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悲觀情緒
字數:3420 加入書籤
悲觀情緒張寶同 2017.6.6
近來我才注意到,每天早上窗外透出了亮光,而我還處在半睡半醒的狀態時,就老是有一股悲觀的情緒在心中凝結,就像是被深濃的烏雲彌漫著和籠罩著。等我完全清醒時,那種悲觀的情緒就更加地清晰濃重。這種感覺通常是一種迷茫和憂鬱,一種若有所失和無能為力,想著我今天要幹些什麽事?我能幹些什麽?其實,我已經正式退休了,幹不幹什麽事又有什麽要緊的?而且,我每天要幹的事無非是寫作和打球,很少會有別的事去做。但是我的心裏卻是陰沉灰色的,像一片濃重的烏雲重重地壓著,悲觀的有時都覺得有些喘不過氣。
可是,我為什麽會老是有這種悲觀的情緒?
我想我可能是個悲觀主義者。我雖然不能說出什麽比較確切的理由,但是我根據一些測試可以斷定自己就是個悲觀主義者。比如說,有個測試題說,有兩個蘋果,一個是好的,一個是有點爛的,你是先吃那個好的,還是先吃那個有點爛的。對此,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先吃那個有點爛的。因為小時候我們家很窮,我們家吃東西總是先吃爛的,再吃好的。還有個小故事是說有兩隻木桶在井邊對話。一隻木桶說不管從井裏打了多少水上來,到後來,我們總是空空的。而另一隻木桶說雖然我們下井時是空的,但上來時卻是滿滿的。而我的感覺實際上就和第一隻木桶相同,總感覺自己真是不行,一生所獲不多。
回想起來,這種悲觀情緒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在我很小時就已經有了。在我四歲時,父親因公殉職,母親帶著我哥我姐和我艱難地生活,所以,我很小時就有一種憂患感,膽子小,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還有點自卑。後來,雖然這些弱點一直在不斷地克服,但內心深處還依然如故,好像灰色就是我心情的底色。我清楚地記得,在我整個一生中,我都沒有真正地期盼過自己能大福大貴,能過上比別人好的生活。心裏總是想著要比別人更加吃苦,比別人更加優秀,好出人頭地,讓自己和家人能讓別人看得起。
雖然我幾乎天生具有這種悲觀心理,但我也有夢想。在我的前半生,美好的夢想一直像明媚的陽光在驅散著心裏那烏雲一般的悲觀情緒。上山下鄉那時,那是我一生中最辛勞吃苦的歲月。雖然農活很累,但老是想一旦招工當了工人,命運就會從此改變。當了工人,工作雖然不累,但老是上夜班,覺得當工人並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麽好,因為我的理想是想當中學教師。老師是一種很好的職業,既可以教學,又可以學習,每天還可以打球。於是,我就開始準備考學。後來考上了師專,真地當上了中學教師。可是這時才發現教書很枯燥,學生很難教,又想著當作家,於是,我又開始練習寫作,開始在報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後來就被調到教育中心黨委當了宣傳助理。
在四十歲之前,我一直是在不停地奮鬥著,但悲觀的情緒自始自終都沒有離開過我。當時,我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奮鬥一生,工作非常地努力,成績也非常地突出,但因在為人處事和人情禮節方麵太過於死板,幾次提升的機會都讓領導給了別人。這事讓我一直耿耿於懷,幾乎成了我一生的心痛。之後,又到學校當了書記。這時,年齡已經有些大了,對前程已經沒什麽指望了,悲觀和消沉的心理已經在心裏慢慢地凝聚,但因為學校工作很忙,所以,更多的心思也都放在了工作上。自這兩三年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之後,不用再去單位上班了,連工作的壓力也都沒有了,所以,那種潛伏已久的悲觀情緒就開始明顯地顯現出來。
這種悲觀情緒是對人之將老的一種悲哀,是對奮鬥一生而收獲甚微的一種悲歎,是對無事可做而虛度光陰的一種悲愁。感覺自己真是老了,一種力不從心,無所事事和希望破滅的感覺常常縈繞在心中,讓自己常常躺在床上悲觀喪氣,悲天憫人,而久久不想去幹任何事。有時也想,世上不如我的人有千千萬萬,萬萬千千,人家當了一輩子工人,當了一輩子農民,比我苦得多累得多,有比我富的,有比我窮的,可他們都能活得快快樂樂,平平淡淡。對許多人來說,隻要不愁吃不愁穿,至於一生裏有什麽收獲,有什麽成就,對他們現在的生活一點都無關緊要。事實也是如此,不管你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是英名偉業,還是平庸無奇,人生都是這幾十年的光景。
常言說:高興地活著是一天,不高興地活著也是一天,但生存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這個道理可能很多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卻並非容易。我的一位朋友,常常給我打電話說她一天都不想活了。她辛辛苦苦地在城裏打工,而她的兒子卻在老家講吃講喝,打牌賭博,還老是不停地給她惹出些麻煩,氣得她三天兩頭地要哭上一場。還有一位朋友因參與擔保被人騙去了幾十萬,常常想不通,雖然很長時間了,可是,一想這事就氣得想要跳樓。如果讓我們想他們應該拋棄煩惱,讓自己平靜和安寧。可是,有些事卻是身不由己。每當夜深人靜,或是寂寞孤單時,那些煩心和懊惱的事就會侵襲過來,占據我們的心頭,讓我們悲哀歎息憂慮。因一時一事而引起的悲觀情緒,可能會因時間的流逝和事情的變化而比較容易克服和消除。但有些悲觀的情緒卻是與生俱有的,它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種陰鬱灰色的心境。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這樣的悲觀情緒。這是人類在千百萬年來不斷演變和不斷進化中所遺留的一種基因情緒。就像一隻蚊子在麵臨著冬季到來時所有的那種恐懼和末日來臨一樣。人類從原始進化中就不斷地與洪水猛獸抗爭,直到後來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爭搶廝殺,一直到現在人類之間的明爭暗鬥,爭權奪利,以及因為功名利祿,生存生計,生老病死和旦夕禍福而產生的種種問題,人類何時能沒有悲觀憂慮的情緒?雖然現在國泰民康,吃穿無憂,可是,悲觀情緒並非會因此而消失,而且永遠也不會消失。因為每個人都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憂慮,在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悲觀。
人們的憂慮和悲觀永遠也不會消失,除非他會因被一時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所感染和所陶醉,被當時的忙碌和專注所替代和所充實。人們之所以崇尚美好和向往美好,就是想在心裏充實更多的幸福與美好,而讓那些憂慮和悲觀盡量地在心中占據更少的空間。人們在聽歌觀舞和看電影時,會被美好的情景和境界所感染所感動,因為眼前的情緒會把你帶入一個美好的意境之中,讓你感受美好而忘掉悲情。包括許多文學的、藝術的、體育的和自然的美都會讓你浮想聯翩,陶醉其中。讓你從暫時的美好中拋去悲觀的情緒,或是讓你的悲觀情緒充滿著一種美感。而悲劇的美感就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讓我們從悲劇的美感中深刻理解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讓我們從悲觀的情緒中深刻地體味到藝術之美和生活之美,而不是困苦的滋味,使得我們的悲觀人生和悲劇性格如同一部充滿著悲劇的電影或是小說。
人們總是想把自己的亮麗展示出來,想把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因為這是他們人生輝煌的一麵。而把他們的悲哀和懊惱藏在心裏。其實這才是他內心世界最真實的情感,也是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最深的情感。人們在悲哀和懊惱之時,往往會一個人躲在小屋裏,輾轉反側,苦思冥想,更加真切地看懂人生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並對自己的人生進行反思和調整。所以,人們最精確的思考和最重大的決定也往往出自於這種心理的調整。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不管是多麽地榮耀和顯貴,都會充滿著悲觀和憂鬱。這是一種心靈的常態,一種真實的情感。即使是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顯赫一世,最後不也是悲哀地死去。但他們在有生之年的奮發有為和叱吒風雲卻足以使他們千古留名,百世流芳。作為我們常人百姓,不可能成就什麽豐功偉業,但隻是我們正正派派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工作,盡到我們的責任,完成我們的任務,也就算是盡職盡責,無怨無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