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樓蘭古城 鎖龍柱的由來
字數:3150 加入書籤
就在買買提大叔被劉祥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時候,木分身終於趕回來到了劉祥身邊,劉祥讓買買提大叔趁著這邊還沒發生更大規模的戰鬥,讓他趕緊回去,以免被波及。買買提大叔聽後,便按照劉祥的意思,聚攏了一下駱駝和行囊,便往回走了。
劉祥與木分身也開始向著古城的宮殿走去,進入古城宮殿的遺址後,劉祥也為這座曾埋沒於沙漠之下一千多年的宮殿感到驚歎,在這石料嚴重缺乏的地方,古代人不知從哪裏運來如此之多的巨石建立了這麽一座雄偉的殿堂。
這座古城的建築采用東西合璧的方式建造,格局是用城牆和小型的院落將建築物全部分開林立,而建築物卻是圓頂石砌的西域風格,整個古城可以說的上是一座小型的西方故宮。越過前殿的幾排建築之後,劉祥已經能感覺到小敏就在前方最大的那座宮殿之內,但是卻沒感應到劉公和那些外國人的氣息。
進入大殿之內後,劉祥看到了正在那四處尋找劉公和外國人的小敏,經過交談後,不出所料,在小敏來到時,這裏就已經空無一人了。凝聚心神感受了一下周圍的氣息後,劉祥向著宮殿前方正中央,應該是當年國王的王座所在的位置走去,他感覺到那裏有一些不規則的空氣流動。
走到王座前,劉祥又感應了一下周圍的氣息,卻又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於是自己幹脆就坐了上去,早已沒有了坐墊等絲織物的石座上透出絲絲涼意,劉祥坐在這涼石板上麵有些不舒服。忽然,劉祥好像被什麽咬了屁股一樣,站了起了,把旁邊一直看著他,以為他正在過皇帝癮的小敏都嚇了一愣。隻見劉祥分別走到王座兩旁的石柱子旁,用手摸了摸石柱,當摸完兩個石柱又摸了摸身後的牆之後,劉祥就回到王座旁打起了轉。
“怎麽?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麽?”小敏問到。
“石座下麵是空的,應該有秘道!”劉祥感覺到雖然同在一個建築物內,石座的溫度明顯要比周圍石柱和牆體的溫度低上一些,所以他猜測,王座下麵應該藏有一條秘道或者地宮,那些外國人應該就是從這裏消失的。劉祥左右用力推了推用巨石做成的王座,沒有推動,又來回仔細的看了看地麵,在王座前落腳的地方,劉祥用手撲了撲地上的沙塵,見地麵上隱隱約約有些重物劃過的豎痕。
看來是那些外國人在進入下麵前,那個風係異能的女人用強風吹過大殿內的地麵,想掩蓋他們的痕跡,但重物的壓痕卻不是那麽容易被風吹掉的。劉祥又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王座,終於發現這個石頭王座的左右扶手竟然可以用力按下去,隻是按下去後沒有什麽反應。
劉祥猜測是王座上的機關因為年久失修,加上有沙子的灌入,已經不能自行啟動了。於是劉祥讓小敏坐在王座之上,按下扶手,自己和木分身在後邊用力的向前推,終於,隨著石頭滑動的聲音,一個遍布石頭台階的四方形的入口出現在了眼前。
劉祥讓木分身走在最前麵前麵,他緊跟其後,通過感受氣息,是否有埋伏,小敏在後麵殿後,順著石階大概走了十幾米的路程後,兩扇已經打開的巨大石門出現在眼前,劉祥讓木分身和小敏停住了腳步,因為他已經感受到大概數百米之外的地方,出現了那五個人的氣息。劉公的氣息也出現在了附近,但是所有人的氣息都很平穩,看來劉公還在暗處觀察這些外國人的動態。
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後,劉祥讓小敏和木分身在這裏等著,自己先往前方探查,可當他才走出幾米,就發現劉公的氣息竟然開始向自己這裏靠近,不多時,劉公從劉祥腳前的地麵下冒了出來。劉祥剛想搭話,劉公用手指豎在自己嘴前,意思不要說話,當二人走到石門外與小敏匯合後,劉公才對劉祥和小敏大概說明了裏麵的情形和這座古城遺址的大概情況。結合後來劉公對他們詳細的描述,劉祥知道了任務的真正目的以及此次這座古城所屬國家的名字——樓蘭。
樓蘭古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位於羅布泊西部,處於西域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到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共有800多年的曆史。王國的範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現今全部被掩埋在了這大漠黃沙之下。
曆史上記載的樓蘭古國滅亡是時間是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北魏派大將萬度歸西征。萬度歸率領精騎五千,神速進兵樓蘭改名後的鄯善國。鄯善國百姓布滿田野,正在耕種放牧。萬度歸下令秋毫無犯,鄯善的將士和百姓深受感動,鄯善王真達也自動出城迎降。北魏指派韓拔為鄯善王,像內地一樣實行郡縣製治理,收取賦稅。這便是曆史上經曆了600餘年的樓蘭古國滅亡的經過。
但此次隨著那五個外國人進入地宮後,劉公才知道樓蘭古國真正滅亡的原因,竟然是被龍族所滅。確切的說是十二條上古龍族毀滅掉了樓蘭古國。
之前,那五個外國人也同劉祥一樣,發現了王座下麵的秘道,同樣經過一番周折之後,五個人進入了這秘道之中,並打開了這扇石門,石門後麵是一條幾百米的長廊,在他們手中火把的照耀下,長廊的兩邊和圓弧形的頂部展現出很多的壁畫,描述的便是樓蘭古國經曆那場災變的經過。
在臣服於北魏之後,樓蘭古國臣民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一切的起因卻是當時鮮卑族的北魏皇帝占領中土的巫山縣區域後,因為聽說了那裏有一根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鎖龍柱。那鎖龍柱是一根頂細底粗、高約六十多米的圓形石柱。其對岸的西麵,還有一個半環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名斬龍台。
傳說當年大禹在巫山錯開峽一帶治水之時,有十二條龍頑固不化,危害生靈,將洪水越變越大。大禹一怒之下用秘法將它們擒住,鎖於一石柱之上,並在不遠處的石岩上斬之,這便是鎖龍柱和斬龍台的由來。
和曆代入主中原的異族一樣,北魏皇帝也同樣知道要征服天下,就要消滅龍族和以禦龍氏為首的護龍衛士們,於是他派法術高強的大薩滿前去查看一下這傳說中的鎖龍柱,看能否為己方所用,成為征服龍族的神兵利器。那大薩滿來到鎖龍柱所在之地後,發現那石柱不過是一根普通的頑石罷了,正打算離開時,對靈力異常敏感的他突然感覺到石柱後麵的山崖上隱隱約約竟有少量的靈氣溢出,於是找人開山劈石後,竟挖出一根六米多高,直徑三米多寬的圓形石柱,上麵還纏有數條鎖鏈。
仔細的觀察會看到,那石柱上雕刻有雲紋,雲紋中清晰可見一條栩栩如生的神龍盤於石樁之上。石樁之上的鎖鏈共有十二根,令人驚奇的是,那十二根寒鐵打造的鎖鏈竟如風中飄揚的柳條般,圍著石樁上下舞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