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論打坐
字數:1690 加入書籤
論打坐
【原文】坐久則身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清爽。以此為念,則邪正可知。若能心起皆滅,永斷覺知,入於忘定。倘任心所起,一無收製,則與凡夫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遊,待自定者,徒自誤耳。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於言甚善,於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今則息妄而不滅照,寧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事或有疑,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複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一切煩邪亂想,隨覺即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見聞,如不見聞,即是諸事萬物不入於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遂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佚名釋】以坐為坐是守屍鬼。活人坐不臥,死人臥不坐。一具臭骨頭,談什麽煉功課。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開此中意,便是西天祖。二人者即二目瞳神不外馳,神坐中央戍己土,巍巍不動穩如泰山即是坐。非**之功,是築自我神基。以身體舒適來定時間。今非昔比,今古條件不一,法由心生,自然是道。坐以靜思求理悟真宗為念,停思斷想入頑空是練功之大忌。別生一念,幻境現前名為入魔。心喻鏡,千形萬相不礙明。千思萬縷任來去,如如不動是坐功。舞台角色,喜怒哀思悲恐驚,演員意表形相,內心世界無動於衷。定靜無為自然智慧生,心不在焉、視而弗見、聽而弗聞,食而不知其味,即誠則靈,靈則明。以自心洗自心,返觀內照,去汙除垢,止念還虛,守一萬事畢,勝似丹經萬卷。此自然無為之坐。
---
申明:摘自《王重陽內修十論》
【卓語按】
打坐之於修行人,如同飯食飲水,日參必行。
端正身姿,氣正則直。骨髓上行,漸入天府。神氣居中,氤氳腹胸。
當今社會咱們都忙,但是抽出時間靜坐也是養生之道。不指望與出家修行人一樣為了入聖境而日夜苦修,但求一個靜心養德,延綿身壽而已。
所以半日勞作半日修,講的就是你一天枯坐,也是白白浪費了大好光景,犧牲了人生意義,最好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起碼拿出小半去打坐,比如夜晚和清晨時候最佳。
其實正確的打坐姿勢一點也不累,反倒是極好的休息。睡前打坐還可以助眠。至於睡姿另可參考陳拓祖師的睡仙功夫(見本期下篇)。
這樣日動夜息,陰陽采補,才是上策。
現在的人無法做到出家人的過午不食,夜不倒單,也無法進入初禪,但起碼能夠平心靜氣打坐一陣也是好的。
另外,中午十二點為陰陽交接之時,午休極為重要。
---
實修為上。明者自明。不明者理論學的再好,也不會明白。我們雖然讀書,但盡信書不如無書。
關於打坐,學問很多,以後分期再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