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養靈
字數:2605 加入書籤
李目問到:“這又是何解,還請紫藤爺爺明示。”
紫藤老人道:“《大夏通史》中記載著大夏王朝數萬載的曆史,在萬年前,文明初現,人們疏於交流,人類的先祖還未習得耕種之術,都是以天地間自然食物為食,欲食欲取。身在何處,便取食何處。一開始人類也無修煉之說,一些天地靈物被人類偶然發現。沒有人知道這些靈物來自何處,傳說開天之初便孕育在此。這些天地靈物之中,含有大量的靈力,一些人類在吃下這些靈物後,體內竟也生出靈氣。這些靈氣換了一個新的載體,由靈物轉移到人體,這本是一件好事,奈何進入體內的靈氣竟是自行遊走。人的身體那能受得了這種折騰,為此導致了一大批人類死亡,有一些靈識強大的人類,試著用靈識控製靈氣,沒想到一試之下,竟然可行。隨後便出現了引領靈氣運轉的行功方法,這些方法被記錄在冊,流傳於世,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功法。再後來,人類的能力越來越強大,人類的**也越來越膨脹。首先便是食物,人類開始了食物的儲存,交換。學會了耕種,掌握了馴養。一開始,人類還隻局限於當地,後來人類huó dòng地範圍越來越廣,取得食材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一些體質較弱的普通人,吃了地域偏遠的食物,身體開始出現不適,一開始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後來這種情況越發嚴重,尤其是一些修煉到至高境界的人,極易出現走火入魔的情況,這些人受體內亂靈的影響,性格暴戾,殘忍嗜殺。”
靈機子聽的驚訝:“這麽說,很多東西是不能吃了?這豈不是少了很多口福。”這也不能說靈機子隻關心吃的問題,畢竟他獲得功力之後,一直在昏迷,現在完全沒把自己當作一個修行之人來看待。更是不知道修行到一定境界後,是需要辟穀的。
紫藤老人笑道:“也不盡然。人類很聰明,在長久的摸索下,找到了應對之法。就如同一開始控製入體靈氣一樣,他們自創了一些行功法門,將這些亂靈不斷磨合,吸收,使之成為自己的靈力,這種法門稱為煉化。”
紫藤老人看了李目三人一眼,繼續說到:“等你們步入金丹期之後,會接觸到一類人,他們叫煉丹師,他們所製作的丹藥,服用後需加以煉化,才能為己所用。”
靈機子想了想:“修士可以煉化,那普通人怎麽辦?”
紫藤老人道:“對普通人而言,最好不吃。剛才也說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普通人身在何處,最好隻以當地食材為食。若是吃膩了,那就移身他地再食。”
靈機子道:“明白了。比如說人在甲地,便隻吃甲地的食物。若想吃乙地的食物,就要到乙地去吃。可是,這樣不是很麻煩嗎?為什麽身在甲地,不能吃從乙地到甲地的食物呢?”
紫藤老人道:“不能吃他地之食,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概念:養靈。”
“養靈?”李目突然想到昨日離開前,紫藤老人說的哪些話,感覺冥冥中腦海中打開了一道裂縫,一些零散的記憶不斷湧出,正待細想。
卻聽紫藤老人繼續說:“大地孕養萬物,地處不同,所生之物亦是不同。以植物而言,平原多生寬葉植物,高地多生針葉植物,山林多生奇葉植物。植物如此,動物也是如此,哪怕是相同物種,分生兩地,其形體亦有所差異。導致這差異的出現,追根溯源,依次為大地環境、磁場、靈力,以及更為神秘的靈魂之力。也就是說,每一個地方所誕生的生物,本身附和這個地方的大地環境、磁場,以及靈力。而當這個生物移居他地後,環境、磁場、靈力的改變,使得這個生物必須通過調整來適應這個新的環境。比如說,人們遷居到他地,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也就是人們說的水土不服,而這種症狀通常會過上幾日就會消失,這是因為人的身體為迎合當地的大地環境、磁場,以及靈力做出自我調整。此時人的外表雖無變化,但身體中那些看不到的東西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當地的食物本身就與當地的大地環境、磁場,以及靈力相順應。所以,當人移居新地時,食當地食材,初少食,隨日而增。這個過程就是“養靈”。”
“我這幾年,大小城市也去了幾個,城中貨物種類繁多,人們交易往來,大多交易之物,皆不是本地之物,所食之食,也非本地之食,可是並沒有見到人的身體有什麽變化呀?”靈機子自幼漂泊在外,饑一頓飽一頓,有的吃就不錯了,哪裏還顧得上考慮這些問題。
“那你又為何出現“亂靈”呢?”紫藤老人反問。
靈機子被問的一愣,張了張嘴也沒說出話來。
李目也回想自己,要說吃外地之食,從小到大,自己也不挑食,吃的都是家裏早就做好的,而且味道鮮美。想想這極北磁目魚,是自己第一次吃的外地食物。這樣想的話,就可以解釋為什麽自己突破的時候,並無影響,而靈機子突破時卻差點走火入魔。這就好比駱駝身上的稻草,李目的這頭駱駝,身上本就空無一物,放上一捆稻草,毫無壓力,完全可以輕鬆應對。而靈機子則不然,從小到大,體內磁場、靈力早已混亂,本身這頭駱駝已經不堪負重,這極北磁目魚就是壓在這頭駱駝身上的一大捆稻草,如何有不崩潰的道理。看來自己還是想的有些偏了,本以為極北磁目魚是根源,沒想到,這隻是引子,根源卻是磁場與靈力。
李目明白,靈機子也明白了。
紫藤老人對李目道:“《大夏通史》中,有一篇文章,記載了一些大能之士,將穀糧之物,帶到太空宇宙中,放於數日,又帶回種植的這一段,你來與他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