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野火燒不盡
字數:5839 加入書籤
裴該跑去向張賓告密,幾無所隱地把王讚來見裴氏,以及自己往見王讚,雙方對談的經過大致講述了一番——相信也早就有人報給張賓啦,要麽是石勒——最後說:“則觀其意,必欲叛逃。本待舉發,又無實據,若為之隱瞞,誠恐異日受其連累。是以來告張君,是否稟報主公,張君自決可也。”
張賓點點頭:“我知之矣。”隨即一挑眉毛:“裴郎,何不與彼等虛與委蛇……”
裴該一梗脖子,一挺胸脯,雙手一攤:“我輩士人,讀聖賢書,自當誠實立身——實不會做偽,不會誆人!”
張賓笑道:“昔在營中,假意按索地圖,卻以玉如意襲擊明公,難道便不是做偽麽?”
裴該麵不改色地回複道:“此一時耳,豈能長久欺瞞於人?”
張賓趕緊收斂笑容:“此戲言耳。”想了一想:“既然如此,裴郎不必再與彼等往來,將來若彼等做出什麽事來,都在我的身上,必不使裴郎姑侄受到牽累。”
裴該深深一揖,便即告別了張賓,折返家中。他沒有先去見裴氏,卻回屋寫了一封書信,派裴仁遞送給王讚。信很簡單,大意是:你對我說過的話,我就全當沒聽見,今後咱們還是減少來往次數為好。
信是寫在木牘上的,兩片木牘合並,用繩子一紮,就是這年月常見的信件。若是重要公文,還可能在繩結上塗抹封泥,蓋上印章。本來裴家和王家同在蒙城之內,相距不過數十步遠,信裏又沒有什麽不便見人的內容,根本不用蓋章,但裴該就偏偏現找石頭刻了一方小印蓋上——沒有封泥,沒有朱砂,直接是用的墨汁。
王讚接著信,先就皺眉發愣:這以墨為封,又是哪裏的講究了?隨即打開信來一瞧,裴文約這是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意思啊……等等,既然如此……墨封?!
——————————
石勒假意攻打蓬關的陳午,以此來麻痹王彌,待其先動,這時間絕對不可能長嘍。想那王彌曾經派遣劉暾前往青州去聯絡曹嶷,那麽曹嶷總該給回信啊,短則十天,長則半月,若然劉暾不返,回信不得,王彌自會起疑。到時候他會做何應對呢?是不管石勒,直取青州,還是幹脆轉過頭來與石勒相攻啊?
張賓給石勒分析——後來他也將大致內容告知了裴該——根據探報所得,王彌如今的境況與苟晞當日有些類似,也是瞧著架子挺大,其實內囊逐漸空乏下來,部將徐邈等紛紛棄他而去。所以王彌是絕對不敢主動來攻打蒙城的——石勒並吞了苟晞所部,實力增長得很快,早就不是王彌可比的了——隻可能急速東進,去會合曹嶷,那到時候咱們就躡蹤於後,嚐試在他們兩軍會合前先擊破王彌,如此則可不畏曹嶷也。當然也說不定王彌預感到了這一點,所以屯紮在項關,遲遲不動,倘若如此,事情便比較難辦了——項關險塞,輕易難克,若是曹嶷從青州來援,勝負殊難預料……
那就隻好先耗著,看誰先沉不住氣。
不過很快便有消息傳來,王彌既不守,也不走,也不知道怎麽一來,竟然和流躥到苦縣、譙國一帶的“乞活賊”劉瑞部接上了仗,並且還致信蒙城,說劉瑞是打算北上增援陳午的,我幫你攔了一下,沒想到戰局不利——你還不趕緊過來幫我,要更待何時啊?
石勒請刁膺、張賓宴請使者,席間反複套話,得出的結論是:王彌確實正在和劉瑞鏖戰——不跟咱們對敵陳午似的,乃是裝樣子——而至於是不是幫咱們攔人……鬼才信他呢!並且王彌連吃了好幾個敗仗,甚至一度被“乞活賊”逼到項關之下,導致局勢相當的不樂觀,因此才會送信來求援。
聽到張賓的稟報,石勒不禁撇嘴笑道:“彼連一‘乞活賊’亦不能勝,還欲圖謀我麽?氣力不大,胃口倒是不小啊!”
刁膺奉勸道:“明公休要小覷了乞活,其中頗多並州舊軍,非普通流民可比。且我軍初攻蓬關,不也遭逢了敗績麽?想是王彌輕敵大意,所部又多步卒,難以與乞活在平原拮抗,致有此敗。”
石勒揉揉下巴,開口問道:“王彌將死於乞活之手麽?”
張賓搖頭說“難”——“項關險峻,以乞活的裝具,定是攻不下來的。且劉瑞若能殺王彌而並其眾,反成我軍心腹之患——王彌可麻痹之,乞活與我仇深似海,恐難計取。為今之計,不如應允王彌,揮師南下助剿……”
石勒一拍幾案,說他想吞並我,我反倒要去救他,天下哪有這般道理?我不去!
張賓急忙勸解道:“所謂‘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石勒瞪倆大眼迷茫地問道:“張先生且慢些說——你這又是啥意思了?”
張賓倒是也習慣了,當即就給出了解釋:“一如經商,將求利潤,必先投資,是謂‘欲取先與’也。如昔晉獻公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滅虢後複攻虞,馬、璧又重歸晉室——亦此謂也。”
石勒說我大致明白了,“假途伐虢”的故事你是跟我講過的。
“明公常以王彌為憂,而彌在項關,輕易難下,不如暫允其請,合攻劉瑞,劉瑞敗則王彌必然信我不疑,到時候便可將其誆出項關,方便行事了。”
石勒考慮了好一陣子,最終拍板——行,我就聽張先生您的了。當即親統蘷安、支雄、逯明等將,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兼程南下,直取苦縣。留守事宜就交給了刁膺和張賓,特意沒給苟晞、王讚他們派什麽任務……
劉瑞正在寧平城以南與王彌軍相攻,突然間腹背受敵,當場就傻了。再加之從苦縣經寧平城直抵項關,這一百多裏間除了一條沙水外,幾乎一馬平川,正利胡騎馳騁,因此甫一接戰,“乞活軍”便全線崩潰,劉瑞單槍匹馬衝出重圍,逃回譙國去了。
石勒搶掠了物資無數,擄獲包括婦孺在內的三萬多人,全都押回蒙城,而他自己也沒在苦縣附近多呆,根本不跟王彌照麵,便即揮師凱旋。王彌趕緊派人送信過來,一方麵竭誠感恩,同時問道:世龍你幹嘛走那麽快啊,都不讓我當麵向你道個謝?順便咱們也好談一談一起到青州去的事情嘛。
石勒讓張賓複信說:“蒙城初下,所收苟道將士卒五萬餘,未及整訓,本不當輕騎遠出。因慮王公身陷險境,勒乃奮攘而起,倉促往援也,然不敢久淹……公若有意,可請北上己吾一行,勒當與道將灑掃以待。”
王彌不疑有他,便待率軍前往。長史張嵩勸告他:“石世龍之心叵測,明公不當前往,遣一介使致謝並與之會商可也。須防專諸、孫峻之禍!”王彌“哈哈”大笑道:“卿以我為吳王僚或諸葛恪麽?”他說你安心吧,石勒不會有啥壞心眼兒的,你想啊,他若真有意並吞我部,前幾天就不會來救我啊,說不定還會跟劉瑞聯起手來打我……
“石勒新並苟晞軍,號稱五萬,或是詐言,二三萬勝兵總是有的。如其所言,尚待整訓,以致蒙城不穩,不敢久留疆場,則他又哪有胃口再來吞並我部?況我位在石勒之上,為朝廷重將,他不得詔旨,又豈敢害我?”
於是王彌就帶著三千精銳,浩浩蕩蕩直奔己吾而去。
——————————
對於如何收拾王彌的問題,石勒與其將吏展開了大討論。刁膺等人都認為,應當劫持王彌,並吞其部,然後再宣告王彌之罪,把他押赴平陽,交給漢主劉聰處置。苟晞甚至請令說:“待明公拿下王彌後,臣願齎其冠服、印信,去接收項關。”
石勒注目張賓,張賓緩緩地說道:“與其擒之,不如殺之。”
苟晞說怎麽能殺呢,一旦殺了王彌,其部下必然奔散,咱們可就拿不到手了呀。張賓搖頭道:“我軍才與苟司馬部相合,其心難一,又哪有實力再去並吞王彌所部?能使其不為禍患,便足夠啦——豈敢得隴望蜀?”
刁膺則說:“王彌為國家重將,名位尚在明公之上,豈可擅殺,就不怕天子責罰麽?”張賓繼續搖頭:“既知王彌為國家重將,不可擅殺,又豈能擅捕?左右是罪,不如殺之以絕後患,若捕之以送平陽,天子赦其無罪,又當如何處?”要怕結梁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對方給宰了,自然一了百了。
石勒又望向裴該,裴該還是老話:“張君所言是也,願主公聽從。”石勒一個勁兒地要求,你再多說幾句唄,別那麽吝嗇,裴該想了一想,便道:“我有一詩,主公請聽……”
石勒剛想說你炫耀典故還不夠,竟然開始作詩了?我哪兒懂什麽詩啊?可是裴該隨即吟詠了四句詩,倒是很通俗易懂,就連石勒也不用解釋就明白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裴該接著補充道:“要看主公以王彌為何等人也。若以之為草芥,自可捕拿;若以之為人傑,又豈敢輕縱?昔漢高祖對項羽,百戰百敗,垓下一役卻能底定勝局,可見一時的挫折,並不能決定長遠——這人除非是死了,否則日後如何,誰都料不準啊。”
王彌那也是當時有名的劊子手,手上不知道沾染了多少無辜百姓之血。《晉書》上有一條記載,說寧平城之戰,“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王彌弟璋焚其餘眾,並食之”。後世多將這種吃人的惡行歸罪於石勒,但其實兩句話之間應該是句號,不該是逗號——王璋不是石勒的部下啊,王彌當時也還在和劉曜合攻襄城郡,沒有記載說他跟石勒一起發兵前往的寧平城。所以應該是寧平城之戰逃散的司馬越餘部,被王璋所獵殺,並且落得個被焚而食的悲慘下場……
王璋是吃人惡魔,那他哥哥王彌能是啥好東西了——我若有這般親眷,就直接一腳踹死了!所以裴該是巴不得這些胡漢將領起內訌,自相攻殺,殺得越凶越好——反正有一個算一個,隻有刑不勝的,沒有無辜!
張賓說得對啊,你直接宰了王彌多幹脆!
裴該話音才落,旁座的支雄就叫起來了:“裴先生所言是,不如殺之!”他這一叫喚,跟著是蘷安,然後好些個胡將也都攘臂表示支持——他們倒並沒有琢磨太多,純粹是想殺人而已。
石勒盯著裴該瞧了好一會兒,然後又把目光移回到張賓臉上,斟酌良久,最終卻還是搖一搖頭:“國家大臣,豈可擅殺?且待先將之拿下,再作區處吧。”隨即望向苟晞:“道將,若能為我擒獲王彌,便將其部交卿統領。”苟晞聞言大喜,急忙躬身領命。
——————————
石勒事先就已經從蓬關前線秘密調回了狡詐的孔萇,命其率領所部精銳悄悄進駐己吾,然後與王彌約定日期,各帶三千兵馬前去相會——同時還帶著苟晞和王讚。王彌你不是說什麽“使晞為公左,彌為公右,天下不足定”嗎,那好,我就讓你們倆見見麵,順便也拉拉手……
這一日石勒、苟晞等人率部出城之後,裴該返回住處,百無聊賴,同時又預感著有什麽大事將要發生——不是指擒王彌啦,那本是謀劃中事——多少有些坐立難安。想要練練字,平複一下心境,可惜翻撿了半天,紙張確實已經徹底用完了,這在簡牘上寫字,手感總是不對……正打算裁些空白的邊角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忽聽室外響起裴熊的聲音:“張先生來訪。”
裴該迎將出去,隻見張賓還跟頭回上門拜訪一般,隻帶著一名老兵,背著手,站在門外,仰頭望天。裴該請他進來,張賓瞟了他一眼:“裴郎,這風——將起矣。”
裴該聽他話裏有話,就接口問了一句:“未知是何處來風?”
“自然該是西南風,好送明公直上東北——邯鄲、襄國之約,裴郎可還記得否?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