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天下乃可覬覦

字數:5787   加入書籤

A+A-




    石勒這回前往河內應援,隨身帶著一個參謀團和一個軍官團,以備隨時谘詢和調用。因此時候不大,諸將吏俱至堂上,包括:左長史刁膺、左司馬張敬、從事中郎裴憲,參軍杜嘏、王續,中壘將軍支雄、遊擊將軍王陽,督護張斯、王步都,以及從子石生等。

    石勒將書信遍示眾人,然後就問了:“今皇太子既敗,則恐裴文約將率關中之卒直下河東。或其北上攻平陽,則社稷危矣,或其東向援祖逖,則我不易禦——該當如何應對,卿等可暢所欲言。”

    裴憲和杜嘏對視一眼,隨即都垂下頭去,不打算發表意見——他們一個姓裴,要避嫌,一個是經學家,根本不通軍事啊。首先發言的是左長史刁膺,拱手道:“不意皇太子二十萬眾,旦夕喪敗,則晉勢必熾,當此時也,我當憑險自守,不亦直攖其鋒。河內之戰,本無意義,還請明公召還桃將軍守汲,命蘷將軍退還上黨,暫避晉寇為好……”

    刁膺本為石勒謀主,後來這位子被張賓給奪走了,他自然對張孟孫深懷不滿,諸事都欲掣肘。但同時他也瞧不起程遐,不肯黨同於程子遠,就此雖然仍舊掛著左長史的頭銜,在襄國政權中卻日益邊緣化。

    此番張賓提出救趙固以圖河內,程遐首先跳出來表示反對,刁膺得見此狀,幹脆假裝中立,兩不相幫。然而如今關中敗報傳來,石勒詢問諸將吏意見,他卻忍不住要跳出來了——程遐不是不在嗎?那我若不出頭,誰來扯張賓的後腿啊?

    因此刁膺建議全麵退縮,固守冀、並二州,以及汲縣以東的司州五郡,以待局勢之變——等於否定了張賓的謀劃。石勒聞言,手撚虯須,沉吟不語。

    中壘將軍支雄、遊擊將軍王陽等都是武夫,雖然也驚駭於晉人勢大,但以他們本身的性格,是絕不肯輕易後退,但謀守勢的,故此紛紛表態,駁斥刁膺。王陽就說了:“刁長史所言,何其怯也!昔趙公率我等遊走於淮上,四麵皆敵,尚且不懼,今全冀在手,且得並地,豈有聞晉人來,便急言退兵之理啊?”

    正在莫衷一是,左司馬張敬站起身來,環視眾人道:“諸君稍安,且聽某一言。”

    張敬出身清河張氏,門戶雖然不高,也非張賓可比——張賓是趙郡人,真正的寒門小戶——故此投羯之後,也跟張賓不大對付,卻暗中與程遐結盟。不過張賓卻很瞧得起張敬,稱之為“智謀之士”,認為其才能稍遜於己,卻要遠遠高過程遐等輩。

    然而張敬雖屬程遐一黨,私心卻並沒有程子遠那麽重,在此番戰略決策上,他倒是讚成張賓取河內的主張的,因此站起身來,詳細分析——基本上也是揣測——關中戰事,道:

    “來書中於皇太子喪敗經過,語焉不詳,在某想來,二十萬軍,豈易遽破?裴該既破王師,其軍自當疲憊,恐不敢遽取河東,進謀平陽。彼若膽敢犯闕,乃可命上黨縣公(石虎)入衛勤王,加之雍王亦宿將也,必能拒之於都外,無傷。

    “而彼若發軍河內,先須底定河東,河東廣袤、戶口繁盛,豈易遽定?則以某所料,非二三月,關中晉軍不克入援河東,則我若不見晉人即退,必為天下所笑,士氣亦將蹉跌,何有餘力固守以待時局之變呢?”

    支雄、王陽等紛紛拍腿:“左司馬所言是也!”

    張敬瞥一眼臉色陰沉的刁膺,繼續說道:“固然,刁長史所慮,也有其道理,但總須先覘看賊勢,再定行止,不當聞風即退。”說著話朝石勒一拱手:“明公,在臣看來,禍兮福之所倚,皇太子此番喪敗,於國家未必不是好事……”

    石勒聞言,略略一皺眉頭,說:“哦?倒要聆聽司馬的高見了。”

    張敬乃道:“皇太子剛愎、跋扈,又素與明公不和,則其執政,司、冀難以一體,國家必然分裂,晉人乃可趁其勢而逐一擊破。而今雍王入朝,其與明公向無怨仇,加之深識大體——上黨縣公雲欲封明公趙王,便即見其一斑——乃可遙相呼應,以禦晉寇。”

    支雄、王陽等聞聽此言,不禁麵麵相覷。他們都是石勒的原從人馬,是一心想把石勒拱到皇帝寶座上去的,如今聽張敬說什麽,劉曜秉政,可能善待趙公,那……那趙公不就更沒有理由自立了麽?

    什麽“禍兮福之所倚”,分明是禍不單行!

    就聽張敬最後建議道:“因而臣以為,明公當急進河內,若能先於裴該來援前,擊破祖逖,收取河內,則南可威脅洛陽,使晉人不敢遽渡大河,北可與並州上黨縣公、蘷將軍連成一體,大河以北,十分郡縣,我得其八。當其時也,明公天下乃可覬覦,而尚擔憂晉寇麽?”

    石勒故意當作沒聽懂“天下乃可覬覦”這句話,隻是皺眉問道:“設若不能急破祖逖,而裴文約來援,如何處啊?”

    張敬答道:“當命上黨縣公急探河東訊息,且自請於雍王,南下護守臨汾、絳邑。則有其軍陳於境上,裴該必不敢大舉東出,無慮也。”

    石勒沉吟道:“如此,石虎不能再發軍以應河內,則我唯蘷、桃二將所部,合趙固不過四五萬眾,可能破祖逖否?”

    張敬笑道:“戰無必勝,全在明公謀劃,然豈有未經戰便言敗之理哪?”

    石勒嘴角微微一咧,轉問張賓:“右侯以為若何?”

    張賓拱手道:“張司馬所言是也。故此須急向河內,若軍行緩,恐洛陽再調兗、豫之軍來,破之為難。且……”頓了一頓,突然笑起來了:“即覘賊勢,不易遽破,亦當護守州縣,使晉人不能全得河內。況今趙固屯糧於山陽、武德之間,我若就此退去,難道資糧於晉人不成麽?”

    言下之意,即便咱們要退,也得先過去把趙固準備好的糧食給搬空了再說!

    ——————————

    且說劉粲在“薛強壁”聽聞噩耗,雖欲不信,卻又不敢做把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加上自忖薛寧態度堅決,八成難過,於是便急急轉向,仍舊挾持著薛濤、裴碩,一口氣跑進了聞喜縣。

    他遣李景年快馬馳往平陽,去打探消息,自己整頓敗軍,於縣中隻呆了一個晚上,便也匆匆啟程,北向平陽。可是才剛走到臨汾以北,突然李景年帶著靳準跑回來稟報,說劉曜已然進入平陽了!

    劉粲又驚又怒,斥喝靳準道:“我將留守重任,托付於汝,今失平陽,汝還有何麵目歸來見孤?!”靳準伏在地上連連磕頭,並且解釋說,不是我守城不力,遂為劉曜所乘,乃是朝中重臣做了逆賊的內應哪!

    ——具體是誰幹的,他也還沒能搞明白。

    劉粲幾乎咬斷門齒,當場就要揮師入都,去與劉曜廝殺。靳準等人好不容易才把他給扯住了,都說如今大軍初敗,毫無戰力,還怎麽可能與劉曜相爭啊——“殿下不如暫駐臨汾、絳邑,待重振軍勢後,才可還朝除奸!”

    劉粲無奈,隻得止軍不前。他匆忙派遣使者還朝,去向劉聰謝罪——主要目的,當然是向老爹通報,你兒子我可還活著哪。

    但是幾番遣使,都被劉曜暗中截殺。因為劉曜初執國政,人心未定,當此緊要關頭,他可不敢讓劉聰等人知道,劉粲尚且在生。一直等到數日後,喬泰、王騰等將陸續逃至劉粲軍中,隨即喬泰自告奮勇,率一部兵馬北歸,去晉謁劉聰。

    既然他帶著不少兵,劉曜就不方便邀劫啦,且以喬泰的名位,劉曜也不敢妄施毒手——一旦消息泄露,自己的名望必然受損,劉聰也就有借口跟自己翻臉了。

    喬泰順利抵達平陽,這才得以將河西戰敗的經過,以及劉粲、劉驥兄弟僥幸生還的消息,稟報給了胡漢君臣知曉——當然啦,關於戰事過程,多少做了一些粉飾,仿佛非戰之過,純屬蒼天不佑。劉聰破天荒的連續好幾天都沒有喝醉了,竟然臨朝聽政,聽罷其語,不禁勃然大怒,連拍桌案道:“孺子不知兵,焉有將二十萬眾而獨圍一城的道理啊?!”

    隨即頒詔,要劉粲速歸平陽,親身前來謝罪。

    喬泰急忙奏稟說:“晉人既入河東,或將北上以犯平陽,是故皇太子殿下駐軍臨汾、絳邑之間,築壘守備,不敢驟歸。臣行前,殿下即執臣手,垂泣道:‘我經此大敗,安有麵目還朝,複見君父?今當於此地以待晉寇,即死,不使晉寇兵臨平陽,危害國家也。卿可歸奏天子,我若戰死,乃請別擇儲君——河間王(指劉聰次子劉易)聰明年長,可付後任;倘若臣能挫敗晉寇,稍贖罪愆,然後返歸平陽,向君父請罪不遲。’”

    這一番話是劉粲兄弟、君臣之間,商量了很久之後得出的結果。眾人都說殿下您可不能輕率地返回平陽去,如今劉曜執政,則殿下若歸平陽,無異於羊入虎口,恐怕性命難全啊。咱們暫時屯紮在都外,對於劉曜也是一個製約,則其必不敢肆意妄行,更不敢謀害天子了……

    可是就怕天子受了劉曜的挾持,會下詔命殿下還朝,那就必須得如此這般說法……這段話雖短,卻包含了兩重含義:其一,我信不過劉曜,自然是不會輕易還朝的,因而借口阻擋晉人的進攻,暫駐都外;其二,我仍然是國家儲君,還請天子與雍王都不要忘記——既雲“我若戰死,乃請別擇儲君”,言下之意,當然是說我隻要還活著,那這位子就誰都別想搖動!

    國家易儲,本為大事,哪怕天子都很難一言而決。但若劉聰真跟劉曜是一條心,或者堅持下詔,命劉粲還朝,或者幹脆我這就剝奪你皇太子的位置,別擇賢兒,可以先在群臣麵前表這麽一個態度。當然啦,兒子和從兄弟相比,劉聰更傾向於哪個,根本無須動問……

    故此劉聰在聽了喬泰轉述的劉粲之語後,表麵上仍然是氣哼哼的,把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罵了個狗血淋頭,卻最終不但允準了劉粲暫不歸朝的請求,且也不提易儲之事,甚至於連劉粲“大丞相”的名號都不肯剝奪。

    劉曜因此難免鬱悶,下朝之後,暗與劉均商議,說:“惜乎,劉粲不死!

    “倘若天下果然對劉粲失望,且有與我戮力同心,重振國勢之意,即便暫不廢劉粲皇太子之位,亦當將丞相之命,轉授他人。我倒不似劉粲,有獨執二台(尚書台和單於台)的野心,然而今上子嗣正多,半在平陽,乃可擇河間等諸王為丞相。如今這般舉措,分明欲以劉粲製約於我,則國家等若兩分,可該如何是好啊?”

    劉均安慰他:“明公不必恨惱,此亦意料中事也,天子本乃不得已而納明公,豈有真心?然而,若別置大丞相,則必分明公權柄,反與明公為不利。今劉粲雖為丞相,卻屯兵於外,不能幹涉朝政,乃可使崔懿之主尚書,懿之素信明公,則明公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二執,還何懼劉粲啊?

    “劉粲雖在臨汾、絳邑之間,然而喪敗之師,豈能遽整?近日散卒自河上絡繹來歸者,日近千數,則劉粲等聚兵亦最多三萬,勢單力薄,且若斷其糧秣,又何足為患啊?

    “臣今為明公籌劃三策:其一,內收氐、羌之心,編其勇壯以實禁軍,徐徐排斥今上諸子,使不得掌兵;外和石氏,晉石勒趙王、石虎晉陽郡公,以為應援;且留喬泰等不遣,徐徐動搖其誌,可使劉粲更弱。

    “其二,曩昔劉粲在時,天子終日沉醉,不理國事,則粲名為儲君,實同監國;然今明公執政,天子反倒卻歌舞、遠美色、避旨酒,似有振作之意,實欲掣肘明公也。乃可多進美色,重使天子沉醉,才方便明公展布。

    “其三,我料裴該雖勝,軍亦疲憊,未必急向平陽。若其來,乃可假其手以殺劉粲;若其不來,則待劉粲稍稍積聚後,便命其南下收複河東諸縣,以晉人之力,更挫其勢!”(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