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天策李承恩

字數:3161   加入書籤

A+A-




    

    對於小七跟李承恩的事情,天璿知道的並不多,所以也沒有辦法去評價。

    回到了萬花穀的地方,天璿進了裴元的帳篷,低聲問道:“師兄,你對李承恩了解多少?”

    裴元奇怪的看著天璿,道:“你怎麽突然對他感興趣了?怎麽,想去天策府玩?”

    天璿點點頭,對於天策府,也隻是聽水煮魚跟石榴提起過,其實天璿基本上對天策府不了解。“師兄,不如,你給我說說天策府,還有李承恩吧!”

    裴元對於這個倒是無所謂,既然天璿想知道,自己就說給她聽。

    坐落在洛陽的天策府是李世民還在做秦王時就設立的組織,後隨李世民稱帝成為機密機關,負責江湖事宜。雖然經過武周一代的極力打壓,天策府還是成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

    明教勢力的日益擴張早就落在官府眼中,玄宗上台之後立刻頒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為非法,明教與天策的衝突在所難免。

    光明寺事件爆發,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明教高層聚集地,直接擊殺明教四*王及許多高層,明教損失慘重,僅以教主一人身免,明教不得以西遷。自此之後,天策府“東都之狼”的外號不脛而走。

    天策建自太宗李世民之手,人數不多,但個個都是精兵。

    在這些男兒好漢眼裏大丈夫就該精忠報國,“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他們不願過多地浪費時間,總要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裏做更多的事。他們行色匆匆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接到任務後騎上棗紅馬奔馳而去。在院後教頭帶著弟子習武,他們偶爾喝酒卻不會喧嘩,站崗的時候一絲不苟,待人待事剛正不阿,仁慈善良。

    他們身著厚甲重鎧,是大唐帝國的最後一道防線。

    雖然加入江湖多年,但是內部還保持早期天策府的軍隊編製。自軍師、教頭以下,各類軍士一應俱全。他們心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善與惡、正與邪。沒什麽宗教信仰,但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以李唐王朝為本。

    作為一支進入江湖的官府力量,天策府眾人一直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對內,他們是混跡江湖的武林人士;對外,他們又是大唐官府的維護者,兩邊都對他們敬而遠之。但是,他們不在乎,因為,他們是狼!狼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他們心中,沒有比維護自己理念更為重要與崇高的了。為了維護大唐的安定,他們願意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即使自己陷入萬劫不複的地步也在所不惜。

    天策府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這主要得益於它的槍術。

    盡管天策府的領導者中也有少林、霸刀等名流的武功高手,但天策府大部分成員都是進入天策後才學習的槍士。

    天策府武學與平常武功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實戰武藝。

    總教頭楊寧在教授武術時雖用的是木槍,但一招一式都從怎樣在戰場上使用著眼。天策府從不強調招式或是原則,隻要求找到對手的弱點,快速出招,將對手一擊必殺。

    除了李承恩、楊寧等人外,天策府的其他人實力也很強。雖然怎麽說都是被正統武林看不起的武功,但這些軍旅出身的人實力不在其他俠客之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令天策府強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名的集體戰術。

    由於當時天策府的主要對手是單個的過激誌士,所以天策府在人數上是占優的。

    根據經驗,李承恩把天策府編成天殺、天槍、天盾、天弓四營,除了天殺營是獨立行動以外,其他三營協同作戰,每隊十四人許,由各隊隊長帶隊巡邏,副統領輪流統一指揮各隊。隊士們統一行動,堅決避免一對一的戰鬥,而要以眾擊寡。

    平時,天策府裏就常進行這種集團戰鬥的演練,戰鬥時,誰吸引注意,誰迂回到後麵,互相掩護,一切都井井有條。這種戰術是李承恩的發明,它大大減低了傷亡,成功地掩蓋了個別隊士的較差實力。

    李承恩是天策府的統領,有喊他大將軍的,也有喊他元帥的,更有很多喊李承恩統領的。

    李承恩原名徐承恩,是大唐開國功臣李績之後,世襲英國公。

    李家世代忠良,代代都對李唐忠誠無比,初代英國公李績善於用兵,史稱他“臨敵應變、動合時機”。而第三代英國公李敬業更是為了維護李唐正統,起兵抗周,但寡不敵眾,慘遭滅族,唯有李承恩在眾家將拚死護衛之下幸免一死。

    李承恩是個善於謀略、工於心計的人,天策府的府規就是由李承恩所擬定,其槍術也令旁人望塵莫及。被喻為“天策府有史曆來最強統領”的李承恩,他的一生頗富傳奇性。

    李承恩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全靠姐姐及姐夫的養育長大。由於家境並不優裕,從小就必須出外做事以貼補家用。十七歲時,他在服務的服裝店與比他年長的女傭相戀,結果對方懷孕了,李承恩被趕了出來,隻好回家改行賣傷藥。經由姐夫的介紹結識了後來天策府副都統秦頤岩,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從此展開他習武之路。

    也許是自幼喪失雙親,所以對比他大的女子比較憧憬,李承恩雖然再也沒見到他的初戀**,但心裏卻無法忘懷。

    進入天策之後,姐夫替他找到對象催促他趕快成家,但都被他以當今正值多事之秋為由而婉拒,後來連秦頤岩都勸他快娶,李承恩隻好用訂婚的方式拖延。

    然而他在七秀坊四處**的名聲,也說明了他“要女人,不要老婆”的生活方式。

    也許李承恩最初就預料到自己的生命如驚弓之鳥,自幼經曆過孤兒歲月的他,不願將這些悲劇帶給另一個無辜的人,所以才選擇這條道路。

    天璿聽完之後,對於李承恩這種想法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也算是個異數,隻是,這樣**的人,小七師叔為什麽會喜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