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太極有神功

字數:4612   加入書籤

A+A-


    “仙師,弟子怎麽都打不到您那麽慢。”林夕不好意思地說道。心說真是怪了,明明一樣的動作,為什麽這老道就能打那麽慢。

    “福生無量天尊!快到極致就是慢,慢到極致就是快。這套拳法貧道打了幾百年才做到如此緩慢,你一夜之間就想趕超貧道?”老道笑眯眯的,再無半分冷漠,“且隨我來。”說著帶頭往廣場邊上走去,林夕趕緊跟上。

    廣場邊擺了張八仙桌,上麵放著一套茶具。待老道坐下後,林夕很有眼色地快步上前倒了一杯茶雙手奉上,老道笑著接了。

    “說說你對太極拳的感覺。”老道邊飲邊說,“說真實感受,不必考慮其它,怎麽想的就怎麽說”。

    “感覺?”林夕摸了摸鼻子,不確定地說道:“弟子感覺仙師打拳時好像全身都不用力。”

    “嗯,用弱不用強,此乃鬆柔之意。”

    “弟子覺得看仙師打拳,看得久了好像怎麽說呢,好像看不到仙師了,隻是一套衣服在那裏舞動,似乎仙師不在場上了一樣。弟子也說不好,反正就是這麽個意思吧。”

    “嗯,你的感覺沒錯,也很靈敏,此乃太極拳的空無之意。還有麽?”

    林夕挖挖腦袋,老老實實地說道:“這麽慢的拳法,弟子實在想不明白怎麽用它對敵?”

    這次老道沒說話,而是伸出左手,搭在八仙桌的一角上,手心朝下,手背朝上,讓林夕來按。林夕疑惑不解,伸手按去。輕輕摸上老道手背,突然感覺胸口一緊,直上直下躥起一米多高。

    老道仍不言語,起身走到旁邊,擺了個收勢的架子,讓林夕來推。林夕還對剛才的事莫名其妙呢,這次更不信邪,用了七八成的力道照著老道胸口推去。未感覺老道有什麽動作,隻是仿佛推到了一個軟軟的大球,毫不受力,頓覺頭腦一片空白,腳下飄浮,啊呀一聲摔跌出去。遊蛇步自發運轉,翻了個空心筋鬥穩穩落地,這才沒有出醜。

    老道眼一亮,點頭說道:“步法不錯,看來這就是你幾次對戰的一大倚仗了,好好練。”

    林夕心說我沒見過這老道啊,咋他啥都知道?人老成精,太可怕了。正胡思亂想呢,老道又說話了,讓他隨便來打,並且強調須用全力。

    林夕猶豫了一下,擔心自己真要全力一拳,不管是大力牛魔拳還是疊加力或者旋轉力,這個看著弱不禁風的老道多半會被打散了架。抬頭看去,老道微笑點頭,以示鼓勵。這才想到剛才的古怪,知道自己多半想多了,於是不再猶豫,大吼一聲,一招牛魔拳的金牛吼地,兩拳帶風直擊老道前胸。卻見老道不躲不閃,不慌不忙,直到林夕雙拳近身,伸手輕飄飄在其手腕上一搭,然後順著林夕力道斜斜向上一旋一引,感覺對方並沒有用多大力,林夕就身不由己地騰空而起飛了出去,看上去更像林夕自己把自己扔出去了。

    “以靜製動,後發先至,陰陽相濟,引進落空。動急則急應,動緩則隨緩,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老道在那裏隨意一站,林夕又感覺麵對的是一套道袍,道袍裏的**好像不見了。

    “再來!”林夕知道這是老道在借機指點自己,機不可失,同時心裏也有點不服輸,心中默記老道說的每一個字,腰身一扭,一招懶牛翻身應手而出,勢大力猛,呼呼生風。

    “咱這太極拳就是兩個勢子:一陰一陽,一通百通。”老道嘴上說著,手裏沒停,右手很隨意地畫了個圓圈,林夕就又不由自主地被引到旁邊去了。

    林夕急了眼,心說連人家邊都挨不上,這怎麽打?一發狠用上了疊加力,不過沒敢用滿,隻是三力疊加。

    老道一搭手,“咦”了一聲,明顯有點意外,手腕連抖三下,輕鬆化解。知道這是林夕自己所悟,更是連聲讚許。等到林夕打出旋轉力後,老道由驚奇變成驚喜了,真心覺得撿到寶了,沒想到林夕還沒接觸太極拳就能初步領悟太極拳的螺旋勁,激動的連說了好幾聲“福生無量天尊”。

    林夕也不打了。沾著就摔,碰著就跌,還總有種有力沒處使的憋屈感覺,越打越難受,越打越沒信心,真心沒法打。停手站立,結合老道的動作細細體悟太極拳的拳理,一臉便秘,心中卻是喜悅無限。

    老道也停了手,踱步坐回八仙桌旁繼續喝茶,邊喝邊給林夕講解:“拳裏出鬆功。太極功夫是拳裏出來的,每一位練家皆應重視拳架修煉,按太極拳理,陰陽規範,不得貪多求快,絕不允掄著兩隻胳膊臂瞎練。首先作好無極式,腳、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體的九大關節要節節鬆開,且節節貫穿。肢體上的幾個重要部位,在練拳時也要放鬆。沉肩墜肘,裹襠收胸,圓背弛項,頂要虛靈。此為鬆柔之本。這種放鬆虛靈狀態貫串盤拳始終,而手不著力,猶如食指輕輕扶著套路路線,體味太極拳獨有的弧形路線,長此以往,鬆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堅持下去其妙無窮。”

    林夕點頭默記,也更加體會到了太極拳的博大精深,鬆空難求不好練。

    自此林夕的修道生涯更加充實,每日起床打坐一個時辰後恰到辰時,必到峰頂找老道練太極拳,風雨無阻,忽忽三月。

    這日臨去,老道對他說道:“林小子,切記練拳最忌三動,即意動,主動,亂動。拳理規範三不動,即不要有動意,不要主動,不要亂動。若隻是閃腰挪胯,搖頭擺尾,晃身動膀,這樣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確練拳行功應收腹空胸,含腰拔背,上下左右,前進後退,全然靠兩腿的重心陰陽變轉,身軀不動。須知其根在腳,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如此才易出功夫。”

    “弟子記下了,”林夕恭聽行禮。

    “明日開始你不用再來了。”老道瞅著,眼神怪怪,林夕像看怪物。

    “啊!您不要弟子了?”林夕大驚,不知道哪裏又得罪了老道。

    “哈哈,你小子得了便宜還賣乖。想不到我無玄子無意中的一段俗緣竟然幫宗門招來一位小天才,記住天才不努力不如努力的庸才。你小子三月所學,已遠超別人三年,太極拳也已小成,剩下的就是水磨工夫了。貧道沒啥能教的了,你且去吧!”說罷再次別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林夕,哈哈大笑中越走越遠,終於不見。

    林夕終於知道這個麵冷心熱、溫和如自家長輩的老道叫無玄子,心中百感交集,恭恭敬敬跪下麵朝老道離去的方向磕了三個頭,這才獨自返回洞府。

    按無玄子老道所言,太極拳功夫可分天、地、人三階,每階三層,逐步訓練而成。

    人階訓練為舒筋活血之功夫。

    第一層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則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以舒筋至中指尖為止。

    第二層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一,其不同者,有輕重虛實之別。足為能載全身重量,與手之舉動輕便異。須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自胯至膝至踵俱要鬆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於地。足分虛實,手亦如此。其不同者,如右足實,左手要實,為一貫之動,反之亦然。

    第三層自尾閭至頂舒筋法:唯脊為多節之主骨。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閭中正,及頂頭懸耳。

    地階訓練為開關達節之功夫,亦分三層。

    第一層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為煉氣之初基。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純任自然。

    第二層氣達四肢:氣沉丹田之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即所謂:“聖人之息以踵”。複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俱開。然後下可達乎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至於中指尖。即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第三層通三關:越尾閭達泥丸,此謂通三關,亦即河車倒運。氣沉丹田,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閭,複衝夾脊,度玉枕,達泥丸。練太極拳至此為入門,林夕用了一個月,深切體會到太極拳確如打坐一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天階訓練為知覺作用之功夫,仍分三層。

    第一層聽勁:所謂聽,又謂能聽。勁與力大異,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勁之為勁,致柔而有彈力。唯柔乃能與對手粘連相隨,能粘連則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變化,故曰聽。即彼微動,我先動之機。

    第二層懂勁:懂勁與聽勁隻是功夫上的深淺精粗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懂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所謂由淺入深。

    第三層階及神明:意在精神不在氣,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則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

    林夕按此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循序漸進,拾級而上,曆三月而入天階。自感聽勁、懂勁之難,日夜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