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東來客2

字數:3198   加入書籤

A+A-


    周瑜繼續道:“子綱說的很好,就是有些過於想當然耳。袁曹之爭,他人能幹預影響的情況非常有限。隻看曹軍主力快速北調,就知道雙方的爭鬥必然是不死不休,必然為一方被徹底消滅而告終。袁曹之戰,勢在必行,雙雄並立,隻能存一。外來勢力,想要影響乃至左右戰局,幾無可能,更別說調停之類的了。

    至於子敬所說,扶弱鋤強,想法是沒錯,但是扶的對象錯了。”

    周瑜將三人的說法全都批駁了一通,說張昭的說法太保守,張紘的建議太想當然,魯肅就更離譜,把強弱對象都弄錯了,把該幫誰打誰都弄錯了。

    這三個人可都是目前江東的文臣代表,文臣精華,二張、魯肅,於治國理政上都是一把好手。張昭和魯肅大家都比較熟悉,張紘其實也非常厲害。有一個典故就是跟張紘相關的,真正的曆史上,話說袁紹討伐曹操的時候,讓手下的陳琳寫了一篇檄文,曹操看了以後,頭風病都給罵好了。張紘看了以後,就稱讚陳琳寫得好,陳琳就說我這跟你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還差得遠呢。這就是小巫見大巫的典故由來。可見這個張紘的道德文章也是極其厲害的。

    就是這樣的三個人,三種不同的關於袁曹之戰的應對提案,皆被周瑜批駁為不可行。

    尤其是張紘的說法,本來很獲大家的讚賞,包括孫策在內,都非常讚賞,分析的太好了。但是周瑜卻直接斥為想法太天真,太想當然。因為他認為,袁曹之爭不可避免,不可阻擋,任何想要影響乃至左右袁曹戰局的想法都是極其不靠譜的。

    “敢問公瑾,你說某說的袁強曹弱錯了,難道你認為袁弱曹強,難道我們應該幫袁紹打曹操?”魯肅剛才被張昭斥責了一頓,就已經很不服氣了,聽到好友周瑜又說自己連強弱都搞錯了,忍不住立即就出聲質疑。

    “首先,你所謂的袁強曹弱,不過是簡單的依據地盤大小兵力多少來做的判斷,這是很淺薄的看法。地盤大,兵力多,不代表就強。一個公孫瓚,袁紹就花費了好多年,可見袁軍的戰力很成問題。這樣的一個強大,就像袁紹的名聲名望一樣,都是一種虛浮的表麵現象,而不是一種實有的強大,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反觀曹操,屠黃巾敗呂布收張繡滅袁術逐劉備,愈戰愈強,青州軍虎豹騎就算是關西的劉璋軍,也要忌憚三分,更何況曹操手裏還握著朝廷,掌握著大漢天子。

    就算拋開強弱不論,我們也不能隨便幫助曹操。

    不說曹賊乃天下共敵。

    就說曹賊跟我們山水相連,而袁紹跟我們則是遠在天邊,就衝這一點,我們也不能幫曹賊。曹賊對我們來說是敵,而袁紹我們則可以援以為友。幫助曹賊我們能得到什麽好處嗎?曹賊會把袁紹的地盤分給我們嗎?就算給我們了,有用嗎?中間還隔著曹賊的勢力和地盤,我們也拿不到手。所以,我們此時可以拋開袁曹孰強孰弱且不管,隻看現實的利益和好處即可。我們幫助袁紹打敗曹操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到曹操治下大片土地和人民。我們可以趁袁曹相爭的時候,出兵攻占徐州,也可以相機侵占豫州兗州。

    剛才子敬說的有一點沒錯,即我們不能坐等袁曹之爭結束了再有所舉動,必定要在袁曹相爭的時候,積極參與進去。否則等袁曹之戰結束了,那就沒我們機會了,說不定勝利的一方,轉身就會對我們下手。”

    “公瑾之論太過市儈現實了。曹操畢竟掌握著朝廷,我們攻擊曹操,必得出師有名才好。”

    張紘表示不太讚同。

    攻打曹操,那就是反叛朝廷了,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行的,民心士氣都站不住腳。

    ……

    正辯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有侍衛報,孫權、黃敘、諸葛瑾三人求見。

    孫策連忙請三人晉見。

    “拜見大兄。”

    “黃敘、諸葛瑾拜見主公!”

    三人分別進來見了禮。

    “好好好,來來來,先入座。”孫策起身相迎。等到三人入席就坐,這才問道:“三位大校長,不在東吳大學忙著,今日怎麽得空來江北,而且是聯袂而來,不會是有什麽要事吧?”

    東吳大學,目下坐落在丹陽秣陵,即後來的建業。這個地點,是經過風水先生堪輿之後,定下的校址。

    “大兄明見萬裏,我們三個過來,自然是有些許小事想跟大兄匯報,也跟諸位先生匯報一聲,請大兄定奪,列位先生也一起參詳一番。”孫權朝孫策拱手道。

    “喔,那就說說看吧。”孫策終於有些輕鬆了,剛才被眾人唇槍舌劍折騰的夠嗆,現在好了,孫權等人來了,中斷了剛才激烈的爭論,也給孫策緩了口氣。他可不認為孫權能有什麽大事,頂天了也就是學校那點兒事。“大家也一起聽聽,看看是什麽大事。”孫策輕鬆一笑。

    “來人,抬進來!”孫權朝外麵喊了一聲。

    接著就見兩名軍士,抬著一個沉甸甸的大箱子,走了進來。

    “子言,還是你來說吧。”孫權跟身邊的黃敘商量道。

    “好吧。”黃敘應了一聲,然後起身走出坐席,來到箱子麵前。

    “主公,列位,這就是我年內回成都的收獲。”說著,黃敘把箱子打開了來,箱子裏赫然是滿滿的一大箱子書。

    “子言,你帶了這麽多書來想說什麽問題?這是不是就是你從成都搜集到的教材?聽說子言你在成都,因為成都叛亂之事,也受了牽連,所以才耽誤了很久,可有此事?”孫策問。

    “多謝主公關心,確實因趙韙叛亂之事,受到了些牽連。不過近日徐庶已返回成都,問明了事情始末,就把我禮送回來了,還送了我們一整套成都學府的教材。”

    黃敘這裏沒有詳細講述自己在成都的遭遇,隻是簡單的一句話就帶過了。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未完待續。)(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