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金殿試才
字數:7170 加入書籤
七十二金殿試才
這時,是公元230年,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二年正月。
公元222年,吳蜀夷陵大戰,孫權派陸遜率領東吳軍隊,以少勝多,劉備大敗。潰敗至白帝城,病逝。
孫尚香投江,殉節,徹底了斷與孫劉兩家的恩怨,率領女兵船隊來到夷州(古台灣)。治理夷州(古台灣)已經八年了。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贅言:作者以前拘泥於作品的“劇本”形式,強調不加或少用說明文字,而主要以對話表現劇情內容。
許多年之後,我越來越發現,隻憑劇中人的對話,完全不足於讓讀者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與深刻曆史內涵。特別是那些受到“古台灣是沒有曆史的,台灣曆史是從荷蘭人來到台灣才開始的”教育的台灣青年,更是無法了解。
所以我決定重修作品,把一些必須說明的曆史事實講清楚。
首先要回答一些重要問題。
夷州是什麽地方?
夷州就是台灣!這是一個早有定論的問題,所以作者就不再贅言。
有些人說:“孫權出動強大的海軍‘遠規夷州’,是所謂的孤證,因此‘孤證不立’,這段曆史是否真實存在,是存疑的。”
這段曆史記載在二十四史第四史《三國誌》中,分別記載在幾位主要的帝王將相的傳記中,決不是所謂的“孤證”。
而且,《三國誌》對這段曆史記錄得特別清楚詳細,起始時間,結束時間,激烈的辯論原文,出動的海軍統帥姓名,艦隊的規模,艦隊的行動全過程,最後的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無一不全。共有數百字之多,說明這是當時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
朋友們可以對照看看《三國誌》關於赤壁大戰(赤壁大戰毫無疑問是三國時期的重大事件)的記載,有多少字呢?
另外,有人說:“三國時期,古台灣還處於原始社會。”
這是完全錯誤的。
在三國的動亂時期,台灣是一個移民的海島,台灣敞開肥沃的處女地,迎接來自各地的移民。會農耕的,就居住在沿海比較平坦的地區,這就是平埔人(平埔蕃)。會狩獵的,就居住在內地山區。這就是內山人(內山蕃)。
值得注意的是平埔人的風俗語言與中國大陸是相通,當然平埔人也會使用中國大陸的文字。
而內山人則語言風俗與中國大陸不同。內山人狩獵,天然就是全民皆兵的業餘武裝,所以古台灣的社會秩序的維持,就由內山人承擔。
曆代的管製長都是內山人。說明確一些,就是阿裏山人。
(字幕)三國時期,公元229年,東吳黃龍元年,四月,丙申,東吳孫權即帝位,是日大赦。
六月,孫權把他最心愛的女兒孫魯班(大虎公主)下嫁全琮。
(孫權為表彰周瑜豐功偉績,把大虎公主下嫁周瑜的長子周循,不料小周郎周循短命,大虎公主寡居。)
公元230年,東吳黃龍二年。三十年的治理,使東吳達到國力強盛的頂點。是年正月,舉行盛大國子監慶典,詔立都講,祭酒二職,以教諸學子。
孫權高坐皇位,紫須碧眼,相貌堂堂。
群臣肅立。其中最為顯眼的當屬三位女將——三位公主。
大虎公主,孫魯班,她是孫權最疼愛的女兒。她的夫婿全琮衛將軍立在她的身旁。
小虎公主,孫魯育,孫權的小女兒。
臭妹公主,孫權已故大哥孫策的女兒。她的夫婿陸遜東吳兵馬大都督立在她的身旁。
對於東吳這樣的慶典,曹魏與蜀漢都很給麵子,曹魏派出了司馬昭為特使,蜀漢則派出了王平為特使。
司馬昭大咧咧地叉腿站在一旁。
王平則莊重地站在一旁。
一內侍宣詔:“……特下此詔,立都講,祭酒二職,以教諸學子。欽此。黃龍二年正月。”
張昭,三朝老臣,激動地對左右大臣道:“好!聖明至極。吾皇此詔,使我東吳少年幼小得教。我東吳今後,才俊輩出,國運不可限量也。”
蜀漢特使王平點頭稱善。
北魏特使司馬昭叉手分腿而立。
孫權捋須,成就感十足地感慨說道:“當年吾兄孫策領兵創霸業,年方十七;周瑜起兵,年方十八;大都督陸遜,亦是少年領兵,屢建奇功,夷陵之戰,大敗劉備七十萬大軍。可謂東吳人傑地靈,英才出少年。朕下此詔,就是要使少年才俊脫穎而出。諸位愛卿,當今東吳少年佼佼者有誰?請為朕舉薦一二。”
張昭對於這種旨意,是不能不出好建議的。
張昭出列奏道:“陛下,當今東吳少年佼佼者,當屬諸葛恪。”
孫權問道:“諸葛恪?”
張昭點頭說道:“陛下,即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諸葛瑾是與孫權私交最好的大臣。
孫權忽然想起,用手作拉長麵孔狀,哈哈大笑說道:“張閣老說的是這小子。召來見朕。”
張昭答道:“老臣領旨。”
張昭領旨而下時,有意走到諸葛瑾身邊,點頭示意自己舉薦之功。
諸葛瑾一向謹慎小心,此時如遭突襲,心中忐忑不安。
我們知道君王突然詔見某人或某人之子,就是有重用之意,必然麵臨一場決定一輩子的麵試考核。如果先有所準備,自然胸有成竹。但是此時的突然詔見,諸葛瑾完全沒有意料到。兒子諸葛恪隻有八歲,誰知道八歲的黃口小兒會說出什麽話來?如果一句話不和孫權的心意,那將大禍臨頭,輕者誤了小兒一生,重者甚至有殺頭之禍。
張昭引諸葛恪(八歲)上殿。諸葛恪麵特長。
張昭奏道:“陛下,諸葛恪奉旨已到。”
孫權點頭道:“宣他上前覲見。”
諸葛恪上前跪拜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孫權說道:“請起吧。”
諸葛恪起身站立一旁。
孫權說道:“頭抬起來,讓朕看看。”
諸葛恪抬起頭來。
孫權看了,果然臉麵特長,哈哈大笑,對內侍小聲說幾句。
內侍點頭而去。
一會兒,內侍牽一頭驢上殿。群臣均感驚訝,搖頭不解。
蜀漢特使王平看了,甚感困惑。
北魏特使司馬昭則饒有興致地看著孫權金殿試才的這一幕。
孫權看看驢,又看看諸葛恪,哈哈大笑,拿起案上筆給內侍,說道:“寫上。”
內侍接筆答道:“領旨。”
內侍提筆在驢頭上寫上四字。
孫權看了點頭說道:“牽過去,給諸位大臣看看。”
內侍牽驢到張昭麵前,張昭一看,臉色大變。
驢頭上豁然四字:諸葛子瑜(諸葛瑾字)。
內侍牽驢到諸葛瑾麵前。
諸葛瑾咬住嘴唇,不動聲色。
內侍牽驢到一大臣麵前,大臣掩口扭頭偷笑。
內侍牽驢到另一大臣麵前,大臣“嘻”地一聲,不敢笑。
內侍牽驢一一走過,遍示大臣。
眾大臣終於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內侍最後牽驢站在諸葛恪身旁,意在以驢臉與諸葛恪的臉直接對比。
眾大臣看了更加捧腹大笑。
孫權也開心地笑。
諸葛恪突然跪下奏道:“請聖上賜筆。”
孫權笑著說道:“賜他筆。”
內侍送筆給諸葛恪。
諸葛恪接過筆後,在驢頭上又添兩字。
內侍牽驢至孫權麵前,請孫權觀看。
孫權看了,點頭微笑,讚許道:“好!讓諸位大臣看看。”
內侍牽驢麵向眾大臣。
驢頭上六字為:諸葛子瑜之驢。
諸葛恪加寫“之驢”二字。
眾大臣一起鼓掌叫好。
孫權的試才考試第一關已經順利通過。
張昭露出讚許的微笑點頭。
諸葛恪仍然集精匯神地準備迎接第二場考試。
孫權雖然對諸葛恪的急智與小巧表示滿意與讚許,但仍要試試這小孩的大智與大德。
孫權深沉地笑問道:“諸葛恪,你父親諸葛瑾是朕的心腹重臣,而你叔父諸葛亮則是西蜀的丞相。你以為你父親與你叔父相比,孰賢?”
諸葛恪聽了一愣,道:“啊——”
孫權意味深長地看著諸葛恪,笑道:“諸葛子瑜與諸葛孔明相比,孰賢?”
這是個非同小可的問題,它並不象普通人家對小孩問的“你覺得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之類的問題,它直接涉及政治立場,忠誠,家教,和對吳蜀兩國的傾向。這不僅是對小孩諸葛恪的考試,而且是對諸葛瑾家族忠誠度的考量。
諸葛瑾不動聲色,但額頭沁出汗珠。
北魏特使司馬昭對這個問題頗有興趣,手托下巴點著頭看著諸葛恪。
蜀漢特使王平對這個問題很意外,也注視著諸葛恪。
殿上鴉雀無聲,眾大臣都在注視著這位八歲小男孩,靜聽他怎樣回答這個難堪的,但是卻是決定他一生的重要問題。
諸葛恪直立挺胸大聲說道:“當然是我父親較賢!諸葛子瑜較諸葛孔明賢。”
孫權微笑點頭,又進一步問道:“何以見得?”
孫權是要這個八歲小兒明確指出諸葛瑾與諸葛亮的優缺點。
這更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智慧,能力,特別是他的品德,幾乎都是完美的,無可挑剔的。要指出諸葛亮的缺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諸葛瑾卻放鬆地出了口長氣。
諸葛恪剛才的回答,已經為以後的回答定下了正確的基調。孫權現在這個問題看似很難,但諸葛恪做出的回答即使很低下荒謬,充其量不過是小孩無知罷了,是沒有殺傷力的。
諸葛恪從容答道:“我父親知所事,而我叔父不知。”
諸葛恪這句話切中要害。諸葛恪指出諸葛瑾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而諸葛亮卻不明確。
孫權追問道:“你是不是能講清楚一些?”
諸葛恪答道:“我父親諸葛瑾知道自己輔佐的是一位聖德賢明的君主,事業日益興盛。而我叔父諸葛亮卻不知道。”
諸葛恪的回答,堪比最老到的政治家。他撇開評論諸葛亮與諸葛瑾,直接拿孫權與劉禪(阿鬥)對比,似乎是不經意間拍上孫權的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