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節 揮師緬甸(2)

字數:5032   加入書籤

A+A-


    1942年11月初,日滇西會戰轟轟烈烈地正式打響了,與此同時,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也已經悄然開始。月初,豫軍第66軍的五萬全副美械裝備的精銳大舉橫渡滄瀾江,浩浩蕩蕩地撲向了滇西重鎮龍陵。此時的國軍隊已經今非昔,空有飛虎隊的轟炸機群助陣,地麵重炮怒吼戰車馳騁。不過,盤踞滇西的日軍也並非軟柿子,是當初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日軍老牌部隊第十八師團,也是侵占緬甸的日軍南方軍第15軍的核心部隊。該師團經過重新整編後,擁有三個加強步兵聯隊以及相配應的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等部隊,總兵力達到17萬餘,分散駐守在龍陵畹町瑞麗等滇西數座國境交通咽喉城鎮。橫掃緬甸的戰績讓第十八師團下士氣高昂,這使得反攻滇西的第66軍陷入一係列苦戰。

    日軍固然強大,但第66軍此時全副美械裝備,並且官兵成員基本都是久經戰場的老兵,因此全軍的戰鬥力也十分強勁,之所以會陷入苦戰,自然是因為孟翔這個總指揮官的消極怠工造成的。開打三天後,孟翔便以十萬火急的架勢和苦苦哀求的筆,向重慶方麵泣血求援,申請軍委會調動駐守在雲南的宋希濂部第11集團軍以及杜聿明部第5軍協同參戰。

    軍委會辦事的效率還是挺利索的,沒半天發來了回電,並且回電還是軍政部長何將親自署名的,由此可見,央是非常重視滇西會戰的,但回電內容很令人不愉快了:

    遠征軍副總司令孟,親啟,閱。滇西會戰已始,貴部浴血反擊奮力進取,舉國下,盡皆矚目。杜部第五軍在緬甸戰場損失巨大且歸國半年不到,尚未恢複戰力,實無法增援貴部;宋部第十一集團軍入滇方數月有餘,該部官兵大多為湘贛壯丁,水土不服病者眾多,且川滇運輸線尚未建立,致使該部後勤不濟輜重難續,貿然參戰極易損失慘重而寸功難立,亦無法增援貴部。雖友軍無力增援,然貴部馳騁華北華四年有餘,對陣日寇數十戰而不敗,實乃國軍之精英黨國之幹城,即便現狀窘困,但相信貴部亦能排除萬險再創輝煌。我等於重慶舉杯遙祝,與貴部同心共誠,預盼貴部早日捷報凱旋。渝,軍政部長何。

    看完這份能氣死牛的回電,孟翔一點也不生氣,反而笑了:看吧軍委會的回複果然跟我預料的差不多,振振有詞冠冕堂皇,圓滑得讓人找不到任何借口,還給我們戴高帽,嘖嘖,實乃國軍之精英黨國之幹城,這句話聽得我渾身都掉雞皮疙瘩了

    張軫溫興茂黎陽龍劉峰嶺等將領們無不破口大罵,史迪威也氣憤道:我說嘛,重慶的那些將軍個個都是飯桶重慶的那些官員個個都是貪汙犯依靠他們想要打贏小日本,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啦好啦孟翔倒是滿麵春風,反正我們早知道他們會找借口敷衍搪塞我們,那我們現在還生哪門子的氣反正我們也是裝裝樣子而已,又不真的打滇西,否則我們真的要被軍委會給坑死的。行了大家繼續演戲吧賣力點因為我們不但演給日本人看,也是要演給重慶看的。

    信步閑庭的孟翔親自去找杜聿明和宋希濂,對兩人分別道:來,先來看看重慶的電報,再看看兄弟我這張苦瓜臉。兄弟我在前線為了光複國土而拚死拚活,重慶方麵卻用這種花言巧語來敷衍兄弟。你們看得下去

    杜聿明和宋希濂雖然都是央軍骨幹大將,但和孟翔私人關係不錯,因此也被孟翔這番話揶揄得拉不下臉。在孟翔的請求下,杜聿明和宋希濂象征性地調撥了一兩個團的部隊暗地裏交給孟翔指揮,同時調動部隊,大張旗鼓地向滇西移動,擺出一副三支軍隊都要對滇西展開全麵反攻作戰的架勢,以此迷惑日軍,同時也幫助孟翔掩護了正在悄悄迂回的55軍。杜聿明和宋希濂這麽做,一方麵並沒有違背各自司要他們袖手旁觀的意思,一方麵也能做出參加滇西會戰的架勢,以便於日後真的光複滇西時分一份功勞,因此兩人也樂得幫忙。

    一時間,滇西境內處處都大軍調動風聲鶴唳,倒也把日軍迷惑得手忙腳亂。當然了,由於進攻日軍的這三支國軍隊基本都是各懷鬼胎,因此整個滇西會戰可以用雷聲大,雨點小來形容。

    而在這同時,另一路的豫軍第55軍的五萬官兵以及騎兵第9師的四千多名騎兵則在悄無聲息秘密迂回向滇西北的崇山峻嶺和大江長河。他們要完成一個蜀道難,難於青天般的任務:先前往雲南西北部的高黎貢山地區,然後橫渡怒江,接著翻越緬邊境的野人山,最後出現在日軍的後方。這條全長400多公裏的大弧線,基本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和原始森林,呈現一個巨大的u型,因為全軍要在滇西和緬北繞一個半圈,從最不可能通過的地方通過。

    整個部隊,包括第55軍三個步兵師的五萬多官兵以及六千多匹騾馬。

    這段征途無疑是非常艱巨和艱險的,充滿了數不勝數的危機,因為最重要的一段道路是在四個多月前的夏季時節剛剛吞噬了第五軍三萬多條人命的野人山。曆史的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參戰是在1943年底,與第一次足足隔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史迪威除了加緊訓練部隊外,還專門調撥了大規模的工兵部隊和雲南數萬勞工,在野人山開辟了一條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因此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參戰,輜重和重武器都是有公路可以運輸的。但現在,以豫軍為主力的第二次遠征軍可沒有時間去修建通山公路,隻能靠著兩條腿去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但孟翔和專門製定了這個作戰計劃並且此時正走在隊伍最前麵的王鵬舉已經巨細無遺地為部隊穿越野人山做好了各方麵的準備措施。首先是部隊的糧食和醫藥,準備得綽綽有餘,實際,在熱帶叢林裏,食物倒不是太大的問題,醫藥才是至關重要的寶貴物資。在正式遠征前的一個月裏,孟翔派人在雲南境內大肆采購醫藥和醫療器材,重金聘請醫生,同時命令軍醫廣泛地培訓護士,並向士兵們普及一些基本的自救措施,這使得此時55軍內,軍醫和護士的人數加起來足有一個團,對付熱帶疾病的藥材更是堆積如山,每個士兵都配有一個小型的醫藥包。藥材是在雲南境內購買的,而那些西藥針劑則是史迪威通過駝峰航線運來的,特別是雲南著名的外傷良藥,雲南白藥,孟翔一擲千金地購買了數量多得可以讓士兵當飯吃。因此在醫藥衛生條件,55軍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55軍雖然全套美械裝備,但仍然保留著兩樣國特色:綁腿和砍刀。綁腿,可以增強士兵們遠程行軍的耐疲勞程度,畢竟翻山越嶺是非常消耗體力的,同時綁腿也能讓士兵們的褲腿密不透風,讓螞蝗蛇蟲之類的東西不會鑽進衣褲裏而導致疾病感染;至於砍刀,這不僅僅是為了增加部隊戰鬥力的問題,也是在熱帶叢林裏行軍的必需品,當初遠征軍與日軍和緬甸偽軍交戰時已經得到了寶貴的教訓。在叢林裏作戰,刀的作用有時候要大大超過槍。昂山的緬甸偽軍,人手一把緬刀,在叢林戰裏曾給遠征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實際,在雲南訓練的這兩個月內,美國教官的訓練方式裏,明顯沒有肉搏戰和白刃戰的課程,這是因為美軍不重視冷兵器作戰,隻在乎火力殺傷。55軍的官兵們可沒有放棄傳統,並且此時還得到了加強。55軍的部隊裏,共有五萬多官兵,但攜帶了十萬多把開山刀,一方麵用於白刃殺敵,一方麵用於砍伐樹木開辟道路,這樣的話,刀的磨損速度是很快的,所以一人帶著兩把刀。

    55軍雖然是靠兩條腿在滇西緬北的山林裏行軍,但仍然攜帶了為數不少的大口徑火炮和輕型坦克,這些重武器都被拆卸成了零件,由士兵或騾馬背運著跋涉行軍。正因為醫藥彈藥砍刀重武器零件太多了,才使得騎兵第9師不得不跟著一起來再次客串了運輸隊,全師三千五百匹戰馬都被用來馱運物資。不僅如此,孟翔事先在雲南各地又購買了兩千多匹雲南馬,一並交給了55軍充當軍馬。雲南馬個頭矮小但體質結實,運動靈活,擅長走山路,並且耐力很好,是高原和山地的最佳畜力。

    除此之外,55軍部隊裏還有大量的向導,足足三千多名原先第五軍的老兵。這些老兵在四個多月前剛剛走過野人山,擁有最寶貴的實地經驗。當然了,這些老兵之前聽說要重走野人山,一個個簡直是聞之變色噤若寒蟬。好歹金錢的力量是無窮的,孟翔最後重金懸賞,才說服這些老兵帶著55軍重新翻越野人山。另外,生活在緬北的克欽族由於族內的幾個頭人已經跟孟翔有了協議,也派來了百名在野人山附近土生土長的克欽族人,充當55軍的向導,這使得55軍在野人山裏不會像次的第五軍那樣盲人騎瞎馬了。當然了,即便部隊迷了路,也可以通過電台呼叫飛虎隊的飛機,這些優勢都是當初第五軍所沒有的。

    延綿蜿蜒的隊伍,除了在前麵探路的向導和偵察兵外,軍長楊遇春是走在最前麵的,李喜浩劉鵬飛唐飛虎這三位師長也都很自然地走在各自部隊的最前麵,並且都沒有騎馬,都像普通士兵那樣步行走路。將領們和軍官們都這樣,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全軍像軍長楊遇春那樣,沉默而堅定地前進著,翻過大山渡過大河。

    闊別四個多月的野人山裏,白骨皆是。當初倒斃在這裏的遠征軍將士們,要麽被細菌蛆蟲腐爛殆盡,要麽淪為飛禽走獸的食物。幾乎每堆白骨的旁邊都有槍支,槍支已經鏽跡斑斑,但槍托用油漆寫的槍支編號和部隊代號還曆曆在目,腐朽的枯骨,散落著信函以及各種遺物。布滿青苔的石塊邊,茂盛參天的大樹下,隨風搖曳的荊棘叢裏,或躺或坐或爬著一具又一具的白骨;偶爾可見一株大樹還刮著一隻殘破不堪的降落傘,傘內裹著一兜骸骨,那是遇難的飛行員的遺體。一路的白骨,成了55軍此時重新回去的路標。每到天黑的時候,山林裏到處都是藍色燈籠般飄蕩著的鬼火。

    55軍的官兵們在肅穆而莊嚴的氣氛,一邊前進,一邊畢恭畢敬地收殮那些遺骸白骨,將其地掩埋,並豎起招魂幡,灑下紛飛的冥幣紙錢。部隊一路走過,留下延綿一路的新墳。

    弟兄們等我們打贏了,帶你們一起回家

    弟兄們放心吧我們馬要去給你們報仇了

    弟兄們,你們先歇著,我們凱旋歸來的時候會把你們送回老家的

    莊肅的誓詞在叢林裏久久回蕩著。

    盡管目睹了先驅者們付出的巨大代價,並且這一路險惡莫測,但官兵們仍然戰意昂揚地奮力前進著。

    滇西緬北戰火再起的時候,華北地區也風起雲湧,豫軍留守河南的軍隊於十一月旬向山東日占區發動了全麵的進攻。這是抗戰以來,國軍隊第一次主動發起以大麵積收複國土和收複重大淪陷城市為目的的大規模反攻戰役,極有戰略意義。但頗具諷刺的是,河南境內的豫軍所發動的這場大反攻,並沒有得到重慶方麵的批準和支持,完全是新豫係這支地方軍閥以自己的名義和自己地盤的實力而獨自幹的。此戰前,國民政府組織好幾個戰區並以全國之力展開反攻,卻一直原地踏步;而此戰,新豫係軍閥以第一戰區的身份發動的大反擊,卻戰果輝煌。這使得國內外都對國民政府的軍政運籌能力產生了質疑,而大力支持國抗戰的美國政府也開始把注意力和援華重點從國民政府移到了新豫係的身。

    424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