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耀兵

字數:5360   加入書籤

A+A-


    第四十九章   耀兵



    



    通過正陽門直通紫禁城下。正德一路上春風得意覺得從來沒有這麽風光過。這個時候正德看紫禁城也不像原來那麽死氣沉沉,那麽討厭了。



    



    正德直入紫禁城城樓之上,麵對整個大街,無數人士卒從正陽門而來,在紫禁城轉向,一麵麵蒙古軍旗,還有所謂之蘇魯錠,扔在紫禁城外,金水河邊。每一隻軍隊從紫禁城麵前走過,都高手大喊:“吾皇萬歲萬萬歲。”



    



    這一聲簡單的萬歲口號,是今天整個北京城之中喊得最多的口號,幾乎整個北京城中百姓都喊過。即便是在不喊的時候,朱厚煌也覺得自己的耳朵之中,這幾個字也是一直在循環往複,綿綿不絕。



    



    在紫禁城上的不僅僅是正德,也不僅僅是跟隨正德出征的人,以楊廷和為首的文武百官都在,當然了以品級而論,很多小官都沒有資格上來,能上來的都是有品級的大佬。



    



    楊廷和看著這一幕心中越發不是滋味了。他心中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次在紫禁城城樓之上,文武官員左右分立,幾乎要有分庭抗禮的姿態,正德並不在乎這一點,但是楊廷和卻不能不在乎。



    



    以往的所有儀式之中,雖然也是文武分列,但是楊廷和卻全然沒有在意過,為什麽因為京城的那些勳貴不過是樣子貨而已,讓他們囂張跋扈,他們有幾分本事,讓他們領兵打仗,他們完全沒有那個本事,根本不要說爭奪在朝廷的話語權,根本不用擔心。



    



    但是此刻卻不同了。



    



    朱彬,許泰等人還脫不了武人作風,不習慣朝廷爭鬥,如果僅僅是他們兩個人,楊廷和有一百個辦法,弄死他們兩個人,不過是一勇之夫,是將才,不是帥才,也不是相才,根本不足為慮。



    



    隻是有一件事情,讓他不得不擔心,因為他明白,他現在麵對的武人集團的首領,並不是朱彬,許泰,而是正德。



    



    這才是真正棘手之事,該怎麽辦是好啊?



    



    這一次隨著正德出征的四五萬人全部在紫禁城走過一遍,才算是解散了,各自回家。雖然人很多,但是從紫禁城麵前過一遍,所需要的時間並不是太多的。



    



    不過到了將近中午的時候,已經大部分軍隊都已經走過了。



    



    正德站了幾乎一上午,還能保持著身形挺直,朱厚煌也覺得有一點累了,要知道他們身上的盔甲一點一不輕鬆,有二十幾斤重,他的盔甲重量與正德的相差無幾,站一個上午也是力氣活。



    



    楊廷和雖然是文官,但身體也強健的很,還有一手好劍術,也算不得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很多七老八十的文官大佬卻沒有這一份精力了,隻是皇帝還站著,他們又豈能告退,隻是精力早就不在城樓下麵了。



    



    一陣清脆的馬蹄之聲再次響起,一群人被壓在城樓之下了。



    



    這一群人滿麵風塵,看上去狼狽不堪,幾乎看不出什麽人樣了。一個個被按到在城樓下麵。每一個人身後都有一名士兵,手持大刀,站在後麵。



    



    楊廷和不由的皺眉說道:“陛下,這些人是?”



    



    正德說道:“哦,這些人都是達延汗的部屬,為首的是達延汗的兒子。抓住達延汗的時候,達延汗隻剩下一口氣,朕看他是一個英雄,就賜他不流血的死亡。至於剩下的那些人,朕派人一一詢問過了,他們都多次入關,罪不可赦,朕一並處斬。“



    



    楊廷和立即說道:“陛下不可。”



    



    正德說道:“哦,楊先生有何不可?”



    



    楊廷和說道:“達延汗既然已經伏誅,以臣之見,可以派使臣招撫蒙古,使長城內外,再無戰亂,豈不大好,如此將蒙古貴胄一殺了之,恐怕今後再無蒙古人敢投降我大明了。”



    



    大明從太祖時期,都有躂官效力,而韃官對大明忠心耿耿的自然有之,比如說滿桂,就是韃官,一直到大明滅亡都有韃官效力。所以蒙古人投降大明從來沒有什麽心理負擔的。



    



    正德有些猶豫。但是朱厚煌卻說話了。



    



    其實正德沒有那麽大的殺氣,他想將這蒙古貴族放在身邊,宣示自己的武功,就好像是漢武帝用匈奴人,唐太宗用突厥人一樣。



    



    但是朱厚煌卻力勸正德殺了他們,因為朱厚煌一一盤查過這些人,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幾乎都有大明邊民的血債。他們倒想投降,但是朱厚煌卻不能忍受。



    



    他不能忍受在邊境上屠殺邊民的劊子手,搖身一變,就成了大明的武官。



    



    而更讓朱厚煌不能原諒的,這些蒙古人從來不覺得他們南下劫掠是錯誤,而將這種劫掠視如一種謀生手段,發財的方法,卻從來不認為他們有錯。



    



    正德沉迷於大同美人的時候,正德也正是接觸到了大同的平民生活。接觸到大明九邊困苦的生物。



    



    大明九邊幾乎上都是軍戶,不是軍戶也是與軍戶有關的人。故而小王子年年入寇的結果,就是家家帶孝,戶戶懸白。



    



    對蒙古人的恨意,越接近邊境越是深,但是越往南就越淺,在江南一帶,根本就是提前韃子不過是口頭上說說自己有多痛恨而已。



    



    楊廷和是四川人,不理解九邊人的切齒之恨。



    



    朱厚煌說道:“陛下,小王子幾十年來,年年寇邊,死於邊事百姓,何止百萬人,九邊之人切齒以盼陛下報仇雪恨,如今陛下擒賊首,如此輕易就放過他們,九邊之人恐怕失望於陛下,再者如果蒙古人輕易入關,不受到懲罰的話,不足於後者鑒。請陛下斬之以告四方,犯我大明天威,必遭刑戮。”



    



    正德覺得朱厚煌最後一句話,深合自己的味道。正要答應。楊廷和卻再次說道:“陛下,國家大事豈能意氣用事。以大勝餘威安撫蒙古,可得數十年太平無事,而陛下今日一時快意,恐大明九邊多事了。”



    



    朱厚煌說道:“陛下能殺達延汗,亦能殺後來者,誰敢犯邊殺之可以。”



    



    正德一拍欄杆,說道:“好,朕等著誰敢如此。”



    



    “時辰已到。”一陣刀光閃過,紫禁城下一排人頭滾落在地麵之上。



    



    楊廷和深深的看了朱厚煌一眼。



    



    楊廷和之所以要正德安撫蒙古,並不是楊廷和多愛蒙古,隻是純粹的想天下太平,從此不用刀兵,即便是正德喜歡演武,就在豹房演武就行,不能再弄出禦駕親征之事。



    



    隻是朱厚煌一番話,讓楊廷和的計劃落空,更讓楊廷和不能忍受的是,朱厚煌居然還想有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