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 司馬昭與王平

字數:6753   加入書籤

A+A-


    七十九司馬昭與王平

    三木次郎與餘老大聽明白了。

    三木次郎起身道:“真變假時假還真。餘老大,你請坐。我去碼頭先看看。”

    餘老大會意地點頭說道:“去吧,三木君。該做什麽做什麽,能幫忙時就幫忙。”

    大江遼闊。有許多兵船整裝待發。

    三木次郎在碼頭上散步,看著一艘艘高大的兵船,默默地數著:“……三十一,三十二……”

    港灣中,停著許多船隻。

    三木次郎回到‘海福’號貨船上,拿出鴿籠,給兩隻信鴿纏好紙條後放飛。

    餘老大笑問道:“三木君,你還帶著信鴿?”

    三木次郎說道:“這兩隻信鴿,是菱角給我的。她說我出遠門,天涯海角的,她不放心,叫我帶在身邊,人到了長崎,就放飛。給她報個平安。”

    餘老大笑道:“菱角想得真周到。這回信鴿可派上大用場了。”

    諸葛直率領一支巡邏隊在江邊巡邏。

    一軍士向諸葛直報告:“伏波大將軍,那邊一條貨船上,有人放飛信鴿。”

    諸葛直率領巡邏隊跑步趕到海福號貨船上。

    諸葛直厲聲查問:“這條船上,誰放信鴿?!”

    三木次郎從船艙中走出來說道:“是我,將軍。鴿子是我放的。”

    諸葛直厲聲責問道:“你叫什麽名字?是哪裏人?”

    三木次郎鞠躬說道:“我叫三木次郎,扶桑長崎人士。初次見麵,多多關照。”

    諸葛直逼視著三木次郎,問道:“你為什麽放飛信鴿?”

    三木次郎笑著答道:“鴿子乃妻子交與小人報平安之用。因現在港口封港,不知何日才能開港回家,怕家人擔心,所以放飛鴿子報平安。告訴妻子,不用擔心,遲幾天我就會到家。”

    諸葛直叫道:“船老大。”

    餘老大鞠躬說道:“我就是。”

    諸葛直說道:“請如實回答。”

    餘老大說道:“不敢隱瞞將軍。將軍要問什麽?”

    諸葛直問道:“這位客商是哪裏人士?”

    餘老大答道:“扶桑長崎人士。”

    諸葛直問道:“什麽名字?”

    餘老大答道:“這位客商叫三木次郎。”

    諸葛直問道:“你船要開往何方?”

    餘老大答道:“扶桑長崎。”

    諸葛直問道:“原準備何時啟程?”

    餘老大答道:“原準備今日啟程。現在封港了,不知何時可以出海。”

    諸葛直問道:“三木次郎所運何物?”

    三木次郎答道:“絲綢,茶葉,瓷器,和銅鏡。”

    諸葛直問道:“運到扶桑可以獲利若幹?”

    三木次郎答道:“順利到達扶桑,可獲利一倍。絲綢,茶葉,瓷器,銅鏡,這些可都是富貴人家的用品,扶桑本地不產,市價當然比較高。”

    諸葛直驚訝問道:“利潤如此豐厚?”

    三木次郎答道:“是。但,海上風險極大。許多人血本無歸,還要賠上性命。我們這種生意人的身家性命都是要全靠船老大的經驗與運氣了。”

    諸葛直見問不出破綻,想了一會兒,說道:“先委屈三木君到府衙住幾天。到開港時,再放你回去。帶走。”

    三木次郎搖搖頭,跟著軍士們下船。

    ‘望江天’酒樓。

    一大一小兩套間,裏麵小的一間司馬昭與王平對飲。外麵大的一間坐著兩桌便衣護衛。

    司馬昭笑道:“王將軍,街亭相會,別來無恙?”

    眾所周知,街亭一戰,乃是蜀軍一大敗績。司馬昭欲對王平獲得精神優勢的態勢十分明顯。

    王平豈能示弱,立即反唇相譏道:“司馬將軍,上方穀一別,風采依舊。”

    諸葛亮在上方穀戰役中,一把火,曾燒得司馬一家三口抱頭痛哭。多虧天降大雨,司馬一家方能脫險。

    司馬昭不但不感到尷尬,反而哈哈大笑,大聲說道:“上方穀一場大火,我司馬家如鳳凰火中般涅,不但重生,而且更加風采。”

    王平不願與司馬昭套交情多說,直奔主題問道:“司馬將軍約我,不知所為何事?”

    司馬昭笑道:“你我時常在戰場相會,彼此遙望,總不得把酒言歡。今日難得共飲,隨意海闊天空,豈不快哉?”

    王平無意與司馬昭套交情,直接說道:“司馬將軍有話請講,某尚有公事須辦。”

    司馬昭一聽,就知道王平所謂的公事是要做什麽事情。

    司馬昭便哈哈大笑道:“王將軍,不過是去祭一衣冠塚,何必如此認真?”

    王平嚴肅地說道:“我家後主極為有孝,時常思念孫夫人,所以特別交待某一定要做得風風光光。”

    司馬昭冷笑道:“孫尚香孫夫人,當今女中豪傑,曾浪跡江湖十年,誰人不知?那時,可有人想起她來?嘿嘿,如今一個衣冠塚,卻要搞得風風光光。”

    在截江奪阿鬥後的十年,蜀漢從來沒有派人去東吳看望孫尚香,更不用說接孫尚香回來。所以孫尚香在東吳一待就是十年。

    王平認真地說道:“司馬將軍差矣!我家後主自繈褓之中,即由孫夫人撫養,一直到四歲形影不離。母子情深,勝於親生。當年,孫夫人離去之後,我家後主寢食不安,以致數年之後,時常半夜自起,到處逰走,要尋娘親。以前後主幼小不得自主,後主立誓,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迎回母親孫夫人。無奈天不從人願,後主登基之時,竟是孫夫人投江之日。我家後主痛定之後,決意要在母親墓前祭掃。多年下來,竟不得時機。所以,這一次特別交待某一定要風風光光祭奠一番。”

    司馬昭聽了,仰天大笑道:“哈哈,你家後主真是窩囊!有活人不去迎取,卻要在一個衣冠塚上大做文章,可歎呀可歎!”

    王平正色說道:“司馬將軍,為何出此戲言?”

    孫尚香投江之後,東吳宣布孫尚香死亡。從此吳蜀兩國都十分忌諱談論孫尚香,打算翻過孫尚香這一頁。

    但是江湖上卻傳言,以孫尚香如此之高超的水性,投江怎麽會死呢?孫尚香“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三國誌》),諸兄者,小霸王孫權,東吳皇帝孫權也。現在,孫尚香正率領她的女兵幹著一番大事業呢。

    司馬昭以嘲諷的微笑看著王平,說道:“王將軍,昨日在東吳朝上,不是聽說夷州有位東吳公主麽?”

    王平立即嚴肅地反問道:“司馬將軍是說夷州管製長麽?吳主已經當眾認定,此東吳公主是假的。況且孫夫人早已投江而死,豈能死而複生?”

    司馬昭又笑著對王平反問道:“誰人曾見孫夫人的屍身來?而且孫夫人浪跡江湖時,她所率領的兩船水軍哪裏去了?王將軍自然聽到諸葛恪小兒講道,東吳公主率兩船水軍迎戰遼東燕王五船之戰。王將軍難道竟無一點想象力嗎?”

    王平勉強笑道:“司馬將軍,你不覺得你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嗎?”

    司馬昭一本正經地說道:“軍國大事,豈能以兒戲視之?”

    司馬昭關注窗外江中港灣已久,這時走到窗前,打開窗戶。

    窗外傳來傳令兵鳴鑼告示聲:“平東大將軍衛溫有令,即時起,全部港口封港。所有船隻,隻許進港,不許出港。如有違反者,以違抗軍令論處。”

    司馬昭笑道:“怎麽樣?王將軍,聽到了嗎?”

    王平默然。

    司馬昭興致十足地對王平說道:“王將軍,請寄言你家後主,如果他願為他英雄的母親(孫尚香),向他娘舅(孫權)討回公道,司馬昭願助他一臂之力。”

    司馬昭目光炯炯,注視著王平。

    王平知道司馬昭一心想在蜀漢與東吳關係中直接打入楔子,此時更是“圖窮匕見”地說了出來。

    王平此番來東吳,其使命就是要積極修複蜀漢與東吳兩國的關係。而司馬昭的建議,則是與自己修複東吳關係的使命完全背道而馳的。

    王平正色看著司馬昭,搖搖頭說道:“難怪世人皆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外麵大間的兩桌護衛中,有一青年護衛拍案而起,拔劍欲衝入裏間。

    一壯漢上前就是兩耳光,低聲喝道:“坐下!”

    青年護衛漲紅著臉,慢慢坐下。

    裏間,司馬昭非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說道:“哈哈!路人皆知,不正說明大丈夫處世坦蕩蕩麽?”

    王平決定反客為主,小聲地對司馬昭探問道:“既然司馬將軍如此讚夷州公主,司馬將軍想為夷州公主做些什麽呢?”

    司馬昭毫不隱晦,認真地大聲地說道:“昨日東吳朝上,某聽說遼東公孫淵竟敢染指夷州。某,司馬昭將攻其老巢,直取遼東,殺死公孫淵,以解夷州公主防其卷土重來之後顧之憂。”

    八年後,公元238年,司馬昭隨司馬懿出征遼東,徹底摧毀遼東公孫家族的勢力,殺死公孫淵。

    王平更進一步試探問道:“那麽現在呢?司馬將軍,你如何解當前夷州公主兵臨城下之憂呢?”

    司馬昭詭秘地笑笑,招王平到窗前,手搭在王平肩上,道:“這夷州公主可不是省油的燈!你看,那邊船上飛起了什麽?”

    兩隻信鴿從一艘貨船上飛起,直向東南海天飛去。

    王平點頭道:“信鴿!”

    司馬昭冷笑道:“讓東吳碧眼兒也嚐嚐東吳公主的厲害。他們兄妹火拚,我北軍自會嚴陣以待。”

    王平聽到司馬昭如此坦白地說出北魏的戰略意圖,坐不住了,起身告辭道:“司馬將軍,某公務要緊,就先告辭了。”

    司馬昭並未起身送客,大大咧咧地坐著笑道:“王將軍,寄言你家扶不起來的阿鬥,倘若日後他向我北軍投誠,某將善待之,決不讓他英雄的母親傷心。”

    在公元263年,北軍兵臨cd城下,劉禪(阿鬥)投降獻城。

    司馬昭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善待劉禪(阿鬥),劉禪(阿鬥)被封為安樂公。

    阿鬥成為三國時期最為長壽的君主。

    強大的東吳水軍船隊在大海上乘風破浪。

    衛溫精神抖擻站在自己旗艦指揮台上,瞭望著大海。

    諸葛直則在自己旗艦上,認真仔細地在指揮台上查看航海圖。

    (字幕)這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海軍艦隊。這支強大的海軍,足以征服中國當時周邊任何國家。當時的夷州,使孫權‘憂勞聖慮,忘寢與食’。以致孫權決然派出強大的海軍‘遠規夷州,以定大事’。以解後顧之憂。

    那麽,當時的夷州怎麽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