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兄妹和解,千年和平

字數:1803   加入書籤

A+A-


    87兄妹和解,千年和平

    朋友們看到這個題目,一定以為區區要講的是台灣海峽未來的願景。區區是極願看到台灣海峽實現永久的和平,兩岸能持久和諧共同繁榮。現在區區要講的是古代台灣的曆史。

    區區不能理解的是在近一千八百年前,台灣海峽兩岸實現了兄妹和解,古台灣由此得到一千多年的和平的曆史,為什麽一直沒有得到曆史學者和廣大三國迷的注意和討論呢?

    公元230年,三國東吳黃龍二年,孫權突然對台灣在背後的威脅感到極度不安,以致‘忘寢與食’,如芒刺在背,派出衛溫、諸葛直兩員大將,率領甲士萬人,東征夷州(台灣)。

    這裏我們要指出,一個巴掌拍不響,孫權東征台灣,台灣當時的領導人(孫尚香)也是有責任的。台灣當時的領導人(孫尚香)出於曆史的恩怨情仇,對東吳政權,主要是對孫權采取一種不理不睬的態度。這樣我們就知道:缺乏溝通,雙方缺乏理解,使孫權心理處於高度緊張,感到莫名的壓迫感和威脅,以致他力排眾議,接二連三的做出三個軍事決定,一次比一次規模大,最後派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這就是當時爆發台海第一戰的原因!

    之後,我們欣喜地看到台灣海峽實現了和平,而且這個和平時期很長,長達一千多年!正因為如此,區區認為台灣當時的領導人(孫尚香)是一位功德無量的偉人,她能拋開曆史的恩怨情仇,不顧自己的榮辱與生命危險,去東吳與孫權會談,實現了兄妹和解,更開創了千年和平的時代。

    現在我們知道古代台灣曆史上的第二個特點——和平,一千多年的和平,一直到荷蘭人入侵。古代台灣是沒有戰爭的。

    人們常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為大王。在任何地方,隻要有人,就會有領導人出現。在中國的任何地方,即使是很小很偏僻的地方,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必然曾經出現過稱王稱帝的人物。(稱王稱帝者的最後結果,當然是被血腥的戰爭所吞噬。)枕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就是中國古代皇帝的雄才大略。

    古代台灣沒有戰爭,是否與古代台灣領導人實行的不稱王稱帝,而稱管製長有關呢?

    這是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

    區區這裏說一說自己的淺薄的看法。

    一,台灣古代領導人自稱管製長,首先抑製了外國入侵者入侵台灣的yu望。因為他們知道入侵台灣就是入侵強大的中國。

    二,台灣古代領導人自稱管製長,同時也打消了曆朝曆代許多有帝王之誌的移民者的念頭。如秦朝的徐福,兩次覲見秦始皇,中間間隔八年之久,應該對周邊的島嶼都進行了相當的考察,論地理氣候,台灣比日本更適合移民,但是徐福選擇了日本。因為徐福知道,選擇台灣,他就始終還是在秦始皇的手中。另外還有隋唐之際的虯髯公,水滸的李俊等等,他們都不選美麗富饒的台灣,而去他方。從徐福一例可以看出,台灣的管製長應該在秦朝就有了。

    三,台灣古代領導人稱管製長,使曆代的皇帝們滿意和放心,所以自孫權以後,就沒有派兵去台灣,隻要台灣沒有出現異常情況,曆代的皇帝都是認可的。最明顯的事例是明朝鄭和的超級大艦隊,他的大本營就在福建的長樂,與台灣近在咫尺。鄭和七次下西洋,可是從不去打擾台灣。

    古代台灣得到一千多年的和平與安定,這在幾千年戰火頻繁的中國,大概是唯一僅有的地方。所以區區要說,孫權孫尚香兄妹和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善舉!是值得史學特別關注,深入研討的。是值得文學藝術界大歌大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