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不一樣的道德經,一樣的心

字數:3208   加入書籤

A+A-




    周師叔又講完了“上善若水”這段,準備喝點水再講的。發現了安寧等人也在聽後,就準備讓安寧接班上來講講。安寧求免不過,就走到準備好的台子上,準備隨便講講。

    看了下第二篇的講稿,安寧撐了撐嗓子,望了下下麵這些年紀略輕的小朋友們,開腔到:“昨天在禁區裏跟著上仙聽了一段,不過不是道德經,是黃帝的陰符經,這裏呢,是老子的道德經,他們都是我們前任的祖師。所謂的講,不過是把我的想法和粗淺的理解說出來罷了。

    大家看一下道德經的目錄。第一篇,也就是前六章講的是道之德,也就是道的本論,道的定義,道的本性之類。第二篇,是從第七章的無私,第八章的上善若水,以及下麵的抱一,無的用處,感官,榮辱這幾個章節。我看,這主要講的是道心,就是我們修真的時候如何完全靜下心來,去除外物,抱陰守陽,體會大道。

    周師叔已經講了前麵的無私和上善若水,那麽我就來講講後麵的幾章。

    我看大家也都沒有背過,我也是背不過,那麽我們就先照本宣科一下,然後重在理解,再規劃到以後的行動中。”

    說到背不過,下麵的一些孩子笑出聲來。是的,現在的孩子有幾個喜歡背書的?大概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根本就沒有什麽特別簡略的東西能夠減輕負擔。

    安寧示意靜一下,然後開始。

    “第九章,講的是自滿的危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就是用桶水的時候,裝的太滿,容易灑出來不如適量就行;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比如釋放法術的時候,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一直使用,這樣的話必然不能長久的保持,過剛易折也是這個道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就是指堂屋裏都放滿了錢,表露與外,怎麽能守的住呢。至於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也是同樣的道理。功成身退,天之道。

    這一段主要就是講做事情,煉氣時的度。另外,過度的追求練功,而忽略了心境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學習,這樣必然造成道的不平衡。所以,這次考察選小隊長的考核,就看這三方麵的成績。嗬嗬。”

    安寧看大家沒什麽問題,想到這些好多少年科大班的就有點冒汗,簡直是班門弄斧。。就算是一些二代們,也是相當的聰明。既然來了,就必然會收斂過去的作風,好好學習才是。

    “下麵繼續講,第十章是抱一,抱的意思就是擁抱,堅守的意思,那麽,一呢,就是從無到有的這個一,就是事物的最初形態。整體來看,就是指我們應該堅守天道所賜予我們的最初本性。

    下麵看看句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個魄就是指魂魄,就是指你能身心合一,永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這個就是講你能保全本性,心境柔和如嬰兒一般嗎?我們在煉氣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如同嬰兒一般沒有過多的欲求,專注氣息柔hé píng穩。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這句呢,就是指,你能洗除塵垢,心中沒有瑕疵嗎?這個和時時勤拂拭一樣的道理。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愛民如子,治國如家,這樣沒有過多的要求和幹預,無為而治是不是會更好呢?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這個是講,運用感覺,能不能達到致虛守靜的境界。放下身心外的東西,才能關注自己。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句是指,如果你什麽都明白了,能不能不用心機呢?道之下的,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

    最後一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句比較長,大約是指我們如果能做到的話,就能使世界萬物隨本性化生。天地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其能,長養萬物而不認為自己是主宰。這樣的就是所謂的至德,就是最深層的德了。劉備自玄德的這個玄德,就大約是取自於這裏吧。

    所以說,這個抱一,我們不僅要堅守自己的原初本性,而是應該堅守這個最深層次的德吧。

    說句題外話,為何美國慢慢不如我們天朝發展快,歸其原因就是因為其慢慢放棄了它的最初的本性,立國之本。為了自由而生。在諸多方麵設限,jiān tīng,管製新聞和言論。而我們天朝就相對好很多。”

    安寧看看大家都差不多明白,就繼續下麵這個“關於無的用處”。

    “無所阻,變能通暢。氣息通暢,才能容納萬物。”安寧不從語句入手。

    通則暢,不通則痛就是這個道理。天地萬物也一樣,過多的阻礙,過多的聲色犬馬就會阻塞我們認識萬物的大道。怎麽說呢,我們最根本的最膚淺的認識都是通過感官。而表麵的東西又會影響到我們的思考。也就是我們的比較深刻的認識。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陶土)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這個車軸,陶器,房屋都要中空才能有用處。這個也充分說明了萬事萬物也是守陰抱陽的情況。有有用,無,同樣有用。

    後麵的感官,榮辱,一樣是的道理,如果過多的從感官獲得有,以及榮辱的感覺,一樣達不到返回無,返回本性的境界。

    你看感官這章裏的這一句,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是指聖人的生活隻求飽腹,不求享受,有所放棄,才有所得。當然,我們修真者不用吃飯,吸收天地靈氣是一樣的事情。

    最後這個榮辱,你看就是兩點,一個是解釋了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一般都講一個人寵辱不驚,大將風度,就是指兩種情況,要麽是我們的精神所能承受的載體,身體不存在或者身體與天地一樣貴重。其實這個是一個意思。重視心性hé píng和,自然會放下榮辱。這第二點,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我覺得除了無我的意思外,還有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看的如同天下一般貴重,講原則和道理,那麽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