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從修行角度來看西遊記(二)

字數:13618   加入書籤

A+A-


    【本文接上期】

    文:卓語

    知識雖然能認識外表,但隻有天性才能看透人心。

    於是悟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比初出茅廬的玄奘高了一個境界。

    可當天性否定了後天的認識,自我矛盾就產生了。

    自以為是的唐僧(後天知識;肉眼;顯意識構架的三觀)全盤否定了自己的天性,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正義感會產生憤怒和固執,自己的自信會帶來自負和狂傲。

    於是他又開始強行約束自己的心(金箍咒)。他給猴子念咒,其實是念給自己聽。

    這寓意著修行途中切不可懈怠,功德未滿前,要時時約束自己。

    玄奘太相信自己心中的真理了,他相信一切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他發現一旦放出了心猿,即便是強行約束也不行啊,這隻會讓它更憤怒,不是個辦

    法啊。

    玄奘有時候悲憤到真的很想念咒把這個不聽話的潑猴疼死,可是孫悟空要是死了,

    誰護送他取經呢?

    玄奘氣急敗壞地趕走了心猿。

    (三打白骨精)

    ---

    對應在現實中,我們有時候也有這種念頭,想弄死沒用的自己,可又不能真把自己給弄死……比如你跟你

    老婆吵架了,氣得真想一頭撞死啊,最後不還得消停麽?

    受不了你可以saygoodbye啊,用不著跳河明誌吧?

    唐僧糊塗中幸好保留這一絲理智:好好好,我管不住你,也不忍滅你,那你滾吧。

    別讓我再看到你。這樣雖然大家都兩敗俱傷,但好歹沒出人命。

    冷卻一段時間對大家都好。當然這是不得已的下策。

    唐僧不會識人,還冤枉看清妖魔的悟空,悟空真心萌發,跪下磕了三個頭,拂袖而

    去。看到這兒我們都氣憤不過。

    電視裏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即你的朋友老實而迂腐,不會識人,交了不該交的朋友

    。他們表麵上看似玩的很開心,但你看出了他們那怪圈裏其實有人並非真心相交,

    而是別有圖謀。你出於保護他的目的,忍不住告訴他哪個朋友太奸猾不能交,他就

    不開心了,覺得那是他的事情,和你有什麽關係。你們大吵一架,關係緊張。

    等他被算計時,你雖還生氣,但良心上還是把他當好朋友,暗中替他擋了,讓算計

    他的那人吃了苦頭。

    他卻聽信別人的話,不知道真相還誤解你,覺得你是因為嫉妒他和別人關係好才這

    樣做。你解釋不清,但他已經失去了對你的信任。

    你很傷心,於是你們就漸漸疏遠了。

    待到他真正吃了苦頭,後悔當初沒聽你的話,卻再無臉麵找你了。

    單純的他也嚐到了麵子上的歡愉假象終究替代不了內在的落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事實上你若不讓他親自上這一課,他也許永遠都學不會看人,也永遠不會懂得珍惜。

    而對於西遊記裏的這段,正是反應了現實中的人際情況。

    ---

    博愛之人,終得不到愛。

    不要以為佛家的修行人就博愛。他們的大愛和博愛是有區別的。

    博愛更多是對生命的博愛,愛一花一草,萬靈生長,卻不去幹涉它們的自然發展規律。

    大愛就深了,那是對萬靈輪回中那值得救贖的一點佛性的大愛,佛永不會放棄對一個

    人的救贖(別又開小差,把佛人格化,佛就是你自己,自己不要放棄自己的修行!)。

    博愛就是,你再壞,等你把自己作死了他也會真心地替你誦經祈福。

    但你要是害他嘛……

    佛曾親手殺了第一批浮屠,金剛怒目也殺生,更何況是修行人呢。

    你以為修行人好惹,便去傷害他們,其實你卻不知,

    正常人看到修行人都自然而然不忍傷害,難以生出冒犯之心,陰邪之人傷害修行人,

    將來果報就足夠他受苦。(同樣,傷害親人的惡報也很大。)

    這世上沒有打不還手的道理,你去打一個武僧試試,惹孫行者試試。

    但凡跟唐僧過不去的妖怪,最後全over了。

    這不是主角光環,這是事實。修為高深的出家人,手無縛雞之力,你卻心裏發虛不敢傷他。

    因為這和你心中的善是違背的,你越靠近他,這種氣場就能改變你,終究讓你屠刀落地。

    他心境始終平靜如水,卻不動一兵就讓你內心崩潰。

    道家的修行人也有大愛,但同樣不會博愛。沒有哪個道士天天跑著度人,大家度自己

    都來不及,沒空去亂世間法。

    你問道我就答,你不問我就不說。

    黃帝前行萬苦跑到崆峒上問道廣成子,廣成子就與他席地而坐,在崆峒山上天梯那個地方

    給他講了三天三夜。

    ---

    心猿是走了。可修行人心中卻感覺丟掉了什麽,修行路實在走不下去了。

    各種陰神鬼怪找他算那前世今生的業障,他沒有大執念大勇力,實在是鬥不過啊。

    他不能沒有勇氣和毅力,更不能丟了這股子天生的靈慧啊。

    他終於明白,需要轉變、度化這個心猿!

    這時候他就頓悟了:要六根清靜!

    這就是故事中“萬事皆明”的混世四猴之一——六耳獼猴該出場啦!

    ---

    可他又困惑了。

    他是要證佛位的人,麵臨的這個問題,就連各路已經證得其他果位的各路神仙菩

    薩都無法替他解答。

    要麽是真不知道,要麽就是不敢道破天機。

    在修行的最大難關前,他得辨出個真真假假呀。

    修行人一路求索,最後得到了佛法的解答:

    悟空悟空,既然要悟透這個空字,就得明辨真假,才能知曉大道。

    可是既然你終於迎來了最後的終極矛盾,那麽就要去假存真。

    悟空隻是個代號而已,悟空明性。

    靈明石猴乃是天地孕育,是純天然的奇跡,但是玉不雕不成器,何況是石頭呢。

    可六耳獼猴則是與這靈明石猴同生同滅的存在,即本就是他身心內潛在的靈慧覺

    醒,也就是你唐三藏輪回中始終都存在的慧根啊。

    佛說:這樣吧,我便收了一個假的,再還你一個真的悟空!

    注意,佛祖隻說是還他一個真悟空,並沒有指出靈明石猴和六耳獼猴中的哪一個。

    ---

    這時候原來的悟空和新來的悟空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哪個才配得起這個法號?

    而哪個才是想打死唐僧的那個?

    話說回來,為何當初悟空明明已經悔悟趕回來,卻要打死唐僧呢?

    這是因為最大矛盾沒有消除。

    當你內心最為矛盾的時候,你的陰暗麵就會想毀滅一切,而你的正麵就會壓製這種想法。

    當你重新翻開曾經強行封鎖的記憶,麵對真實自己的時候,真想把過去的自己掐死。

    在道家來看,七魄向死不向生,三魂向生不向死,而三魂中幽精屬陰主管七魄,七魄反過來又能影響三魂。

    體內陰氣重,就容易滋長七魄及其他陰神,整個人就常常表現出各種負麵狀態。

    可為何又有另一個勢均力敵的猴子護主呢?

    這是因為唐僧經曆了一些磨難考驗,他的內心比之前更強大了,足以抵禦心猿了。

    禍兮福所倚,隻要這一仗打贏了,他就能夠完全駕馭自己的心猿意馬了。

    兩猴鬥得不可開交。這時候誰是靈明石猴,誰又是六耳獼猴,已經不重要了。

    它們其實都是悟空,也都是唐僧的內心,隻不過分裂為兩麵罷了。他們記憶、樣貌都一樣就

    恰恰說明這一點。

    二者打得勢均力敵,就是因為修行人自我矛盾升級到了最高點。

    很多人看到這裏就生了分別心。

    這二猴其實就混跡在塵世每個人的心中。

    ---

    修行人開始麵臨兩個選擇:

    一個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去求真我,求大自在;一個是純粹無拘無束、無法無天的自由。

    玄奘的六根想滅掉心猿,心猿也想完全控製六根。

    這個自我矛盾已經升級到最大最激烈,這時候玄奘又一次明心見性了。

    故事裏二猴一起扭打到了佛祖麵前,各執一詞,真假難辨!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特別難以區分的真偽,莫說去識別一個人了,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心都問不清楚。

    一個是洞察靈明、知四時變化,能移星轉鬥,卻冥頑不化的石猴;

    一個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的六耳。

    唐僧得了選擇綜合征。

    這是中為了塑造角色的說法。

    事實上,修行人的內心在鬥爭的過程中,已然開始涇渭分明。等到打到本心(佛祖)麵前時,其實已經能

    夠自己做出選擇了。

    這時候的兩顆心經過對立統一的碰撞,其實已經是融合體了,剩下的就是剔除出去的

    糟粕。

    佛祖幫助玄奘指出了有悟空之心的那一個,玄奘一下子頓悟了。

    或者說,是他自己做出的選擇,鼓起勇氣捅破了那層窗戶紙。

    頓悟的玄奘智慧無限增長,覺悟了空性,保留了純真天性,一下子就把心猿zhì fú啦!

    這時候,其實不論是“識天時,知地利,鬥轉星移”,還是六耳的“善聆音,能察理,

    知前後”,玄奘都get到了。

    在佛祖指出假悟空的時候,真假立分,假的就無限縮小,最終被真悟空一棒打死。

    這說明,內心必須要經過矛盾碰撞,才能去偽存真。

    同時也意味著修行人前世積攢的業障徹底消除幹淨了。

    說到業障,就不得不說到生死輪回,下期再說。

    ---

    再加一些剛才說到道教思想時,臨時想到的東西吧~

    竊以為道教的道包括三重意思:元始大道、世間道和修行術道。

    廣成子第一天講元始大道;第二天講世間道;第三天講黃老養生之術。

    這都是通的。你隻有學得了修行法門,才摸著了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進而自然就能明白

    世間萬般法;再進而,自然就能找到天道。

    王重陽仕途不順流浪街頭,遇到二仙,得了仙法,卻琢磨不透。直到後來又遇一仙,

    乃得大道真傳。即便如此,他也失敗了三次,才結了金丹。

    其實王重陽在著作中已經隱喻得非常明了,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人從字麵去揣摩,殊不知老祖宗說話樸素的很,不會跟你繞彎子。

    隻有黃元吉說對了:“我隻守著胸間一處,時刻不敢怠慢。”

    不論是“為天下溪”還是為“為天下軾”,這皆為天下溪都是黃庭內景,可不是今人翻譯的什

    麽甘做天下的溪流……

    “存無守有”,“知黑守白”,其實就是一回事情,慧觀吐納的人都知道,“溪”這個形容是很

    到位的,從天靈上引入的炁溪,恰恰就是通過中脈這條軾流下來到達玄門的,而牝門上升的

    炁流則是從石門(下丹田)而入,與天靈下來的溪流交匯於玄門。配以呼吸,就如風箱一般

    ,回風不息。關於這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在《道悟筆記》中的偈語詩。

    此三家相遇,就是三丹合一,別無二解。而黃老所說,正是武當三豐真人的意思。

    其玄牝之門,在橐龠之間,東西震兌,皆是金位,合為鉛汞,南北坎離,需要上下******文火烹飪……自古多少真人,反反複複地告誡世人,毫無保留地闡述真道。

    可難耐真理隻在少數人心中,難以普濟,可憐聖人苦心孤詣,世人卻不問蒼生問鬼神,這

    也許就是賈誼體會到的悲哀吧。

    ---

    道法與佛法不同,經典中為了保護天機同時不使世人被引偏,運用了大量隱語。

    傳出去都變成了神話傳說流傳了下來,這樣也好,免得許多麻煩。自古都是人求道,沒有

    道求人的。道家不求你去學,你要想學,大門隨時為你敞開!

    而佛家不一樣。這個說起來複雜了,簡單說一下。

    因為佛法中禪宗的命功不會明說,其實都包含在入門階段中了,下山渡人的高僧都是過了

    這一關的,他們已經將重心放在了修心性上,度人也是引導人向善。

    在這一點上,佛家對眾生要求其實不高,人人若能心向善,便可入得淨土。

    所以法華經、淨土宗其實就是度人往生淨土的,並非金剛經那樣是成佛的經,要求的高度不

    一樣。

    對於大乘佛教而言,度千百萬眾談何容易?故而為了讓大眾好懂,才會有淨土宗的出現,

    法華經、阿彌佗經、無量壽經這些,都是勸人向善的經書,易學易懂。

    而金剛經這些禪宗相對高深的經書,則是通往極樂,和淨土是不一樣的。故而一般佛教徒

    學淨土宗就可,倘若想要真正修行,要證菩薩果,還是要好好研習金剛經呀!隻此一經,

    足夠一生受用。

    佛家雖然講求舍得放下,但在修行上往往會發大願,發大勇力,大執著。地藏王菩薩不度

    淨地獄就誓不成佛,這就是大宏願。大乘佛教把度眾生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自然也會在

    這方麵有著大執著。

    返回來說,道家真人為何不刻意找人去度,這裏麵是有一個道法自然的態度在裏麵的。

    一個高僧可能就在寺院裏,可一個大真人,往往躲在世外修行,你找都找不到。

    在這裏卓語要替道家解釋一句:道家的觀念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修好了,那麽天下就太

    平了。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道家不爭,也不會總是下山喋喋不休地跟世人講道還不討好。

    最後道沒傳成,反而誤導了眾生。因為修行是講求慧根的,故事裏聰明人反而修不出大器,

    看似憨傻厚道的人,卻內慧其中,被師父看中,就是說這個慧根的重要。

    想成仙,是要求的,還要看機緣。機緣一到,你不找他,他就來找你啦。

    世上遊戲人間的人仙、地仙不在少數,隻不過不像大家看電視那樣,還會飛啊什麽的。

    首先,仙也是人,不會違反生物學和物理學定律和常識,神通也不是肉眼看得見的。

    但倘若你也修行到了一定深度,會望氣,會看性光,那麽就能看到高僧、真人腦後的性光,

    以及身周的金光、紫氣。這類人一般都長壽,但若他們活夠了,便會知時而去。

    在離世之前,他們就會知道自己什麽時候離世,也會提前告知後人,自己選擇好地方,

    然後坐化。

    黃元吉、李慶遠、吳雲青、南懷瑾等皆是如此。道家真人死後會有化虹的現象(有待考證),

    佛家聖僧死後也會燒出五顏六色的舍利子,這都是修行到極高境界出現的生命現象,升華到更高等的

    生命形式。

    所以說仙人更多的是精神領域的奇妙體驗,對命運的認知度超過常人,以及對靈魂的掌控,

    並非大家從神話故事裏看到的那樣。

    但如果能看到法界(神界、仙界、佛界)景象,那麽恭喜,你便能看到神話故事裏描述的場

    景。那是修行人死後沒有進入輪回的靈魂,在更高緯度建立的神國:無數仙人、菩薩在那裏

    修行。

    這時候你就理解神通、仙人的意義了:這是與物質界不同的世界。

    神話故事裏描述的一切光怪陸離的景象,其實都是法界的現象。

    鎮元大仙在世間帶肉身修行,同樣能夠玉神出竅神遊,故而他是地仙之祖。

    這些景象可不是一個人臆想而出的精神幻象,而是一代代真人、活佛所共同印證、描述出的

    確切存在。比如說天宮、地府,這些景象的最初描述各教派都驚人的一致,隻是叫法不同。

    再比如一些陰神的形貌、名字,你若遇到,就會發現和古人慧觀中總結出的一般無二。

    它們是另一種存在,非物質的,你非要用肉眼去看,是看不到的。

    為什麽神仙在未脫離地仙之前,都會非常珍惜這副軀殼,就是因為這身國是沙河世界中的

    行舟,修得不易。人人都有一個,都一樣的,神仙不會三頭六臂,隻是好好利用它修行罷了。

    佛家視身體為臭皮囊,有些學不懂佛的人,說道士盡是守屍鬼。其實他們誤解了佛法。

    其實佛家也有自己的命修法門,比如中脈法、心輪法、隻是他們不知道實修罷了。

    軀殼固然是臭皮囊,但是剛開始就好高騖遠,定下要證菩提果的最高目標,而忽略了陰神的

    度轉、凡人元炁的虧損,那麽就太難修行了。道家隻是走了一條迂回的道路,先築基結丹,

    再玉液、金液還丹,以丹出神,從陽神出發來證大道,步步為營,更穩妥一些罷了。

    所以呂祖就說:隻修命,不修性,此乃修行第一病。隻修性來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

    有佛道之爭的人要注意,不要光讀死書,記那麽多自己都搞不懂的理論。其實你一修行,就

    會發現,諸子百家各有所長,你取一瓢飲,都是好的,哪來那麽多爭執!

    以後若再有人在佛道誰更高明,誰對誰錯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滿嘴跑火車。

    包括其他某些宗教互相打架,你說我的神是假的,我說你的神才是假的,三說兩說就開槍

    ,打仗,實在是庸昧可笑。

    我隻送一句話,閉嘴,修行!

    在這一點上,我們崆峒山就做得很好,佛道兩家非常和諧地住在一座山上,相互尊敬、學習

    ,沒事一些老道和老和尚還坐在一起聊個天,吃個飯,談談學問。這就很好嘛!

    崆峒山上有高人的,儒釋道三家精髓都懂,還懂周易,會武術,不以分別心看修行人,也不

    以分別心看凡俗人。

    現在山上wifi覆蓋,那些出家人各個都有了shǒu jī,能夠了解外界事物,獲取更多信息(你懂

    的),這就更考驗他們了……但總的來說,崆峒山上的生活還是不枯燥的,隻要有心,就能

    有趣。

    ---

    義務廣告一下:歡迎來PL市崆峒山觀光玩耍,喜歡就留下來體驗一周修行吧。

    沒想到今天說了這麽多題外話。

    對了,以上都是我瞎說的,騙你看了這麽多(應該也沒什麽人看這些)……

    道法佛法不亂世間法,信則有不信則無。

    今天就片到這兒,下期再繼續侃。

    請關注“每天學點兒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