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

字數:4088   加入書籤

A+A-


    第八百二十章大明vs東雍二

    但是有一種信心,是上級對你有信心。

    楊一清在東南數年,他又是一開始就擔負著的進攻東雍的重任。所以楊一清到任以來,都是以剿滅海盜為名,訓練兵馬,先是整頓衛所。

    一個衛所一個衛所的看過去。看上去雖然人有一點老,用的兵器有一點破,似乎還能打仗,但是楊一清微微一試探,就立即明白了,感情這些人根本就是臨時找來糊弄上峰的人,一打仗立即就露底了。

    楊一清想要將這些衛所處理掉,但是立即有人來求情了。真是千絲萬縷,和誰都能扯上關係啊。

    江南是人文重地,不知道有多少在朝中做過官的。在漢唐都是出將入相,而在明清都是出紳入官。很多人情,楊一清本人也不得不慎重。

    楊一清這才決定放棄衛所,因為衛所耕地這一大塊蛋糕,並不隻是那些衛所官吃掉的,衛所兵製的重心在於土地,沒有土地,根本就沒有精兵。所以,他才另起爐灶,放著朝廷經製之兵不用。以客軍,與民兵之中,挑選的士卒,重現組建軍隊。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很對。在這種辦法之下,楊一清整頓海盜,內平民亂,江南一帶為之一清。

    但是與此同時,楊一清還專門了解東雍的情況。

    隻是越了解,越是覺得東雍不好攻克。

    東雍也不是鐵板一塊的。至少並不是無懈可擊的。

    當初嘉靖登基的時候,就出現一大批東雍官員叛逃的。而楊一清手下就一批這樣東雍的前官員。

    不過當初叛逃的,大多是文官,軍中根本沒有幾個人叛逃。這也是朱厚煌看重的不一樣。朱厚煌雖然缺少人手,但是看重的還是軍中。

    不過,朱厚煌弄出來的體製,文官與武將,雖然分的很清楚,但是越往下麵,越往基層,就越是含糊不清洗。

    比如最基層的裏長。

    裏長並不是東雍的經製的官吏,是每個村子裏麵推舉出來的,負責治安,又要負責收稅。可以說百姓與官員之間的連接所在,這種特性往上延伸的時候,會有一點點分化,但是每一個地方主官,都有掌管縣兵的權力,隨著這個權力準確的在縣尉的手中。

    但是縣尉也要接受地方長官的管轄。

    這樣的機構,讓各地方長官哪怕在平時也掌握著一支武裝力量,因為各地的人口的多少,而不同。

    如果僅僅算的東雍島上麵的正規軍,不過是一萬多一點而已。但是將各地的縣兵,已經雜七雜八的力量全部加進去,卻有數萬,乃至更多的兵力可以調用。

    所以說,東雍島看上去誘人,卻是一塊硬骨頭,而東南兵馬看上很強盛,更多是在籌人數而已。根本就是樣子貨。

    楊一清很想封還詔書。

    但是封還很容易,但是他今後的政治生涯就全部完了。

    因為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嘉靖臨時起意,而安排他做了好幾年了,現在事到臨頭,才說自己做不了,不是太遲了一點嗎?

    楊一清思考一夜,心中暗道:“我個人成敗,不足掛齒,隻是我如果不做此事,別人來做此事,難道真能強過我去嗎?我在還有勝利的機會,但是如果臨陣換人的話,卻是半點勝利的機會都沒有了?罷罷罷,這一件事情,不該陛下的心意,終究要一戰的,還是我來吧。”

    楊一清還真不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正組織數萬大軍征戰的方麵之員,在大明還真不多。

    這樣的將領,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一步步培養出來的,絕對不會是天上掉餡餅,從地裏冒出來的,但是現在,正德事情在軍事有建樹的將領文官都與正德脫不了幹係,因為正德最欣賞這樣的人,甚至楊一清都不能從九邊抽調將領。

    一來,就是九邊的壓力越類越大,二來,就是有避嫌之意。

    除卻楊一清這個老臣之外,大明朝還真沒有什麽人才儲備,當然並不是大明沒有人才,隻能說朝廷的夾帶之中。沒有那種一說出名字嗎,就能讓朝野上下安心,覺得他能打勝仗的將領,或者是文官,如果說有,那麽就是楊一清本人。

    “召集諸將。”楊一清下了決心之中,心中反而輕鬆起來。他下令召集諸將,其實不過是一個小圈子。

    首先張經是楊一清繞不過去的。

    張經也是楊一清看中的後輩。這一段時間,所有作戰儲備,供應軍需,乃至分配軍功,很多事務都由張經做的,張經如果不是資曆問題,楊一清覺得他的位置,就能讓張經來做。而楊一清的目標在內閣之中,已經決定他離開之後,在東南的一切都由張經來繼承。

    張經之後,就是沈希儀。

    沈希儀的重要性並不下於張經。因為東南各部全部是由沈希儀一手訓練出來的。

    沈希儀以他帶來數千廣西兵為繼承,從張經的民兵之中,召集人手,才有現在了現在楊一清麾下可以調用的大軍。當然了,楊一清沒有往大軍之中塞人手,這些軍官除卻沈希儀的舊部之外,都是浙江人,即便是沈希儀的才能可以服眾,但是不知不覺之間,軍中廣西係,與浙江係兩大係軍官對立形成了,當然了廣西兵數量上站劣勢的,但是質量上站優勢,上層占據優勢之後,又拉攏一些外省軍官,早已不是單純的廣西人了。

    但是,不管怎麽說,都無法忽視沈希儀在軍中的威望,否則,楊一清不會親自調動軍中的派係之爭。

    楊一清已經有了決斷,與東雍這一仗勝利之後,就是沈希儀調往九邊的時候。

    沈希儀之後,就是徐海。

    按理說徐海不能與前兩者相提並論。

    張經與沈希儀之間有差距,今後的成就也有差距,但是都是大明可以信任的人,一個是進士出身,一個世襲指揮使出身,可以說是苗根正紅。但是徐海是什麽人。不過是一個海盜出身的將領,怎麽能參與這麽重要的會議。

    楊一清也是沒有辦法啊。

    誰叫從鄭和太監之後,百餘年之間,水師斷代嚴重之極。如果說陸上主將,還可以想一想,挑一挑,而水師將領,連想一想,挑一挑的想法都沒有,因為壓根都沒有人。

    楊一清也想從沿海衛所之中,找出幾個人才,也不知道楊一清的選拔措施有問題,還是衛所之中真的沒有精通海戰的人才,楊一清繞了一個圈,最後必須倚重徐海。

    徐海也算爭氣,一方麵他在水戰之上,還真有一套,打海盜的時候,勝多敗少,另一方麵,他會做人,大筆大筆戰利品,都進入了楊一清的手中。

    楊一清不在乎這些,不客氣的說,人家進入過內閣,做過大明最頂級的官員,家中雖然說不少豪富,但也足夠用了,他想要什麽錢,他楊一清的名頭就能換出錢來了。人家不在乎錢,但是徐海這種懂事的孝敬,卻讓人很舒服。

    既然徐海這麽懂的做人,楊一清就給徐海一次機會,讓徐海統領所有水師,不管短短數年之內,浙江一帶的水師力量翻了好幾翻,楊一清也給水師之中,塞了不知道多少沙子,但是徐海算是坐穩了水師統領的位置。幾乎掌管所有的海上力量。

    而攻打的東雍,萬萬是不可能少了水師,所以現在商量計劃的時候,萬萬不可少了徐海,所以此刻,這裏隻有這幾個人,卻已經代表了大明東南所有軍事力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