第三十五章、何以東向

字數:5861   加入書籤

A+A-




    翌日晚間,張賓又上門來找裴該了。據後來裴熊稟報,本來支屈六也跑了來的,但恰巧前後腳,遠遠地望見張賓進門,他皺皺眉頭,猶豫半晌,最終還是撥馬離去——裴熊正好去關門,所以瞧見了。

    裴該把張賓讓進寢室。張賓進來一瞧,隻見屋中堆滿了簡冊和牘版,幾乎都沒有落腳的地方。好不容易裴該清出一小片空場來,請他坐下,張賓開口便問:“裴郎,這些典籍整理得如何了?”

    裴該苦笑道:“都是散編,整理起來……談何容易啊!”

    胡漢軍進入洛陽之後,便撒開了歡兒似地四處搶掠,就連藏書的崇文院、東觀、石渠閣等處也不得幸免,在劉曜下令焚燒洛陽宮室之前,就有不少典籍被他們搬出來當劈柴燒了……張賓恰好路過,順便就派人在前院歸置歸置,搬出來三車書——後院已經起了火,他自然不肯過去冒險。所以送給裴該的這些,全都是零散書籍,也就能挑出來十幾卷完整的竹簡,還都屬於不同典籍,至於那些牘片,更是東一榔頭西一錘,根本統合不起來。

    裴該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完全依仗著此世裴文約的學識和記憶,才勉強將之分類完成——因為很多文章後世並無所傳,所以若純粹靠著後世的能力,哪怕他學的是考古學加古文獻學,沒有十天半個月都很難搞得定。

    這些文獻不但零散,而且價值普遍不高,多為漢魏時代學者對儒經的解讀、詮釋,且其中並無大家,內容相對淺顯。他倒是翻到了幾部殘缺的農書、曆書,以及曹魏軍醫李當之所著《藥方》……可那些玩意兒更是壓根兒瞧不懂,也不知道是否真有保存的價值。

    本來心情就鬱悶,如今麵對張賓,裴該更忍不住長籲短歎。張賓好言撫慰一番,才終於得著機會轉入正題:“裴郎既從明公,當有所芹獻——明公使我來問,裴郎屬意於何種職司啊?”

    裴該手裏還捏著一張牘版,聞言略略一翻白眼:“請為文教。”

    張賓笑道:“裴郎心中尚有怨懟麽?文教並非當前的急務。”

    裴該一撇嘴:“如何不是急務?如今諸將肆虐、胡馬縱橫,百姓膏於鋒刃,士子斃於荒野……”一揚手中的牘版——“文獻典籍,盡都化為薪柴,眼見聖賢之言將絕矣!若不急施教化,典章如何傳承?黎庶如何撫育?!”

    說著話“啪”的一聲,把那片牘版重重地拍在幾案上:“非要等到學者死盡,書籍燒盡,那時候才來恢複文教麽?並非我敢於不敬,但在裴某看來,君子營上下,即張君在內,都是無學之輩!而若以學者衡量之,裴某同樣無學……”

    他這說的是大實話,張賓論實務能力可能是當世魁首,但若談起這年月最流行的經學來,他大概連門兒都還沒有入呢——終究出身擺在那裏,屬於單家寒門,學習資源非常有限。裴該說我本人算是入門了,但“學者”兩字也還安不到我腦袋上——我年紀還輕,又能讀過多少書了?

    所以張賓並不以為忤,而是笑一笑,繼續安慰裴該:“誠如裴郎所言,教化是要務,也是大工程,即便交於裴郎,卿一人也擔負不起來啊。且教化需有百姓,有士人,有穩固的疆土,如今我等不會久居許昌,行止尚且未定,又從何而談教化呢?”

    裴該說那就趕緊找個地方穩定下來啊——隨即伸手一指滿屋子的簡牘:“我欲將這些文章抄寫下來,以免行軍途中再次散佚,然若仍然施之於竹木,隻恐不便運送。張君可能為我尋些紙張來麽?”

    張賓搖搖頭,說軍中存紙實在不多了……聽說上回簡道給了你不少紙啊,你都用完了嗎?

    裴該臉上略略一紅:“當日不知紙之難得,又無遠慮,都用來練字,以及默寫先父的文章了……”遠遠地也不知道朝哪個角落裏一指:“其實也沒多少,都已用盡啦。”

    張賓雙手一攤,說那就沒有辦法了,不可能再給你紙張了。

    裴該咬咬嘴唇,湊近一些,詢問道:“紙固難得,但未必難製啊,何不蓋建一所紙坊,我等自製?”張賓搖頭說“難”——“造紙非但需要樹皮、麻布之屬,也要用到大量清水,一般都會建在水濱。即以許昌論,東則洧水,西則潁水,距城都有二三十裏之遙,且須大量人工。先不說我等不可能在許昌久居,即便久居,常有盜匪出沒城郊,又有晉之殘軍縱橫,誰放心離城去動工啊?”

    裴該聽他繞了一圈兒,又把話頭給引回來了,心知肚明對方的想法,當即順著話頭就說:“既然如此,何不速走?”

    “正要請教裴郎,當往何處去?”

    “邯鄲、襄國,我固與張君言之久矣。”

    “當如何去?”

    裴該唇邊不禁露出淡淡的冷笑,心說這才是你此來的真正目的啊——“我前日聽聞苟道將於倉垣置行台,立豫章王為皇太子,可有此事麽?”

    張賓點點頭,說確實有這麽一回事兒,但——“今苟晞已不在倉垣,而南下蒙城矣。”

    西晉的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東平郡公苟晞苟道將,此前與東海王司馬越相爭,司馬越即矯詔以伐苟晞。但等到司馬越薨逝的消息傳到洛陽,晉懷帝當即加封苟晞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青、徐、兗、豫、荊、揚六州諸軍事,要他趕緊西上勤王。可是苟晞在倉垣按兵不動,反而上書,建議懷帝放棄洛陽,遷都到倉垣去。

    誰都知道洛陽已是死地——除非王衍能把大軍給拉回來——所以懷帝倒也有所動心,但河南尹潘韜跟苟晞有仇,極言不可,還怒斥道:“難道苟道將想做曹孟德嗎?!”當時洛中數量不多的兵馬,有一半兒都捏在潘韜手上,故此懷帝不敢逆之而行。就這麽著,最終洛陽陷落了,懷帝也做了俘虜,隻有豫章王司馬端等人提前一步逃出了洛陽,前往依附苟晞。於是苟晞就擁戴司馬端為皇太子,號召天下兵馬齊聚河南,來保護皇太子,進而收複洛陽。

    問題是當初皇帝呼籲勤王,包括你苟大將軍在內,都沒人真的敢於響應,如今一個新立的皇太子,別人還未必承認呢,誰又會聽你苟晞的話了?其實苟晞在駐軍倉垣之前,就已經被王彌部將曹嶷所敗,士卒星散,五不存一,如今的實力更是小弱,所以他才著急上火地忙著立太子,召各部,與其說是叫他們來保護太子,不如說是叫他們來保護自己……

    而且他覺得倉垣城小堞低,不老靠譜的,幹脆率軍南下,改屯蒙城了。

    對於這些事兒,裴該自然是一清二楚,但他還得假裝自己不清楚,要等張賓先說出來,苟晞已經不在倉垣了,現在在蒙城。然後裴該假意皺皺眉頭,嘴裏卻說:“既如此,事更易耳。主公當速寫表章一道,送往蒙城,表示願意背漢從晉,奉豫章王為主,即可請苟道將讓開通路,直取邯鄲、襄國矣。”

    張賓麵色一沉:“裴郎休要戲言!”你到這會兒了還想著勸說石勒歸晉嗎?這晉朝皇帝都已經讓劉曜派人押到平陽去了呀!

    裴該一翻白眼:“既不願降,自當廝殺過去,又何必來問我!”你問怎麽前往邯鄲、襄國,這不明擺著得一路殺過去嗎?你提這問題有意義嗎,還怪我口出戲言?

    張賓雙眉一挑,不禁“哈哈”大笑,隨即正色道:“今苟晞在蒙城,遣王讚守陽夏,正當我等之東。裴郎曾與明公說‘向東’,然而若然向東,必與此二人交鋒,未知勝算幾何,故此明公尚在猶疑,也命我前來向裴郎探問,可識得此二人麽?”

    裴該想了一想:“我昔日倒與王正長(王讚)有過一麵之緣,至於苟道將,未曾得見……”隨即嘴角一歪:“聽聞苟道將昔日曾戰敗過公師藩、汲桑,以及主公,難道是因此而對他有所畏懼麽?”

    石勒初從汲桑,依附CD王司馬穎部將公師藩,但旋即公師藩就在白馬為苟晞擊殺;汲桑逃回老家茌平,一年後自稱大將軍,遣石勒等攻陷鄴城,殺害新蔡王司馬騰,但很快就被苟晞、王讚所敗,逃亡途中為乞活所斬——乞活原本都是司馬騰從並州帶出來的,因此要為故主報仇。所以苟晞算是石勒的老對手了,石勒先後兩個主子都折在他手裏,若說沒有絲毫心理陰影,那可能性是不大的……

    張賓攤攤手,說:“時移事易,如今晉室覆滅在即,我漢國如日中天,明公擁眾二十萬,士壯馬騰,而苟晞軍已殘破,困守蒙城,外無救援,又何懼之有啊?”

    裴該點點頭:“我雖不懂軍事,但知若主帥氣沮,則軍必敗,唯有懷著必勝之心,戰陣之上方有成算。王正長一書生耳,料不難敵,王正長敗則苟道將勢必生懼,乃可一鼓而定之。且彼為將多年,所過殘破,殺戮甚眾,人稱‘屠伯’,主公不是號稱為的吊民伐罪才起兵反晉麽?既然如此,則須先擒苟道將,然後方可完其素誌,收攏人心——必攻蒙城!”

    張賓聽了,不住點頭,但似乎他還有話要說,卻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開口才是。裴該注目他半晌,突然間笑了起來:“裴某私心揣度,主公與張君所慮者,並非苟道將,而是王彌吧?”

    張賓雙眼驟然一亮:“裴郎果有深謀!”

    “王彌見在何處?”

    張賓搖搖頭:“尚未偵知。”他隨即告訴裴該,當日在洛中,王彌和劉曜鬧得很不愉快,所以石勒為了避免被夾在兩人中間,左右為難,幹脆向漢主劉聰上奏,說破洛完全是劉、王二人之功——你們自己分功勞去——以此為條件,問劉曜討要了一些糧秣物資,便即啟程南歸許昌了。此後聽到消息,劉曜一方麵將晉主押往平陽,同時整軍秣馬,打算進而西取關中,呼延晏表示願意繼續受他的節製,王彌卻直接撩了挑子,同樣率領所部離開了洛陽。

    王彌起家的根本是在青、徐之間,而且不久前他還派遣部將曹嶷進攻青州,打敗了苟晞,所以很可能打算東歸,去與曹嶷合兵。但他是一路往青州跑呢,還是有可能停留在途中呢?當石勒攻打苟晞、王讚的時候,王彌會不會突然間跳出來摻和呢?事情往小裏說,他很可能搶摘石勒的勝利果實,收編苟晞的敗兵;但若往大裏說……

    張賓告訴裴該,劉曜已然上奏彈劾王彌,說他未得主帥號令便擅自離開洛陽,反形昭彰,相信漢主的處罰決定不日便將頒下。不管王彌是真要反,還是被逼反的,他很可能趁著石勒率軍攻打苟晞、王讚的機會,從側翼發動攻擊——若然如此,別說取勝了,石勒能否全身而退都不好說——“是以乃問裴郎,將何以東向?”

    裴該心說我知道王彌在哪兒啊,他就在項關……但是這事兒不能直接告訴張賓,否則就變成能掐會算的妖人了。雖然說不準張賓乃至石勒都挺迷信,就吃這一套,但妖人不是好當的,十算九準都未必為功,剩下一次不準,或許就能要了自己的小命……於是裝模作樣地想了一想,伸出兩枚手指來,對張賓分析道:

    “我料王彌必歸青、徐,以與曹嶷合兵。自洛陽向東,有三條道路:一是沿河而下,自許昌、蒙城的北方而過——或許苟道將正是聽聞此訊,才匆忙自倉垣而南徙蒙城的;二是自豫州而東向徐州,在我等南方;三是取中道,則必然與我等並肩而行……

    “彼若南,若北,皆無可憂,獨懼其取中道。倘若真的如此,則主公不妨按兵不動,以期王彌先與苟晞、王讚衝突,我等躡於其後可也。要在盡快偵知王彌何往,然後才能謀劃進退之策。”

    張賓撫掌大笑:“裴郎所言,與我暗合!我便將此言上陳主公吧。”說著話朝裴該略略一揖,站起身來就待告辭。裴該心說我所言自然與你暗合,以後碰到這種事兒你都沒必要跑來問我,直接把自己心裏想的加署上我的名字呈報石勒便是。當下起身相送,可是又實在忍不住炫耀之心,貌似隨口問道:“張君以為,漢主將如何處置王彌?”

    張賓心說這事兒與你何幹啊?你是不是還有什麽話要說?轉身問裴該:“我無定見,裴郎以為如何?”裴該淡淡一笑:“我料漢主不但不會怪罪王彌,相反,還會給他加官晉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