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顛覆教科書

字數:8658   加入書籤

A+A-




    “我們感知的宇宙天體是在三維空間中,而三維空間的基本粒子是電子。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子。你看,這就是正負電子的三維動態結構模型。”

    牆上的投影是兩個球體,一正一負。

    “電子是由若幹羅子同相位諧振而成的封閉球殼,球殼裏麵有若幹軸向平行的弦子,球殼裏麵的真空度比外麵高,真空梯度使電子具有三維質量。這就是質量來源真空的原因。”

    “那麽怎樣區分電子的正負?”

    “很簡單,伸出兩手,握成拳,再豎起大拇指。彎曲的四指方向與汪子的半維相渦旋諧振方向一致,同時,豎起的大拇指方向與汪子的半維相軸向諧振方向一致。那麽,右手所示的就是正電子,左手所示的就是負電子。用你們地球人的物理教科書上的話,彎曲的四指方向為電子的自旋方向,豎起的大拇指方向為電子的磁矩方向。其實,電子並不自旋,隻是架構汪子作半維相簡諧渦旋熱振動。電子的磁矩,是架構汪子垂直於簡諧渦旋熱振動的另一個半維相的隨聯熱振動。”

    “那電子是怎樣形成的呢?”

    “正負電子接觸發生湮滅,封閉空間被打開,釋放出真空,並以各自為源激發出真空能——光波。光波是三維球麵汪子波。波麵上任意一點都包含著該光波的所有信息,因此可以當作一個子波源,這個子波源通常被稱之為光子。兩個異波光子在一維空間中精準對撞,且對撞能量足夠大的情況下,就可形成一正一負兩個電子。”

    “兩個光子一模一樣,為什麽對撞後形成的電子卻一正一負呢?”

    “對撞是同一直線上的迎麵碰撞,兩個光子是一模一樣的,但對撞時的相位是對稱的。你看,這是兩個光子的模型,對撞前是一樣的。再看,對撞後的慢鏡頭,兩個光子從對撞麵反向開始壓縮,並發生諧振,內部平行的弦子被部分撞出,留下的弦子也發生諧振,最後洞口封閉,形成球殼,這就是電子。由於內部的弦子被部分撞出,內部的真空度比外部要高,真空梯度使電子形成質量。

    光子對撞形成電子,需要苛刻的條件。首先,光子不是一般的光子,而是高能光子;其次,該空域的真空度極高,為電子封閉真空創造有利條件,也為光子tí gòng足夠的動能;第三,要想實現同一直線上的迎麵碰撞,隻能在一維正空間中。而正負宇宙的中央黑洞裏麵就是一維正空間,且真空度極高。所以,中央黑洞能夠將高能光子轉換為電子。由於電子封閉了一定量的真空,這就意味著光子對撞為電子的過程是一個吸收能量的過程,從而導致中央黑洞裏的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用你們地球人的溫標,就是在3k上下。”

    “宇宙天體是由很多粒子構成,電子僅僅是其中一種。那其它粒子是如何形成的呢?比如質子、中子、中微子等等。”

    “質子是由3個電子構成,中子是1個質子與1個反電子和一個中微子構成,中微子是低能光子對撞形成的。”

    “質子比電子大很多啊,質量是電子的1836倍。”

    “質量來自真空,與大小沒有關係。質子也是在中央黑洞裏,由一個電子被兩個高能光子對撞而成的。”

    “正負電子、正負質子都是同時在中央黑洞裏產生的,那麽後來形成的宇宙卻有正負之分呢?”

    “這與中央黑洞的構造有關。正宇宙的中央黑洞呈負電性,負宇宙的中央黑洞呈正電性。”

    “正負電子還沒有產生,中央黑洞的正負電性是從哪兒來的?”

    “電性和磁性,本質上是汪子簡諧熱振動的某種狀態。原始宇宙隻有混沌和包裹混沌的真空。後來,混沌一分為二,混沌在真空梯度力的作用下,相互繞轉、糾纏,兩個小混沌也開始旋轉,並繼續分解,越來越多的碎塊混沌形成兩個混沌渦旋,原始的正負宇宙開始誕生。渦旋讓混沌碎塊的無維相隨機熱振動漸漸諧調統一,簡諧熱振動形成,原始的一維空間開始形成,原始的弦子誕生。渦旋讓一維的混沌碎塊彎曲、封閉,原始的二維空間開始形成,原始的羅子誕生。二維的混沌碎塊由於封閉了部分真空,因而具有二維質量。具有二維質量的混沌碎塊在渦旋時,發生離心運動,而真空梯度力阻礙離心運動,當離心力與真空梯度力達到平衡時,原始的中央黑洞開始誕生。二維的混沌碎塊圍繞中央黑洞旋轉,在正負宇宙的交界處,發生摩擦、碰撞,混沌碎塊的兩端口形變、粘合,在真空梯度力的作用下,收縮為空心混沌團,原始的三維空間開始形成,原始的電子誕生。三維的空心混沌團具有更大的質量,當兩個空心混沌團發生足夠強烈的碰撞時,就會破碎,釋放真空能,原始的光波誕生。當越來越多的光波在空間中傳播,發生幹涉、糾纏,原始的四維空間開始形成,原始的慧子誕生。

    隨著混沌的分解越來越小,汪子最終誕生。此時的正負宇宙已具備新陳代謝,循環再生了,於是時間誕生了。”

    “我的天啊,我的頭都大了。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啊?”

    “當然是先有蛋、後有雞了。孵出小雞的蛋不一定是雞下的蛋,但雞下的蛋一定是雞蛋。激發高能光子的正負電子不一定是高能光子對撞產生的,但高能光子對撞一定會產生正負電子。所以,先有電子,後有光子。我這樣回答,你應該不頭大了吧。”

    “那你繼續給我講解正負宇宙是怎麽形成的。”

    “正負宇宙的中央黑洞通過一維空間的弦子諧振並發生糾纏,也就是磁場。正宇宙的中央黑洞呈負電性,那麽負宇宙的中央黑洞一定呈正電性。也就是負宇宙的中央黑洞壁帶正電。兩個高能光子在負宇宙的中央黑洞裏發生對撞,產生正負電子,正負電子在一維磁場中作圓周旋轉運動。由於黑洞壁帶正電,負電子向黑洞壁螺旋靠近而脫離黑洞,而正電子盤旋滯留在黑洞中。正電子被兩個高能光子再次對撞,高能光子擊穿正電子球殼,形成正--負--正的三層球殼粒子,這就是正質子。由於內部的真空度進一步提高,質子的質量比3個電子的質量之和要大很多。正質子的旋轉離心力大於正電場的排斥力,正質子也能夠脫離黑洞。

    兩個低能光子,如可見光,在中央黑洞裏發生對撞,隻能形成中微子,中微子是羅子疊加在一起的層狀球殼形集團,由於沒有形成封閉空間,所以沒有三維質量。並且,也沒有形成半維相諧振,所以也沒有電性和磁性。中微子隨中央黑洞的一維磁場一起旋轉。中微子比電子大得多。中微子與電子相撞,電子進入中微子空腔內,形成一種穩定的複合粒子——電子中微子,也就是中微子包裹著電子,為電子形成一種中性的隔離場。你看,我的飛船外麵的隔離場就是中微子的。”

    “黑科技啊。”我感歎。

    “正質子在離心的過程中,俘獲負電子中微子,形成複合粒子——中子。中子隨中央黑洞的一維磁場一起旋轉。中子幾乎不受電場、磁場的作用,旋轉離心力占主導作用。高速離心的中子與黑洞壁猛烈撞擊,其中有一小部分中子衰變為正質子、負電子和中微子,正質子與負電子組成氕。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氕核與質子不是同一個概念。”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氕核的質子在做圓周旋轉,並封閉了一定的真空,具有真空能,就是核能。而質子沒有核能。

    光子對撞形成電子,電子再與光子對撞形成質子,是封閉真空的過程,是吸熱過程。另外,氕核也封閉了一定的真空,也是吸熱過程,所以中央黑洞裏的溫度極低,隻有3k上下。氕在這種環境裏變成密度很大的固態晶體顆粒,被旋轉離心力拋離黑洞壁。氕晶體裏的原子核外可以有2個負電子,隨著氕晶體的拋離,黑洞壁剩下沒有成氕的正質子,形成正電場。但黑洞壁上的正質子不會無限度積累,隻維持在一個恒定的水平上,因為正質子增多,氕晶體多獲得1個負電子的難度增大,這樣就有足夠的負電子與氕核結合,形成氕。

    負電子在向黑洞壁運動的過程中,也會有一部分被高能光子對撞,形成負—正—負的三層球殼粒子,這就是負質子,但負質子再被正質子湮滅掉。所以正電性的中央黑洞隻會形成正質子,而不會形成負質子,反之亦然。

    隨著中子、氕晶體顆粒不斷被拋離黑洞壁,在負宇宙的中央黑洞的外圍,中子、氕微粒越來越多,形成星雲;星雲裏中子占絕大部分,帶電氕微粒隻占少數,所以把這種星雲稱之為中子星雲。

    中子星雲在圍繞中央黑洞旋轉的過程中不斷膨脹,破裂,形成大塊星雲;大塊星雲在圍繞黑洞公轉的同時,自身也開始緩慢自轉;因為氕微粒帶有多餘的負電子,所以中子星雲帶負電。

    帶電星雲的自轉,使星雲形成磁場;由於自轉軸區域的真空度比其它區域高,在真空梯度力的作用下,星雲開始向自轉軸區旋聚,根據角動量守恒原理,旋聚讓星雲旋轉加速;旋轉加快,使星雲的磁場增強,真空度升高,導致星雲又加速旋聚;這個過程導致星雲旋轉越來越快。轉速加快,旋轉離心力開始顯現,自轉軸區域的星雲逐漸被離心,真空度進一步升高,真空梯度力進一步增大,外圍星雲進一步旋聚;這個過程導致黑洞開始形成。

    由於帶電氕微粒的體積比中子大,真空度較低,受到自轉軸的真空梯度力也大,中子星雲在旋聚過程中發生物質篩選,帶電氕微粒向自轉軸聚集;而自轉軸區域的星雲因離心向外擴散,這樣在自轉軸臨界處形成由帶負電氕微粒組成的圓筒狀旋轉聚集體;隨著轉速的提高,圓筒狀旋轉聚集體壓縮為密集的黑洞壁,壁上帶負電。黑洞內是負電形成的磁場。黑洞內的真空度較高,但它沒能力吸引高能光子,但能吸引低能光子如可見光,可以將可見光對撞成為中微子。因為對撞強度不夠,對撞隻是讓可見光子形成封閉球殼,內部的真空度與外部一樣,沒有形成真空梯度,並且也沒有形成半維相諧振,所以中微子沒有三維質量,且沒有正負之別。

    可見光子對撞成中微子的過程中,構成光子的曲麵型羅子變成中微子的平麵型羅子,是個放熱過程,所以黑洞裏的溫度在幾十k左右,比中子星雲的溫度高一些。中子星雲的黑洞除了吸引可見光外,還吸引中子,由於中子沒有電性,質量遠遠大於可見光子,在黑洞裏被快速離心,相互對撞的幾率極低;中子與氕微粒猛烈碰撞,有一小部分衰變為正質子和負電子,再形成正質子-中子對,它們穿透黑洞壁,被拋離到外部空間。黑洞壁維持一定數量的負電子。隨著中子的不斷吸入,中子星雲的體積有所收縮,密度也增大了。由於中子的吸入,會降低星雲的溫度,如果沒有能量輸入,中子最終會被凍結,導致這個過程的終止,而可見光子對撞產生中微子的過程,是釋放能量的過程,從而保證中子星雲的能量收支平衡。

    在負宇宙的中央黑洞周圍,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中子星雲,它們在自轉,又在公轉中膨脹、擴散,向宇宙邊際做螺旋離心運動。

    已經形成黑洞的中子星雲,已具備孕育恒星的條件,所以把這種星雲叫做星係,例如銀河係就是其中的一個星係。銀河係的中心也是黑洞,能將可見光吸入,對撞成中微子,為星雲tí gòng能量;同時還吸入中子,形成質子-中子對,為恒星的誕生創造物質條件。

    天狼星、太陽都是銀河係的一個普通的恒星,天狼星係、太陽係是銀河係黑洞拋離的小塊星雲,但不是最初的星雲,而是有著好幾代的恒星星雲了。最初的星雲形成的第一代恒星壽命很短,僅幾十萬年就爆炸了,每次爆炸都會帶來更重的元素,到天狼星、太陽這一代,目前所知的元素基本都已出現,當然,氫、氦還是占絕對多數。”

    “天狼星、太陽是恒星星雲演變而來,恒星星雲是上一代恒星爆炸後產生的,那麽上一代恒星是什麽原因導致爆炸的?”

    “銀河係黑洞附近的星雲,粒子種類很少,幾乎是氕、質子、中子、電子,當這種星雲聚集成恒星時,核聚變反應過於猛烈,產生的能量很快就打破真空梯度與離心力的平衡,導致恒星爆炸,重新變成星雲,隻不過新星雲的粒子種類增多了,衝淡了氕、質子、中子、電子的濃度,這樣再次聚集成新恒星時,核聚變反應就會慢一些,恒星的壽命也就長一些。如此經過幾代恒星的演變,到天狼星、太陽這一代時,壽命可以達到100多億年了。

    太陽星雲的物體大概分為三類:1氫和氦,約占總質量的98%;2冰質物,主要是o、c、n、cl、s的氫化物和ne、ar,約占15%;3石質物,主要是 na、g、al、si、ca、fe、ni的氧化物和金屬,約占05%。這些物質在太陽星雲裏的分布是隨機的,總體是均勻的,因為二、三類物質的含量畢竟太少。太陽星雲在圍繞銀河係中心公轉的同時,也在緩慢自轉。有旋轉就有離心,公轉使太陽星雲裏的重物質即二、三類物質向軌道外側移動,聚集,形成重物質區域。當重物質區域自轉到軌道內側時,離心力將重物質向中心聚集,同時推動星雲旋轉加速;當重物質自轉到外側時,旋轉半徑已經減小;根據角動量守恒原理,星雲的轉速逐漸加快,渦旋中心開始顯現,由於太陽星雲是電中性的,渦旋中心附近沒有帶電物體,所以不能形成有效的磁場,渦旋中心還不能算是黑洞。隨著重物質的旋聚,物體之間的碰撞、摩擦增多,使原子核外電子發生轉移,有的物體得到電子,有的物體失去電子。氫在低溫的環境下(太陽星雲的溫度較低),很容易獲得負電子,質量較大的二、三類物質在與氫摩擦時失去負電子形成帶正電的重離子。這樣渦旋中心就有了帶電物質,磁場也逐漸形成。隨著帶正電的重離子的增多,磁場也逐漸增強,黑洞開始形成。

    太陽星雲的黑洞,真空度較低,對光、電磁波都沒有吸引力,也不能吸引中微子,但可以吸引中子,以及電中性的氫。中子、氫的質量較大,進入黑洞很快被離心,發生對撞的幾率很小。中子和氫離心後,與黑洞壁發生碰撞,氫裏的負電子被正重離子俘獲變成正質子,而重離子失去電性,也就失去磁場的約束,被離心出去。黑洞壁逐漸被質子、中子占據。黑洞能將太陽星雲的絕大部分氫吸進去,但隨著氫的增多,黑洞壁越來越厚,傳遞負電子的能力也越來越差,這樣黑洞壁有效的正電越來越少,黑洞的磁場也越來越弱,兩洞口逐漸被氫堵塞、封閉。

    太陽星雲的黑洞口被封堵以後,球狀太陽氣團開始形成。由於太陽星雲的絕大部分質量集中在氣團周圍,所以旋轉速度有很大提高。氣團內部的真空度也提高,真空梯度力將太陽氣團壓縮,體積減小,質量增大,轉速進一步提高,氣團內部的真空度也進一步提高,真空梯度力進一步增大。如此反複循環,氣團內部的溫度顯著上升,內部的物質變成等離子體。由於太陽氣團高速旋轉,氣團內部也有磁場,等離子體在磁場裏隻能做圓周運動,從而保證氣團內部始終存在一個真空度很高的空間,產生的真空梯度力最終啟動核聚變反應。發光的太陽開始誕生。

    在太陽的誕生過程中,太陽星雲的其它物質在空間分布上也在發生改變。質量較大的物質分布在星雲中心附近,質量較小的物質分布在外圍,剩下沒有被黑洞吸走的氫、氦分布在遠離中心的星雲周邊。太陽星雲也由原來的不規則形狀,演變為中心厚,外圍薄,再厚,再外圍薄的波浪式的圓盤狀。”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形狀?”

    “太陽星雲黑洞的吸氫,是自近而遠的。黑洞附近的氫吸收得較徹底,當黑洞口堵塞封閉後,吸氫的過程就終止了,較遠處的氫吸收得較少,自然就厚一些了。

    “當發光的太陽誕生後,產生的熱量由內向外依次融解被凍結的物質。最靠近太陽的內環最先解凍,脫離星雲盤,脫離出來的物質是疏散、塊狀的,在太陽的真空梯度力與旋轉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聚集成團狀,在自轉、公轉中形成第一號行星;隻有當內環大部分物體聚集成團,太陽光才能有效輻射到下一環的星雲盤上,讓這些物質解凍,脫離,形成第二號行星;如此類推,第三號行星、第四號行星、第五號行星、第六號行星、第七號行星、第八號行星、第九號行星、第十號行星、等依次形成。

    恒星係裏的行星,在誕生時間上是有先後順序的,內側行星先誕生,外側行星後誕生。而且行星物質的構成也是有次序的,富含重元素的行星靠近太陽,富含輕元素的行星遠離太陽。

    據我推測,太陽係早期的行星分布不是目前現在這個樣子的,第一號行星不是水星,第二號行星也不是金星。太陽係早期的行星排布如下:

    第一號行星:月球;

    第二號行星:火星;遠古時期的火星,質量比現在要小近一半;

    第三號行星:水星;

    第四號行星:金星;

    第五號行星:地球;

    第六號行星:無名星,其軌道在小行星帶附近;這顆行星已破裂,大部分碎片散落於木星、土星、海王星,成為它們的衛星,小部分遺留在原軌道外側附近,形成現在的小行星帶。破裂前的無名星的體積、質量比地球略大;

    第七號行星:木星;

    第八號行星:土星;

    第九號行星:天王星;

    第十號行星:海王星;

    我們認為,月球、火星是已經死亡的行星,死亡是指行星內部的地質運動已經停止。下麵以月球為例具體說明。

    最靠近太陽的星雲物體,重元素含量最高,當然核裂變的重元素也較多。當被太陽光熱解凍以後,它們呈沙粒狀,月壤就是這些物質遺留下來的。這些沙粒狀星雲物體,一邊繞太陽公轉,一邊自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聚集成沙團天體,同時,重元素向沙團中心聚集。我們知道,核裂變很容易啟動,隻要核燃料的濃度達到臨界值就行了。”

    “等等,安晴,離心力隻會將重元素拋離中心,怎麽會向中心聚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