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心見性來論道
字數:4267 加入書籤
A+A-
台上,麵癱夫子閻達仍在繼續講著,不時夾雜一些顛覆大家常識的東拉西扯,但堂下一眾學子都已完全沉浸其中。
“現在的修行界,雖沒有過去的百家論道,但並非那些學識、道論、傳承都已消亡,隻是互相融合,或者流傳於一些世家之中,現在剩下的最大的有三門:儒、釋、道,其中以道門最為古老,也是最接近上古時期大巫傳承的修行大宗,雖因其更重天道、自然,顯得與世無爭,所以這些年在諸教之爭中微落下乘,但道門卻是百年前唯一未被百家合一融合的道統,可見其底蘊之深;儒門是現在流傳最廣的教派,我們學海苑,便是奉儒門為先,高高在上的學城更是如此,百年前大變之後,當年聖城流傳大多被儒教所吸收,進而建立了現在的聖城,並在天下各郡都建立學海苑,教化天下萬民,儒教之勢,已經深入人心;然後是最後的釋門,這個最年輕的教派傳自西方,初入我地時,還在數百年前,當時百家論道,修行之途繁盛無比,釋門這一外來教派水土不服難以發展,但釋門卻並未因此退去,反而融合百家各門優勢,徹底大變身,成為了適合我們此地的新釋門,在百年前大變之後,釋門乘勢崛起,在普通百姓間流傳甚廣,到現在,甚至已經可以和儒、道二聖齊名。”
閻達看了看下麵聽得雲裏霧裏的學子們,問道:“你們覺得三教相比,孰優孰劣?”
前排那位清秀公子搶先舉手說道:“當然是儒門為先,儒家以仁為上,教化萬民,更有無數大賢從儒家出世超凡,必是我人族第一大教!”
閻達點點頭,沒有說話,看向周圍,問道:“還有誰有什麽想法?盡管說出來。”
這時旁邊一名淡雅女子說道:“修行之路,本是感悟天地的超凡之途,儒門卻過於幹涉世俗之事,與超凡的目的相悖,如何能稱第一?當然是道門一心追求天道方可稱作是修行第一大宗。”
閻達跟著說道:“有道理,大家切勿因為此地是學海苑,便不敢說儒門的不是,若沒有這麽一點容人之量,儒門如何有資格爭這三教之首?盡管開口暢言。”
說到這裏,眾人終於不再忌諱什麽,一位皮膚黝黑的少年搶著說道:“釋門雖在我們此處大地乃是新興,但卻是流傳甚久的教派,而且以釋門容納百家長短之勢,早晚是天下第一大宗門!”
……
堂下一番熱火朝天的討論,你爭我辯,閻達看著竟嘴角翹起,眼中卻略有濕潤,心中暗道:“真懷念當年百家論道的修行之盛況啊!”
這時,遠處一個聲音傳來,“請問夫子,過去興盛的其他宗門,現在傳承在何處?學海苑可有?比如陰陽門,這裏可有相關文獻?”
提到陰陽門,眾人一愣,場間頓時安靜不少,其中一人說道:“陰陽不是道門修行法門嗎?哪來的什麽陰陽門?”
“胡說,陰陽學說明明出自儒門大賢之作《易傳》,有道門什麽事!”
……
閻達終於咳嗽一聲,讓課室內總算安靜下來,看向開始提問的少年,略顯清瘦,正是曇之語。
略一沉吟,環視課室一圈,閻達開口說道:“首先我很高興大家能各抒己見,因為這才是修學應有的態度,然後我先說明一下,陰陽門就是陰陽門,百年前聖城百家之一,甚至是百家前三之教派,絲毫不差於儒、道二教,至於現在幾乎沒落,甚至在座很多學子們甚至以為這是其他教派思想之一,其中涉及很多方麵,在課堂上不便多說,不過單單從論道的角度來講,陰陽門在修行之路的見解是極其深刻的,對現在廣為流傳的修行方式都有極大貢獻,比如陰陽、五行。”
向曇之語點了下頭說道:“陰陽門殘餘文獻不多,這裏隻有高塔內有極少其他賢者的理解筆記,以後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然後回頭看向課室內一眾學子說道:“就像開始說過的,修行之途,切勿隻看眼前,更戒蔑視他途,關於陰陽門大家應該知道他的存在並肯定他的貢獻是我想要教給大家的,更多不宜在此講述,若學子們有心可以自己去探索。然後既然說到陰陽門,便要說一下陰陽、五行學說,因為,這個是修行入門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看了看眾人,總算正色看向自己,接著說道:“修行之路,有三大核心,陰陽、五行、八卦,陰陽指的是日升日落、陰晴圓缺、四季變幻等諸多變化以及清濁相分、男女相異等萬般同與異,這些都直指萬事萬物變化根本,而我們修行之途,最先便是要身融萬物,所以,這些變幻相異等特點規律,是我們在修行之初最需要了解並注意的;其次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不用舉手,我知道你要問什麽,有很多人內氣屬性並不屬於這五大類對吧,但這五行並非是實指屬性,而是分類,銳利剛猛為金,輕靈生機為木,柔和包容為水,暴烈肆虐為火,厚實沉重為土,這些分類便是我們修行進入一定階段後修煉術法、煉化靈器等的根本;至於八卦,大家應該了解最多了,陣法的基礎,掌萬般變化,聚天地之靈,乃上古傳下最大的瑰寶。這三大核心,便是大家日後修行之路上,時刻相伴左右必不可少的知識。”
這時那位黝黑少年舉手問道:“夫子,您說的這些應該是儒、道等過去百家修行之路的三大核心,但釋門好像並沒有提到過這些,他們的修行之法與我們有很大不同嗎?”
閻達向這個黝黑少年豎了下大拇指說道:“舉一反三,好,說到釋門,過去聖城時代,還未融合的釋門我也了解不多,但現在嘛,雖然他們修煉與我們確實略有不同,和武道思路反而更接近一些,講求以身證道,但是,仍然是運用天地清濁二氣,仍然有內氣屬性之分,仍然有類似符籙陣法之術,說法大同小異,核心卻是類似的,當然,各家修行功法都有不同側重之地,孰優孰劣卻是難分高下的。”
頓了一下,閻達接著講道:“還是那句話,百家百條路,各有通天途,重點還是大家自己的領悟,對所學的應用,就像很多學子出師之後有在外專做求雨等營生的術法師,將水符之術無限鑽研擴充,配合天地之勢,造福一方;再比如邊疆作戰的軍法師,配合陣法,將五行術法化作攻擊之勢,威震天地。這些東西,學海苑是學不到的,學院隻會教給大家修行基本、術法操演、強身功法,但如何運用,卻要看大家自己。”
這時那位清雅女子問道:“既然在此地所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為何不直接教授我們一些實際的攻擊之術?”
閻達卻是眼神一正,跟著答道:“萬年前的大巫時代,無人有係統的修煉之法,係統的攻擊運用之術,甚至沒有專門的武訣寶典,但是在數萬年的百劫千災之後,我們有了如此豐富的無數修行功法、刀劍武典,而如果我教給你們說水符可以這樣用……”
說著隨手一動,竟是一道水箭破空而現,隨著閻達手中印訣當空舞動,然後大手一揮,水箭倏然衝向牆壁,一聲巨響之後,牆上留下一個大坑,水箭已然消逝不見。
“厲害嗎?但之後你們可能人人都這麽操演水符,因為你們看到了水符的厲害之處,看到了水符的應用之處,以後一說起水符便是可化作水箭,又如何會有專職求雨的術法師出現?修行就是單純為了打架?為了shā rén?”
堂下眾學子紛紛沉默,再無半點聲音,閻達繼續講道:“修行所為,在於自身的超凡,何為超凡,不光是**脫俗,精神成聖,更是心靈的洗禮,一道水符可有萬千變化,一道火符可出萬千生機,一味講求退避,不爭與世不是我儒門所倡導的,但事事相鬥,遇事先有動手解決的想法更非吾等所倡,這便是不教具體術法武訣的原因,但要讓大家有將一身所學付諸應用的習慣,又有了一年一次考核的方式,讓大家能在遇到任何危難之時,都能有自己思考如何應對的底氣。”
“我蒼茫古地,曆經數萬年,所經曆的天災**、異界侵入、妖魔為亂等不知凡幾,若沒有我們依靠自己對抗災劫的決心意誌,早已覆滅在曆史長流之中,又何來如今天帝明心,建立《明典》開化眾智,建立學海苑教化天下,何來你們在這裏的隨心論道。”
隨後閻達環視一圈眾人說道:“今日第一堂課,我之所講,隻為大家能更好的入門修行,不論你們的修行目的、修行曆程、修行結果,好的開始,會讓你們明心見性,不受諸邪所侵。最後,跟大家說一件事,學院內的高塔,大家進來之前肯定都見過了,明心塔,學識以明心,那裏有大量的藏書,三層以下都是公開開放的,再向上的一些秘典、孤卷,卻需要大家有好的表現才有機會登上去了。”
說完轉身離去,留下一屋子心神震動的學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