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毒士

字數:5510   加入書籤

A+A-




    古人重農輕商,並不是說沒有商業經營的土壤,中國那麽大,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倘若沒有商賈往來轉運,很多地區的老百姓都隻能勉強活命而已,根本不可能凝聚成偌大的一個帝國。

    所以商業從古早以前就開始發展了,“商”這個字,原本就是殷商的國名,據說商人善於買賣致富——他們的老祖宗王亥就是在販牛賣羊過程中被有易氏謀害的——所以後世才會把這種經營稱之為“商”。春秋戰國之際有子貢、陶朱公、白圭,秦有呂不韋,漢有卓王孫——卓文君她爹——都是史載有名的豪商富賈。到了晉代,還有石崇。

    石崇富甲天下,根據史書記載,他是靠在荊州刺史任上搶劫商賈,才積聚起了萬貫家財,不過這種說法未必靠譜。應該說,石崇是靠搶劫淘到了第一桶金,其後他也利用職務之便,進行過一係列的商業活動,以錢生錢,這才治下了偌大的產業。

    但是政府對於商業活動的管理手段卻始終落後,要麽根本就沒法從商人手中獲得什麽稅收,導致社會思潮普遍嫉商恨商——對國家毫無貢獻的家夥卻能夠越來越富,換了誰都會不滿啊——要麽隻能盤剝商賈,涸澤而漁。好比說漢武帝時代的桑弘羊,他出自商賈之家,卻背叛了自己的階層,幫忙武帝施行“算緡”和“告緡”,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

    商人的社會地位一直都是很低的——石崇之類官商例外——這就導致了商業活動毫無風險承受能力,一遇兵燹,最先萎縮。商業的萎縮同時也造成了自然經濟的衰敗、莊園經濟的興盛——世家大戶莊園中有耕有織,還有各類工匠,日常用品皆不假外求,要商賈沒用啊——而在莊園林立的地區,又哪有官府權威、統一政令可言?

    當然這麽深刻的道理,就連裴該都隻模模糊糊有點兒想法而已,熊遠自然是瞧不透的。隻是在士人階層普遍輕視商業的前提下,這位熊相卻能夠想到以商致富,不管是不是有實際可操作性,他的眼光都可謂相當獨到,值得歎賞了。

    是不是因為他祖父本是石崇家奴,受到過耳染目濡,故此“家學”淵源呢?

    裴該走了一天的路,本來有些累了,打算去休息了,忽聽熊遠談論起商業來,不禁精神一振,起了興致,於是微笑著教導熊孝文:“熊君,商業固然可以致富,然須有所產,斯能有商,今徐州有何特產,可以販賣他鄉啊?嶺上樹木,他郡國亦有,而徐州木匠,又無特技、遠名,靠著販賣些水產、器具,安能獲利?且天下喪亂,百姓困窮,又拿什麽來購買君的產出?”

    熊遠聞言,不禁深深地皺起了眉頭。因商致富,進而恢複彭城國民生之事,他也隻是一個初步的構想而已——因為光靠種地、養蠶,彭城實在是富不起來——尚未籌思完備,正巧裴該到來,便腆著臉想要央求一筆啟動資金。可是聽裴該這麽一說,貌似自己的想法完全是鏡花水月,根本不現實啊,這可該怎麽辦才好?

    但是裴該隨即就說了:“熊君,若將銅、鐵礦交付於君,可能為我經營麽?”

    要說徐州最重要的特產,那就隻有銅、鐵礦藏了,而且這是剛需——富人多攢銅器,商賈需要銅錢,窮人也需要鐵製農具——隻有把這兩種礦產經營好了,彭城國才有富庶的可能。不過此前銅山、鐵山都被裴該遣兵占據,牢牢捏在州府手中,熊遠不敢開口討要,沒想到裴使君卻突然間端出了這麽一份大禮來。熊遠當即愣住了,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對於裴該來說,彭城距離他的主基地淮陰實在太過遙遠,而他手頭又沒有什麽可以經營銅鐵礦產的人才,此前隻是派兵占據,強迫生產而已,效率相當低下。故此他才作此設問,心說既然熊遠有經營工商業的想法,那不如就把礦產交給他,來嚐試著經營和管理吧。

    “熊君,今所鑄銅錢,月七千緡,然未必可以持久。州府將征收五千緡,多餘的便與君用,若能多產,也都留在彭城……”裴該倒不在乎超發貨幣引發什麽通貨膨脹,以徐州銅山的鑄造量來說,還遠遠談不上——“鐵山所產兵器,九成輸送州府,所產農具,六成輸送州府,餘皆可由彭城貯藏、交易……”

    裴該此前就已經把幾種新式農具的改良版圖紙交給了新履任的三郡國守相,但沒有給實物——他廣陵郡都還沒能完全普及呢——故此一路行來,所見下邳、彭城的百姓仍然在使用粗陋的舊式骨、木農具,勞作效率很低。他本來就在考慮,是否輸送部分新農具與這兩郡國——要等他們自己有錢了鑄造,不知得到猴年馬月去了——正好就利用這個機會,給熊遠一個製造和販賣農具的機會。

    “當先興工,然後商業可行。熊君,且記住一句話:‘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熊孝文當即站起身來,朝著裴該深深一揖:“使君之言,遠當牢記在心;使君之命,遠殫精竭慮,也要完成——使君將銅、鐵交於彭城,必將妥善經營,非止富一國也,當富全徐!”

    ——————————

    在卞壼、陶侃、熊遠等人的治理下,半個徐州的生產開始逐漸恢複,並且一步步地邁向了快車道——至於虞胤,可以暫且不論。裴該心情大好,歡欣鼓舞地返回淮陰,從此就專注於軍事方麵的建設。

    經過一個冬天的整訓,軍屯眾已經達到了七千多人,並且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裴該就此開始擴軍,把原本的四營各擴充到七百人,此外還挑選勇健者填充自家部曲,組建起來一支百人規模的核心騎兵部隊。

    部曲的首將,倒並非王導給他那十四人中的一個——啊,如今隻剩下十三個了——而是從嶧山上逃過來的郗鑒殘部,由郗夫人推薦給裴該。此人姓文名朗,無字,自稱是文俶之孫,文氏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東安王司馬繇族滅,文朗自稱時在繈褓之中,被舊部藏匿起來,始得活命——反正沒人作證,就連所謂救他的文俶舊部,他也指認不出來。

    文朗成年後的履曆倒還相對可信一些。裴盾前任徐州刺史,招募丁壯為兵,文朗前往相投,後來還跟著裴盾投降了胡將趙固。裴盾遇害後,其部曲多為趙固所殺,文朗狼狽逃出,就跑嶧山上去跟從了郗鑒——郗鑒被蘷安所擒的消息便是他帶回來的,此人確實勇猛過人,精擅弓馬,所以才能又一次逃得了性命。

    此外,裴該還完善了軍中組織結構,采取“五五製”:五人為伍,設一伍長;五伍為排,設一排長、兩排副;五排為隊,設一隊長、兩隊副;五隊為營,設一營督、兩營副、三參謀。所以他現在手裏大致有四個正規營、十個屯墾營,再加一個部曲隊,總計九千之眾。

    將來還會設置五營為一軍,倘若手裏能夠捏上兩三個正規軍,裴該就有了徹底的膽氣,不但能夠守住徐州,甚至還可以挺進青州,去嚐試著跟石勒撞一下啦。

    ——————————

    裴該開始爆兵的時候,荊、湘兩州的戰事仍在繼續。

    自陶侃被貶,王導便把他的舊部暫時劃歸新任湘州刺史甘卓指揮。甘卓字季思,丹陽人,乃是東吳大將甘寧的曾孫,也是妥妥的南貉。按照王敦的想法,本來想就此吞並陶部,但王導卻考慮到驟然剝奪南兵為僑客所禦,恐怕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也會使得江南士人疑惑、恐懼,故此還是仍以南人任將為宜。

    於是春末夏初之際,王敦便命周訪、甘卓率軍,再伐荊、湘二州。

    有了陶侃的前車之鑒,周訪打點起十二分精神,奮勇衝殺在第一線——他並不擔心杜弢、杜曾,擔心的是自己若也吃個敗仗,或者進軍遲緩,恐怕將會變成陶侃第二,也被那些北傖剝奪兵權,投閑置散。

    周家軍首先進入湘州,陶侃舊將楊舉奉甘卓之命,擔任先鋒,於巴陵擊敗了杜弢。本欲趁勝南取長沙,杜曾卻本著唇亡齒寒之義,從北線開始對西征軍施壓。周訪佯裝敗退,卻突出奇兵,直取江陵,杜曾被迫退歸江陵,途中卻遭遇埋伏,一戰而潰,險些做了官軍刀下之鬼。

    這位自封的南中郎將、竟陵太守敗得好慘,帶出去七千多人,跟他返回的不過三百掛零,軍資器械拋棄殆盡,他本人也身中數矢,好在甲胄堅固,加上皮糙肉厚,倒不算什麽重傷。一路敗逃到江陵城下,留守的王貢打開城門,策馬迎將上來。杜曾就在馬上拉著王貢的手,臊眉搭眼地道歉說:“悔不聽子賜之言,致有此敗……”

    王貢字子賜,三十出頭年紀,身量頗高,四肢修長,麵若冠玉,目似朗星,勉強可以算是個美男,隻可惜一對吊眉毛,破壞了整張麵孔的布局,瞧上去陰鬱鬱的,一望便不似正人君子。他當即笑對杜曾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將軍不過折損了七千之眾、荊州精銳而已,如人斷折雙臂,幸好腿腳尚在,還不至於一命嗚呼。”

    杜曾心說你這是在安慰我嗎,怎麽聽上去是在嘲諷我?但他也知道王子賜慣常這幅德性,想從他嘴裏聽到什麽好話,勢比登天還難。當下連聲哀懇道:“如今當如何處?還請子賜教我。”

    王貢說了:“我本奉勸將軍,趁著官軍南攻杜弢,我等即在荊州召聚人馬,建造舟船,沿江而下,直取武昌,則官軍恐怕糧道被斷,或者被迫退兵,或者被迫招安我等。今陶士行已離江東,周士達輩與將軍並無深仇,隻要賄賂王處仲左右沈充、錢鳳等人,必肯接納我等——南中郎將不易得,竟陵太守是丟不掉的。奈何將軍一戰喪盡精銳,東下已成畫餅,待得官軍擊滅杜弢,收其餘眾,揮師北上,恐怕我等將死無喪身之地……”

    杜曾說我知道啦,我都已經道過歉了,你還說那麽多幹嘛?我問你還有沒有扭轉局勢的妙計,你要是沒有腹案,那就先進城,咱們好好商量商量,若有腹案,就請趕緊說出來吧——“我必肯定言聽計從,再不會孟浪行事了。”

    王貢吊眉一垂,淡淡而笑:“誠恐江陵居不得也,即竟陵亦不可守,為今之計,隻有北上,棄長江而經營漢、沔之間。”

    杜曾皺眉問道:“人地生疏,如何經營?”

    王貢突然反問:“將軍可知,當日我因何勸將軍降而複叛?”

    杜曾搖搖頭,王貢便說:“將軍天資英武,有倜儻之誌、縱橫之才,隻可惜根基淺薄,非可自成王霸之業,而須有所依附……”

    杜曾說對啊,你當初跑竟陵來勸我歸順建康,也是這套說辭,可是後來怎麽又勸我造反,還發兵襲擊陶侃呢?王貢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緩緩說道:“我本以為,陶士行為將軍可依附者也,誰想他不信將軍,要召將軍前往。我投入士行幕下,已曆三歲,其人心胸、秉性,我所深知也,得其書信,便知已起殺心,要害將軍。如此一來,豈非我坑陷將軍於死地乎?王某雖然薄情,卻亦不肯為這般不義惡行,更不肯無辜而背負害人之名。故此乃勸將軍背反,且知陶士行必不設防……

    “陶士行之召將軍,是不信將軍,更是不信王某,則其不能預料王某的手段,是可知矣——襲則必破!將軍有若後漢張繡,而王某自擬為賈文和,既有主從之誼,絕不輕棄,必當為將軍謀一可安生立命之處,共享富貴。如今這機會終於來了……”

    杜曾急切地問道:“然則機會何在?”

    王貢神秘兮兮地回答道:“世間健者,非止王處仲、陶士行,而天下之主,也不在建康——江北恰有友人到來,通傳消息,將軍隻須隨我北上,自有強勢可以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