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兄不友而弟不恭

字數:5958   加入書籤

A+A-




    裴詵是裴通的長兄,二人相會於內室,所以他也就不按照朝禮稱呼什麽“大王”了,直接喚以“賢弟”。

    隱含之意則是:來來,咱們親哥兒倆私下裏交交心,你哥我說的話,全都是為了你好,兄弟你可得聽啊。

    裴通拱手請問道:“阿兄雲不當以王貢為相,有何理由,可肯明言麽?”

    裴詵說當然,我今天來找你,就是為了明言的——“王貢何如人也,不必為兄冗述。從來人君擇臣,首在其德,次及其才,若德不配位,才愈高而國愈亂。慶父其無才乎?殺魯閔公;崔杼其無才乎?殺齊莊公。

    “尤其一國之相,小節不究,而大節不能有虧。王貢昔從陶公而叛,賢弟自以為比陶公如何,可能駕馭之麽?王貢如鴆毒,持之可害人,然亦汙手,若不慎食之,同樣會死。愚兄以為,今世唯天子可馭王貢,然亦不使其入堂拜相,況乎賢弟,豈能任其為國相呢?”

    裴通雙目低垂,默然不語。

    其實這個問題正是他所擔心的,此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隻是覺得這個險嘛,還值得冒——要不然怎麽辦?讓我孤身一人跑三韓去嗎?

    我就算再弱勢,終究背後有整個華朝做靠山呢,不信他王貢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我行篡僭之事。大不了政由王貢,祭則寡人,說不定啊,也不失為齊桓公哪。

    裴詵見此前數言,貌似並未能說服裴通,便更湊近一些,壓低聲音說道:“王貢無德,世人皆知,即朝臣中,恨彼者不在少數,若由彼隨賢弟就藩,則怨謗將及於賢弟,豈可不慎啊?

    “且王貢肆意妄為,其惡非止一端,唯天子方任用,不肯彰顯罷了,恐怕就連賢弟也未必清楚吧?”

    裴通雙眉略略一挑,忙問:“阿兄此為何意啊?所言王貢有何劣跡?”

    裴詵出語驚人,一字一頓地道:“賢弟以為,盛功究竟為何人所殺?!”

    裴通聽到這句話,不禁全身都是一抖,隨即雙目圓睜,注視裴詵,結結巴巴地問道:“此、此事果然與王貢有涉麽?阿兄……阿兄可有證據?”

    關於裴丕之死,當日裴嶷按察此事,把罪名全都栽到了和濟的頭上,最終將和伯齊賜死在獄中,然而此事並不能取信於人,朝野上下,疑雲重重。

    當然啦,小老百姓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於此事前因後果多半一頭霧水,也不在乎究竟是誰主使謀害了裴丕——多半是羯賊為惡,至於是不是通過和濟下的手,那重要嗎?士人尤其是朝廷官員之間,則未免知道得多一點,想得也更深一層,普遍明了,那和伯齊不過是個替罪羊罷了。

    然而和濟究竟是為誰背了黑鍋呢?為了避免他們接近真相,裴嶷、裴詵乃命人散布流言,刻意把水攪混,隱隱將矛頭指向了晉主司馬鄴,因為足夠詭譎,反倒容易取信於人——政治黑幕這種東西,向來喜聞樂見啊。

    不過大家夥兒也都知道,司馬鄴就是半拉傀儡,能量有限,多半是教唆犯而不是執行犯——他就沒有謀劃這般大事的本領。於是司馬鄴身邊親信,尤其是梁芳和朱飛,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最容易被各方所接受的疑犯備選。

    就此有不少中層官吏自作聰明,四處搜集梁芳、朱飛等人的惡跡,上奏朝廷,請求嚴懲。在他們想來,裴丕裴盛功乃是天子同族,不幸遇害,天子豈有不想報仇的道理啊?此前是忙著禪代,既不宜逼迫司馬鄴過甚,又不便將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才被迫揪和濟出來頂罪;如今塵埃落定,華已代晉,則若能給天子以借口鏟除梁、朱,天子必喜。天子若喜,則上奏彈劾梁、朱的我等,不就有簡在聖心之望了嗎?

    誰想奏上,天子不置可否,即下尚書,而裴嶷實掌尚書,一概駁回。

    裴嶷和裴該的想法是一樣的:這票自作聰明的家夥,即便冀圖悻進,你也得找個合適的時機吧。既然華朝的正統性來自於禪讓,則必善待司馬鄴,哪有帝位坐不幾年,就先拿司馬鄴側近開刀的道理啊?別說梁、朱等輩實與此事無涉,就算真是他們幹的,也總得等到攻入建康,擒獲司馬睿,天下大定後再動手吧。

    如今長江尚且分隔南北,你就苛待司馬鄴,那還怎麽籠絡南人之心哪?何有益於四海歸一?

    那票無能官僚,聽風就是雨,根本沒有自己的判斷——當然啦,本就所知甚少,所以才會信謠傳謠。而至於裴通,終究是裴氏一族,消息來源卻要廣泛得多,再加上久在中朝,所見陰謀不少,因而綜合前情後續,他難免會大著膽子想到:盛功兄之死,最終得利的是天子,則此事不會是自家導演的一場戲吧?就不知道出此毒計的,究竟是大兄還是王貢了……甚至於是文冀叔父預先謀劃,亦不出奇……

    裴嶷是東裴,對於弄死一個西裴子侄,換了天子受禪的良機,他必然沒什麽心理負擔。大兄雖然同出西裴,但我們這一支最年長的終究是裴丕的親兄裴軫,且阿爺寶愛裴軫兄弟,貌似更在他幾個親兒子之上……以自己對大兄的了解,弄死裴丕以弱裴軫兄弟之勢,這事兒未必幹不出來。

    當然啦,最主要的嫌疑人還是王貢,隻是終究自己對內情了解不多,當時又不在洛陽,於此隻敢私下裏想想,既無證據不能確認,也不敢貿然跟別人提起。

    然而今日內室密會,裴詵竟然一言道破:“賢弟以為,盛功究竟為何人所殺?!”我們正在議論王貢這個人呢,他便為此語,所指者何,還用多想嗎?

    雖然早有懷疑,但驟聞此言,裴通還是給驚著了,不禁結巴著問:“阿兄可有證據?”

    裴詵見兄弟先是吃驚,隨即一開口就這麽問,而不是疑惑茫然,問:“難道盛功兄不是為明達所害的麽?”心說我這個庶弟果然也不傻啊,他早就起了疑心了,那我拋出此問來,不算是俏眉眼做給瞎子看,此後的解釋,也不必再斟酌語言該如何組織。

    於是便將當日自己入洛後,所見所聞,從頭至尾,備細無遺地向裴通描述了一遍——王貢究竟有罪無罪,你自己判斷吧,還需要什麽證據嗎?

    裴通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旋問:“阿兄所疑,可曾稟奏了天子麽?”

    裴詵點點頭:“天子未歸洛,而愚兄之奏便已入於長安。然其後文冀叔父密語,雲當時為免節外生枝,且堅天子入洛之心,其於愚兄之奏,稍有刪改,愚兄乃再做書,密呈天子。”

    裴通沉吟道:“則以天子之明,亦知此事多半為王貢所為……”

    裴詵微微一笑,說:“正是。然此事既了,不宜再翻其案,更不便明宣王貢之罪;況且當時河北未定,羯賊尚在,天子仍欲留用王貢,乃隱其事。而若天下大定,王貢已無所用,則必尋機除去此獠也——難道盛功兄便永遠含冤於地下不成麽?

    “王貢亦知此事可瞞天下人,卻瞞不了我等,瞞不過天子,彼請隨賢弟歸藩,明為展布才學,其實專為避禍。然而賢弟卻欲將此禍端置於身側——《風俗通》有雲,‘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賢弟豈可不慮啊?”

    裴通皺眉道:“既然如此,天子又為何允吾所奏,準任王貢為相呢?”

    裴詵答道:“以愚兄看來,天子如此做,恐有兩層用意:其一,為促賢弟就藩。賢弟於去歲即得韓王之封,立朝將近一歲而不肯就藩,朝野上下,頗有煩言。天子唯恐賢弟因無輔弼而不敢行,是以暫允王貢國相之命,使賢弟再無托詞。

    “其二,王貢雖無德,終於我華有功,天子不便加誅,罪名亦不易定,唯恐傷及功臣之心;乃欲放王貢於外,便可尋機處置他了。

    “然而,若王貢為韓國相,而終罹死罪,賢弟為韓王,難道就會絲毫也不受牽累嗎?誠恐王貢不往,賢弟這韓王猶可做,王貢若往,廢藩罷爵,乃無可避免了。”

    裴通聽了這話,不禁又是略微一哆嗦,隨即苦笑道:“初聞阿兄之言,但覺收回前奏,不留王貢即可免禍;若如阿兄此語,則王貢必隨愚弟而行了……則王貢一啟程,弟之禍福,亦與彼牢係……”

    真要按你這麽說,天子就是希望我先把王貢給領得遠遠的,然後才好找機會收拾他吧?則我若前日不上奏還則罷了,既已上奏,且天子亦允,是斷不肯讓我再輕易撤銷任命的——那王貢遲早要拉我墊背啊,怎麽辦?

    急忙直起腰來,然後朝著裴詵深深一拜,懇求道:“當如何做,還望大兄教我。”

    裴詵斜睨裴通,假意輕歎一聲,說:“所謂禍福非由天,皆人所自取——賢弟前日請封韓王,為何不先與阿爺和為兄商議啊?”

    裴通心說我就知道!我自作主張跑去討封,沒跟你們爺兒倆商量,所以你們心懷不滿——可是我敢商量嗎?你們要麽阻我求封,要麽覺得有利可圖,多半會慫恿二兄(裴暅)去搶占先機,怎可能輪得到我?!

    心中暗怒,臉上卻不敢表現出來,隻得再拜道:“總是愚弟貪圖利祿,行事有差,失了孝悌之義,阿兄責備得是……然請念在非雖同母,終為兄弟,千萬救小弟一弟吧。弟若罹罪,父兄麵上也不好看;弟若能守韓祀,也可與中朝的父兄遙相呼應,以為助力……”

    裴詵趕緊雙手將其扶起,撫慰道:“我若無意搭救賢弟,今日何必來訪啊?”隨即就袖中抽出一封信來,遞給裴通,介紹說:

    “高瞻高子前,渤海舊族,矯矯不群,永嘉中舉族而依崔毖,熟悉東事,乃是韓國相的不二之選。前劉公定平州,高子前出降,署為參軍,劉公歸洛,留其輔佐劉始仁;今方召劉始仁來,不管高子前從或不從,吾都自劉公處為賢弟請得薦書,料想子前必不推辭。”

    裴通趕緊雙手接過書信,心說我前些天到處求爺爺告奶奶,請薦合用之才,劉琨府上也不是沒去過,結果一個二個全都砌詞敷衍,就算有所舉薦,也都是肯定在中原混不下去的庸碌之輩……你倒能從劉琨那兒求來舉薦高瞻的書信?其中多半有什麽利益交換吧。

    也好啊,你肯為了我跟別家勢力交換利益,正說明西裴還沒有徹底放棄我……想想也是,即便心有不滿,誰肯放棄一位藩王呢?就別提什麽兄弟情分了,我才不信你是純出親情,是兄友,因為我這弟也不恭……

    先不開拆書信,而直接揣入懷內,然後問裴詵:“則王貢之事,阿兄尚未教我……”

    裴詵心說我就是怕你放不下王貢,所以才特意跑去向劉琨求來一位可用之才啊。如今既有高瞻做備選,你心裏有底氣了吧,不會再緊抓著王貢不肯放了吧?

    當下不答反問道:“賢弟此去,可是欲自青州乘舟,北向帶方麽?”

    裴通點頭說是——“此去就藩,路阻且長,加之河北平定不久,據稱野外仍有餓殍,盜賊亦未絕跡,為策萬全,乃謀自青州賃舟下海。至於直向帶方,自海冥上岸,還是先向遼東,尚且未定……”

    裴詵建議道:“據愚兄所知,遼東無良港,海舟多不泊,且自遼東而向帶方,路亦荒僻漫長。賢弟若恐帶方初定,形勢晦暗不明,不敢遽往,乃可稍北,自樂浪郡南浦籠岸,先至朝鮮(樂浪郡治),覘看形勢……”

    裴通拱手受教。就聽裴詵繼續說道:“隻是海上常有不測之風浪,即便舟大不至於傾覆,若過於靠近舟舷,亦恐失足落水,但落水,再無幸理,且屍骨難尋——賢弟千萬小心啊!”

    一邊說這幾句話,一邊似笑非笑,注目裴通。

    這裴通還有聽不明白的嗎?當即俯首再拜:“阿兄良言有千鈞之重,實救愚弟於陷阱之中,弟銘感五內,豈敢不從命呢?阿兄放心,弟自當以高子前為輔弼,為國家鎮定三韓,屏藩東北,亦使我西族可以長盛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