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

字數:4939   加入書籤

A+A-


    第七百一十七章正旦大朝

    大朝會來得人很多,東雍各級官員都有人來,似乎府一級的正印官都來了,此外還有軍隊上的人。

    大家都議論紛紛。

    有無數流言在傳遞,有雍王殿下有正式開國,有的說雍王殿下要打仗了,如是等等。

    但是朱厚煌卻沒有功夫理會。

    朱厚煌忙得不可開交。

    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後悔了,他沒事玩什麽大朝會啊?

    很多禮儀上的東西都找上門來了,甚至王陽明對製定雍國的禮儀也非常的熱衷。

    很多事情,朱厚煌都需要定奪。

    比如說東雍的官服。

    東雍的官服之前與大明的官服,幾乎是一摸一樣的,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而東雍的官服改還是不改。

    按理說,正德給朱厚煌的權力,朱厚煌改服色什麽的,都很正常。但是朱厚煌決定,不去刺激嘉靖了,所有東雍文官的服色都沒有該。但是所有官服都進行了緊身射擊,袖子從開口變成了收口了,從整體氣質上變得幹淨利落了。

    但是武官的服色卻變動很大。

    軍中裝束尚紅,所有的軍中都是紅衣。但是所有軍裝都以方便為主而起軍中標識卻是卻把在胸前,看胸前的標識辨認官階。

    而不是以衣冠禽獸辨認。

    其實有一個問題,要朱厚煌一定解決,就是官階問題。

    東雍的官階到底有幾品,到底誰的官階比誰的大?這也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

    朱厚煌建立的官製,在縣府一級別,是非常明白的。

    縣令是七品,縣丞是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尉與縣丞一樣,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令下麵的各級主事,也都是八品,或者從八品,至於當差的人,都是九品,或者從九品,再下麵就是臨時工。

    雖然朱厚煌沒有規定臨時工,但是實際運作之中,他們總能冒出來,朱厚煌也沒有辦法。

    府一級別,一般來說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動,而知府助手,府丞,府尉與縣丞,縣尉一樣比知府低一級或者半階。都是從五品,或者六品。各級主事也都是從六品,或者七品,與縣令相差不多。

    然後是省一級別,現在東雍沒有設省,唯一近乎省級別的官職,是朱厚煌曾經設立過的東雍留守。

    不過,朱厚煌預定的是三品。

    但是中央官職上沒有確定什麽。

    因為按大明官職,雍王長史不過是五品官而已。朱厚煌設立的府級別的官員,不過五品。還沒有超出這個限製。

    而朱厚煌如果設一個三品,或者一品的雍國相,那麽自立門戶之心,或者說北京方麵認為的不臣之心,就昭然如揭了。

    所以,朱厚煌在東雍的時候,是有所保留。

    但是限製朱厚煌遷都南都,不就是要向北京證明,他沒有北向之心,向天下人證明,雍王沒有靖難之心嗎?

    所以,自立之心,根本不需要掩飾了。

    朱厚煌與所有商議過了。

    設立國相,三品,王陽明擔任。

    該禦史大夫為廷尉,王九川擔任,三品。

    設樞密院使,掌管樞密院,三品,戚景通擔任。

    設六部尚書,從三品,各有分派,其中設吳行之為戶部尚書,為三品。

    這些要害部門定下來,其他非要害部門就好定了,比如說府學。

    但是還有一個部門,就讓朱厚煌為難了。

    那就是少府了。

    按說少府,應該與長史府分庭抗禮啊。長史府搖身一變成為了丞相府,而少府不應該也成為一個三品的衙門嗎?

    但是少府已經夠龐大了,如果再讓少府繼續龐大下去,難免要影響朝中的勢力平衡,最後,少府或許會奪取丞相府的權柄也說不定啊。

    看漢代曆史就可以知道,內廷如何將外廷架空的,漢武帝如何將一個個丞相變成牽線木偶的,東漢的宦官如何與外戚相爭的。

    這歸納起來,就是內廷與外廷的爭鬥。

    朱厚煌作為人君日久,越發明白,製度治國,以法治國,都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卻很少能做到,國家的根基是人,不是機器,法律條文不過是政治-爭鬥的確定文件。自然會因為政治-鬥爭的勝負而改變。

    少府的強大,不符合朱厚煌的政治預期。畢竟少府太過強大會壓製民間資本的興起,單單依靠皇室資本,到底能不能將社會推動到資本社會,朱厚煌自己都不明白。

    所以,皇室資本需要有,但是必定要約束在一定範圍內。

    但是因為東雍開創的種種問題。少府在東雍的政治體係之中作用很大,少府根本不滿足於現在的位置了。

    他們想要更大。

    而丞相府這邊,也覺得少府被限製。

    怎麽說,很多時候思想決定很多問題。

    少府這麽強大,在文官的心中,卻都是權宜之策。是特殊時期不得不為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策。

    將少府很多東西納入丞相府的管轄,對他們來說也是自然而然的抉擇。

    所以對少府令許鬆定官階,就是對少府的政治定位。朱厚煌想了又想。以他的本意,少府令最後沒有官階,不過少府令本身應該有爵位在身。

    少府與丞相府是完全不同的體係。完全分割開來,對朱厚煌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如此一來,又有一個問題了。

    爵位的問題。

    朱厚煌十年苦功,有了這一點基業。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上書讓朱厚煌建號開國了。當然他所想的不是建號開國的問題。

    而是如何酬功的問題。

    特別是爵位問題。

    朱厚煌的本意,是裂土封侯。接南洋大片荒蕪的土地封過功臣,不過為了限製,卻不能世襲,隻能世襲三代,或者因為功勞,被特許世襲,否則隻能降爵繼承。

    但是要不要限製就大封群臣。

    也是一個問題所在。

    朱厚煌知道東雍雖然是一國氣象,但是根基太淺了,而且下麵還有一場大戰。就是靖難之戰。遠遠沒有到天下安堵的情況,現在分封功臣,恐怕這些功臣都會將心思放在建設領地之上了。

    朱厚煌決定,封侯,先封數位,讓所有人看到念想,一來解決這個問題,二來也算是為將來的大戰做準備。

    爵位朱厚煌大致劃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在朱厚煌看來,子,男兩爵,不臨土。所以不過是加年俸而已。唯獨伯,侯,公,三爵才是真正封土。

    伯爵,封一鄉之地,侯爵封一縣之地,公爵封一府之地,王爵封一省之地,不過,同姓親王,等同公爵。異性王不封,當然這個不封是潛規則。

    朱厚煌整理一番,不過僅僅是一個大綱而已,將這個大綱交給了禮司,禮司立即瘋狂起來,然後上書反對,被朱厚煌拒絕。

    消息瞬間傳出來,讓冷清的南都迅速熱鬧起來,再怎麽冷清,也擋不住他們火熱的心,都在紛紛議論,封誰,或者他們能得了什麽爵位。

    甚至吳太後也知道,叫朱厚煌去問,他舅舅,吳鳳儀到底能有一個什麽爵位。不過都被朱厚煌擋過去,隻有在正旦大朝上決定。

    嘉靖四年的正旦大朝,要決定很多事情。

    不過,私下裏朱厚煌也很苦惱,到底該封誰,他確立幾個原則,死去的先封,因為人死了,再也沒有建立新功勞了,所以先封。也算是酬謝功臣。

    第二就,是幾個大佬先封了。比如王陽明,戚景通,吳鳳儀,等人,這算是確立他們的政治地位,絕對不能忽視的。

    然後是從老早的先封,這都知道資曆問題。什麽時候都不會沒有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