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

字數:5266   加入書籤

A+A-


    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



    



    “怎麽從祠堂裏麵出來嗎?”



    



    這一次是朱厚煌第一次看見正德這麽正經,正襟危坐的坐在禦座之上,桌前鋪著一張大大的地圖,他正趴在桌前,仔細沉思。遠遠看去,的確有一副人君的樣子。



    



    隻是朱厚煌看了這樣一幕,心中反而沉了下去。



    



    正德在誰麵前,越是不拘束,就越是拿這個人當成了自己人,如果越是在誰麵前如臨大敵,如對大賓一樣,越是說明了正德與這個人疏遠。



    



    隻是如此他也被正德擺到了需要疏遠的人之中嗎?



    



    朱厚煌低頭行禮說道:“沒辦法?母後就我一個兒子,不會將我逼得太緊。”



    



    一時間正德也不知道說什麽好了,說自己頂不住壓力,必須讓他出京,還是說自己已經不相信他,不能讓他留下來給自己礙事嗎?這些話正德說不出口,心中總有一股有愧於朱厚煌的感覺,微微暗中長長一歎,暗道:“朕這也是為他好,此刻事情還在朕的掌握之中,讓他出京,還能弄一個好地方。否則將來朕控製不住,他的下場隻會更慘。還不如想給他安排好。”



    



    “你先去什麽地方,皇叔想要去山東。你也去山東吧,隻是去山東哪裏?”



    



    “濟南嗎?濟南是德王叔的手裏麵,青州在衡王叔手裏麵。山東還有什麽好地方?是聽說濟寧鎮特別繁華,朕無緣以見,朕將你封到兗州吧。”



    



    現在的濟寧並不是什麽大地方,但是在大明之時,卻是大運河上的一處重鎮,明清朝多賴漕運,整個大運河就是整個大明的主動脈,清代也是如此,否則鴉、片戰爭時期,也不會因為英軍截斷漕運,而不得不與英國談和。而濟寧也是運河上一處繁華之所,除卻揚州,漕運總督所在的清江浦之外,就數到濟寧了。



    



    朱厚煌低聲說道:“陛下,臣有話說。”



    



    正在看著桌子上扒著看地圖的正德,抬起頭來,他的手還放在地圖上濟寧之上,說道:“說吧。”



    



    朱厚煌說道:“臣蒙祖製,無尺寸之功,受累世之祿。與國同休,富貴之極。當憂國之難,請試言之。”



    



    “可。”正德也沒有想到朱厚煌居然擺出一副大臣奏對的樣子,雖然正德喜歡朱厚煌,但是從來沒有將朱厚煌當成一個大臣,而是將朱厚煌當成大臣,見朱厚煌如此鄭重其事,感覺十分的詫異。



    



    “太祖製,皇子封親王,授寶冊,歲祿萬石,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子立為世孫,冠服視為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授長孫,冠服視為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之下,皆奉國中尉。其生請名,長請婚,終身食祿,喪葬予費。太祖二十六子。封秦王,晉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穀王,韓王,沈王,安王,唐王,郢王,伊王。皇子楠,另,靖江王一脈。



    



    其中。齊王藩,潭王藩,趙王藩,穀王藩皆不在。魯王數年前撤藩。



    



    成祖封漢王,趙王。漢王藩如今已不在。



    



    仁宗諸子,封鄭王,越王,靳王,襄王,荊王。淮王,藤王,梁王,衛王。其中越王藩,靳王藩,滕王藩,梁王藩,衛王藩,荊王藩,絕嗣。



    



    英宗諸子,封德王,許王,秀王,崇王,吉王,忻王,徽王。其中許王藩,秀王藩,忻王藩,絕嗣。



    



    憲宗諸子。封岐王,益王,衡王 ,壽王,汝王,涇王,榮王,申王。還有先王,雍靖王。其中岐王藩,申王藩,絕嗣。



    



    自太祖以來,曆代所封共三十七王,不算郡王以下,單單算親王所費,年耗銀三十七萬兩,糧三十七萬石,另各地藩王侵吞土地,不納賦稅,所逃之稅,更以萬萬而論太祖立國至今不過百餘年,染著子孫繁衍不下萬人,其所賦稅幾何。臣實不知其數。



    



    國朝賦稅臣亦不知道有多少,但是子孫繁衍永無盡頭,但是國朝賦稅卻是有盡頭,陛下今不早做預備,則是遺禍子孫。”



    



    正德聽著聽著的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看朱厚煌的眼神也一點一點的變得莊重起來,他已經不簡單的將朱厚煌當成一個少年,一個後輩,而是一個能托付大事的大臣,甚至一瞬間正德心中冒出這樣的想法,如果將大明江山托付給他,也是不錯的。



    



    隨即他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他還要將這個位子留給他的兒子。隨即他改回正體,說道:“你算錯了。”正德長長吐了一口氣,說道:“其實這些親王俸祿,雖然多,但是朝廷卻能支撐起來,畢竟親王不過隻有幾十個,但是郡王之下,奉國中尉以上才是大頭,你知道有多少人嗎?大約有萬人了吧。即便是一萬個奉國中尉,每一個一年派糧百石。一年就是百萬石。而是幾千人不會個個都是奉國中尉。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發生了一次兩次了,安化王之亂,不就是這樣嗎?”



    



    安化王之亂是正德執政前期重要的政治事情。



    



    也就是這一件事情,讓權傾朝野的劉瑾倒台。理由是劉瑾逼反藩王。但是正德執政日久,也慢慢的明白了,是底層的宗人對現狀的明顯不滿,論血脈他們是大明皇族,血脈高貴無比,但是論現實,他們很多人連每年的祿米都弄不到手,政治上極高的地位,與現實之中極其貧賤。這種落差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而安化王所在慶王藩。就封在寧夏,寧夏從來窮地方,地方政府根本養不起藩王,所以這邊的矛盾比較先激化。還有前段時間,有大同藩底層宗人,搶劫巡撫。就是因為宗祿斷絕,而且宗人除卻領宗祿之外,根本沒有謀生的技巧,而且不允許有其他活計。



    



    正德之前沒有往這裏想過,此刻朱厚煌如此一說,他忽然發現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如果不現在開始解決的,留到子孫之時,就是不得不解決的時候,到了那個時間就不好辦了。



    



    “怎麽辦?怎麽辦?”正德起身來回踱步。回頭說道:“你有什麽想法嗎?”



    



    朱厚煌說道:“有,讓各王擔當起各房事務,而不是什麽事情都用朝廷來辦。並且放開底層宗室自謀生路,允許宗室參加科舉,允許宗室從軍。這些都不是問題。隻是太祖建立藩王為皇室屏藩的本意,卻消失無蹤了,臣請為周製封建。”



    



    “周製封建?”正德一下子變得很冷。



    



    任何一個皇帝都有對自己權利的保護欲,就像是一個野獸保護自己的地盤一樣。聽見周製封建這四個字。正德眼睛一眯,心中已經開始不悅了。



    



    因為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給了中國曆史一個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大一統。



    



    不管有什麽樣的情況,不過怎麽的分裂,但凡有一絲希望,中國的梟雄都會有一統天下。結束分裂。這是早已刻入骨子的本能了。



    



    周製封建早已是被打進曆史垃圾堆之中,特別是早已習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來說,更是逆鱗一般,對朱厚煌的感官一下子變得糟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