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戰火再起 衛青奔襲燒龍城
字數:6253 加入書籤
劉徹覺得王恢之計可行,便立即付諸實施,將三十萬精兵提前埋伏在馬邑城外的山穀裏,然後派馬邑人聶翁壹為使者,前去邀請匈奴單於到馬邑會盟。
劉徹得意地想到,冒頓當年是設伏的高手,我今天也效法他一把,用伏擊來擊殺他的孫子,算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孫吧。
劉徹暗自竊笑。
軍臣單於聽說能低價買到馬邑城,大喜過望,立即率領十萬大軍,滿懷信心前來會盟。
快到馬邑城了,軍臣單於突然覺得不對勁:這裏是匈奴與漢朝貿易的最大集市,牛羊馬匹比別處多本不為怪,可這些牛羊馬匹怎麽沒有人牧放呢?
軍臣單於又想起張騫曾經說過的,漢皇秘密策劃對匈奴的戰爭一事,更加覺得其中可能有陰謀。
恰好有幾個漢朝的兵丁從不遠處經過,軍臣單於派人抓來詢問,漢朝兵丁原原本本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和盤托出:
漢皇在馬邑城外的山穀裏布下了三十萬精兵,以出售馬邑城為名,誘匈奴單於前來會盟,實為擊殺匈奴單於以及匈奴大軍。
軍臣單於聽後大吃一驚,哪敢耽擱,急忙帶著他的十萬大軍,旋風般地刮回了草原,劉徹的斬行動失敗了。
但劉徹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竟然與張騫被匈奴俘虜後的口供有關。
這件事生在公元前133年。
每次讀史至此,林化一都要掩卷遙想:
如果是當年的冒頓,在得知劉徹有開戰的準備時,哪能置之不理無動於衷呢?
冒頓時期,匈奴探馬遍布中原,劉邦的一舉一動,皆在冒頓的視線之內。
而如今,劉徹在位於漢匈邊界的馬邑集結了三十萬大軍,軍臣單於竟然一無所知,險些上當。
假如冒頓同樣也是一無所知,當現劉徹在馬邑屯兵三十萬時,立即會明白戰爭在即,冒頓又會如何處理呢?
林化一想,冒頓一定會想方設法再設一個大局,讓不知天高地厚的劉徹來鑽,讓劉徹輸得心服口服,從此再不敢對匈奴有非分之想。
可惜軍臣單於遠沒有他爺爺冒頓單於的謀略。
其實,在截獲張騫後獲知漢朝準備對匈奴動手,軍臣單於就應該早作戰爭準備才是。
可軍臣單於錯誤地認為,隻要扣下劉徹派往月氏國的使者,劉徹聯係不到月氏國,就不敢獨自與匈奴開戰。
於是,即使已經知道劉徹有對匈奴宣戰的野心,軍臣單於仍然無動於衷。
如今,軍臣單於知道了劉徹的馬邑之謀,麵對即將來到的戰爭,應該想到,這將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全麵戰爭,冷靜地思索一下怎樣應對這場戰爭,下步棋該如何走才是。
可軍臣單於卻沒有那樣做,而是起了匹夫之怒,在沒做任何國內防護的情況下,親自率領大軍深入漢地,開始了瘋狂的報複性搶掠。
軍臣單於仍然是老目的,搶財物糧食,掠人口作他們的奴隸,以此想讓劉徹膽寒。
這可能嗎?
愚蠢的軍臣單於哪裏想到,年僅十幾歲的劉徹早已做好了戰鬥準備,在馬邑之謀失敗以後,立即命令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員大將,率領大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穀四個方麵同時出擊,對入關的匈奴軍以迎頭痛擊,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從此拉開了序幕。
衛青率領的軍隊出師最為順利,他們出上穀北上,並沒有遇到軍臣單於的大軍,乘機跨過長城,直搗匈奴的老巢龍城,將龍城內的七百多人全部殺死,又一把火將龍城化為灰燼,搗毀了龍城那高高的祭壇。
從此,龍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而著名的神箭手李廣則出師不利,剛出雁門關,便與匈奴的主力軍相遇了。
雙方兵力懸殊,兩軍混戰,漢軍大敗。
本來正在生病的李廣,也負傷被匈奴兵生擒活捉。
李廣成了匈奴人的俘虜。
為押送方便,匈奴人用繩子編了一個網子,將網子綁在兩匹馬之間,將李廣置於網中,押往匈奴。
李廣佯裝死去,任身體在網子中間搖擺,而暗中卻用眼角的餘光觀察著周圍的動靜,等待脫身機會。
突然,李廣看到一名少年兵士從他身邊經過。
李廣哪能放過這樣好的機會,猛地飛身而起,躍上了那位少年的馬背,奪得了匈奴兵的弓箭,一邊箭無虛地射中匈奴兵士,一邊策馬南奔,奪路逃了回來。
匈奴人尚勇,看到李廣重傷之下仍然如此了得,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稱他為飛將軍。
後來,李廣被派去鎮守右北平,匈奴人聽說飛將軍在那裏駐軍,幾年都不敢到右北平去滋事。
兩軍交戰,雖然各有勝負,卻打破了匈奴兵神聖不可侵犯的神話,更加堅定了劉徹與匈奴一戰到底的決心。
而匈奴的軍臣單於呢?
他本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重建龍城,因為龍城的祭壇是匈奴人心中的旗幟,隻要那麵旗幟在心中飄揚,匈奴人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力量。
可惜軍臣單於不懂這一點,而是帶著大軍到處遊蕩。
從此,匈奴再沒有修建象樣的王庭,神聖的祭壇更不複存在了。
劉徹緊接著動了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戰役,雙方損失慘重,國力大減。
史書對匈奴人的傷亡情況記載的較清楚,而對漢朝的損失記錄很少,但我們仍然能夠猜想到戰場的慘烈,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比如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的一次出征,史載“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的戰役,漢軍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十四萬匹戰馬出塞,南歸時不到三萬匹,步卒損失更是難以記數。
又如公元前99年的一場戰役,漢軍的死亡率竟然高達十之六七。
再如衛青的右將軍蘇建,曾率部與匈奴大軍接戰一日,最後全軍覆沒,蘇建隻身逃了回去。
蘇建帶了多少兵?丟臉之事,漢書隻言未提。
好在大漢朝有的是兵源,足夠皇帝去戰場上賭輸贏,憑人海戰術,也能將匈奴人嚇個不輕。
然而,匈奴是一架強大的戰爭機器,要想將這架機器徹底毀掉,絕非易事。
劉徹晚年,漢朝國力大減。
劉徹認真思考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必要性,後悔不已,下罪己詔稱: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此為後話。
話說公元前126年的一天,劉徹正與群臣商議用兵之事,突然得到傳報,說失蹤了十幾年的張騫回來了。
劉徹大喜,立即召見了張騫。
在詳細聽取了張騫的遭遇,以及張騫對西域情況匯報後,劉徹為張騫的不忘使命所感動,立即封張騫為太中大夫,賜向導甘父為奉使君。
時間不久,劉徹又讓張騫以校尉的身份,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
張騫在匈奴生活了十幾年,又會說匈奴話,對匈奴的風土人情更是了如指掌,很快便立了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
可張騫也有倒黴的時候。
一次,張騫隨李廣出擊匈奴,因迷路而延誤了軍期,按律當斬。
李廣擔心招來羞辱,不得已自殺身亡。
張騫用侯爵的官位贖罪,才保住了一條命,被劉徹免為庶民。
張騫想,自己是以出使西域得到的聲望和地位,還應該繼續出使西域,以恢複自己的榮譽才是。
更何況,現在出使西域,已無匈奴擋道,既方便又快捷,自己還可以耀武揚威出一次風頭,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張騫再次拜見漢武帝劉徹,說:
“臣在西域了解到,烏孫國昔日也距我們大漢很近,受匈奴欺壓,不得已才西遷的。
“眼下,皇帝神威浩蕩,已將匈奴趕出漠南。現在,匈奴北撤後,烏孫故地並無人居住。
“臣願再次出使西域,勸烏孫人東歸故土以牽製匈奴。
“另外,我大漢疆域萬裏物產豐富,西域小國卻並不知我大漢朝國大兵強,我們應該向西域小國大勢宣揚國威,令其懾服,眾星捧月般偎靠在我大漢周圍,匈奴必然聞而膽寒,何愁匈奴不滅。”
漢武帝覺得有理。
我大漢已經如此強大,何不乘機炫耀一番,讓那些小國不敢打我大漢主意,也能省去不少麻煩。
於是,劉徹任命張騫為中郎將,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出使是代表皇帝去擺譜的,絕非第一次可比。
張騫又是會排場之人,所帶物品又空前豐厚,隻見幾百輛馬車上裝滿了絲綢錦緞,牛羊萬頭,彩旗迎風幾十裏,三百多名隨員個個精神抖擻,意氣風,沿途居民追趕圍觀,爭相傳告,浩浩蕩蕩,風光獨秀。
張騫更是出手大方,所經之處,無論國家大小,皆厚贈,真乃用絲綢鋪就的光明路也。
所以,張騫當年走過的這條路,便被後人稱作絲綢之路了。
然而,盡管張騫出盡了風頭,他的運氣還是不太好,沒能說服烏孫國東遷並與大漢朝結盟。
再三遊說,烏孫王才答應派幾個人隨張騫去大漢朝看個究竟。
張騫隻好帶著烏孫使者回到了長安,用數以萬計的財物,換回了葡萄、石榴、核桃、胡麻、苜蓿等種子,以及西域樂器和歌舞等。
令張騫沒有想到的是,隨他來長安的那些烏孫國使者,回國後向烏孫王報告了漢王朝的強盛,引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極大興趣,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請求與漢和親。
漢武帝為了拉攏烏孫國,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收為公主並嫁給了烏孫王昆莫。
細君公主死後,劉徹又將楚王劉戊的女兒解憂收為公主,嫁給了當時的烏孫王岑陬。
漢朝終於再次用女人換到了與烏孫國的友好關係。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