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

字數:4748   加入書籤

A+A-


    第七百三十九章東雍新印象二

    “南都就是一個圈子,大工地,哪裏什麽都有,就是沒有人。”吳庸臣說道。

    吳庸臣詳細的給楊慎解說。

    吳庸臣對南都的影響相當不好。或許是因為他在大員長大的,雖然大員的規模小了一點,但是比起內地一些繁華的縣城,也相差不遠,再加上少府的一些工坊,更是人煙很多。

    但是南都啊?

    南都的建立用了大量的奴隸。

    對,就是奴隸。從各地部落哪裏賣來的奴隸,這些奴隸有相當一部分死在工程之中,還剩下不少,但是卻不能讓他們進入南都城居住,因為在朱厚煌的規劃之中,南都城之內,要全部居住著。

    因為朱厚煌不信任這些人,朱厚煌希望將烈屬,東雍的官員乃至重臣,大多數居住在南都之中,最少當兵臨城下之後,南都可以萬眾一心,堅守下去。

    正因為如此,朱厚煌遷都過去之後,帶走了大批的人口,但是依舊填不滿南都城。

    吳庸臣也沒有注意,絮絮叨叨的將南都的情況告訴了楊慎。

    楊慎一點一點的將這些信息歸並過來。從而建立起自己對南都的印象。

    時間不慢,不過一天的時間,順風順水的楊慎就來到了澎湖。隻是一到澎湖,就大吃一驚,暗道:“這數年不見,澎湖可是大變樣了。”

    楊慎在的時候,東雍就那麽幾個縣而已,澎湖是其中最重要,有收入的縣,自然被楊慎重視,現在想想,當初澎湖的重要數據,楊慎還能記起來。

    隻是不過短短幾年,卻不想澎湖有這樣的變化。

    澎湖的媽祖港麵對的是一麵半封閉的海域。

    當初澎湖的媽祖港,不過數道棧橋碼頭,而現在看來,黑壓壓的一大片,似乎將附近可以建造碼頭的地方,全部擴建成碼頭了。

    一時間楊慎甚至沒有看出來,這個碼頭上能同時容納多少艘船。

    不過,現在看來這媽祖碼頭的船的狀態不好。

    一部分船就媽祖港北邊,沒有停到最好的位置上,而其他位置上,大多數是空空如也。

    楊慎不由的感歎道:“數年不見澎湖碼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實在是-----”

    一時間楊慎也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了。

    吳庸臣說道:“叔父,這媽祖港這幾年不比當初,沒落了很多,想當初,媽祖港幾乎上所有碼頭都停滿了船,幾乎沒有位置了。可是現在,因為海禁的關係,大部分少府船隻都被掉到南方,從事香料貿易了,這裏還有一些南洋到日本的商船停留,一些來這裏銷贓的海盜之外,就沒有其他船了。”

    “澎湖沒落了。”吳庸臣說道:“如果不是沒落了,當初手上沾血的海盜根本不會讓進來。”

    澎湖的沒落不僅僅是因為海禁的原因,還有北港,大員的崛起。

    東雍初建時候的澎湖,就海貿的中心地帶,幾乎上是佛郎機人與大明商人交易的首選地,畢竟海商也不善茬,沒有一個擔保人,說不定,這一點就是一場火拚。

    澎湖也是在這樣急速擴張的貿易之下,成長起來的。

    但是現在因為海禁的原因,東雍無力也不能去調賬大明禁海政策,隻能想辦法用自己的生產彌補貨物的虧損。

    少府的重點,也從貿易商變成了出產商。

    少府的產業大量在大員與北港兩地,所以很多與東雍做生意的人,幹脆在兩地做買賣,就不來澎湖了。

    這也搶奪了澎湖的資源。

    除非海禁再次鬆弛,否則澎湖的黃金時期就要過去了。

    “各位官人,需要腳夫嗎?”

    船一靠岸,立即有好幾個牙人前來招攬生意。

    楊慎的腿不方便,就叫了一輛馬車。

    東雍的人力緊張,而且朱厚煌提出不能以人為畜。所以轎子在東雍受到抵製,除非是新娘子很少有人坐轎。

    甚至很多地方因為轎子不好找,迎娶的時候,已經用其他方式代替轎子了。

    楊慎雖然坐在馬車之上,但是打開簾子向外麵看去。

    卻發現澎湖市麵比之前擴張了數倍,本來澎湖媽祖港附近,不過是一個村落而已,能有多少丁口啊。

    而現在澎湖卻與江南的一個縣城,沒有什麽區別。

    隻是有一些蕭條。

    一會功夫,澎湖縣城映入楊慎的眼簾。

    楊慎在的時候,澎湖縣城還是一個規劃。而現在就已經成為一座真正的城池了。

    楊慎來到澎湖。立即被澎湖縣令熱情招待。

    而澎湖縣令不是別人,正是楊慎的舊人,王源和。

    王源和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是和楊廷和一起堅決不想朱厚煌登基的文官也是一樣的人。所以王源和不符合朱厚煌的價值觀,當時還當麵嗆過朱厚煌。

    朱厚煌或許沒有在意,但是有人就替他做了。

    升官什麽,與王源和沒有關係了。

    大家都飛快的高升,與王源和一起來的王鶴年,已經成為禮部的頭頭,而王源和還是一個縣令,不過,從普通縣的縣令,變成了澎湖縣的縣令。

    即便澎湖現在有所衰落,但比起東雍其他縣還要強一些。

    而且他也快要升遷,會升遷到長崎縣令。

    到了長崎雖然說是縣令,但卻是魏大臨之下的文官之首,可以說是方麵之任,位卑權重,也算得上升遷了。楊慎與王源和秉燭夜談。才算是將自己的心中的東雍,與記憶之中的東雍聯係在一起了。

    現在的東雍兩府,雍南與北港,已經不遜色於江南一帶的府縣了,當然了與蘇杭相比,還是不能比的,但遠遠的勝過了普通內地府縣。而且雍國開國,正是開國氣象的時候。

    大家都用心做事。情弊比較少。以雍製收上來的糧食稅收,遠遠超過了明製能收上來的。有這兩個府在,即便是東雍貿易上出了問題,也足夠他支撐數萬大軍了。

    當然這數萬大軍,並不是雍軍這樣的軍隊,而是冷兵器的軍隊。

    不過,東雍島的開發也陷入了瓶頸之中,靠近水源,容易開拓的土地,大部分都開拓好了,大部分以海運,北港與大員的直道相連。但是其他邊邊角角,想要開拓出耕地來,雖然是可以,但是耗費就大了。

    有些不劃算了。

    這大概也是朱厚煌要遷都南都的原因之一。

    這僅僅是東雍島的情況。

    而澎湖縣位置重要,可以說東雍航運中心地帶,北到日本,南到南都,很多消息在這裏匯集,讓楊慎知道。東雍不僅僅在東雍島上,還在抵定了安南,占城,雖然控製力不算太強大,但是想抽調兩國出兵,出糧卻是可以的。

    楊慎離開東雍,雖然是一為父報仇為名義,但是實際上,楊慎卻是不甘心於淪落下僚。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東雍已經積累到如此地步了,單單以兵力而論,絕對一方強蕃,穩定中原的可能不是沒有。

    楊慎暗道:“雍王有此基業,我當為姚廣孝。雍王身邊缺乏士人,唯有心學邪說橫行,我定當匡扶聖道,讓雍王重歸正道。才算不辜負一身所學。”

    楊慎與王陽明不對付,或者說楊慎很看不慣王陽明那一套,因為以禮法而論,楊廷和堅持的是對,但是張璁用來破題的說法來自什麽地方?

    是來自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大禮儀之爭,幾乎是朱熹一套與王陽明那一套在爭論,楊慎能看得上王陽明才是怪事。

    之前,這一點矛盾並不明顯,但是現在卻讓楊慎耿耿於懷的存在。他暗暗後悔,早知道有今天,他就不會在王陽明入東雍的事情上出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