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江南大營崩潰

字數:5229   加入書籤

A+A-


    燕王秦日綱率領的兩萬太平軍精銳,戰鬥力不差,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橫掃清軍的江北大營,將江北120餘座清軍大營一舉拔掉,清軍江北大營的一萬精銳土崩瓦解。丞相李秀成還率領太平軍攻下了繁華的揚州府,生擒清揚州知府世焜。

    兩萬太平軍橫掃清軍江北大營的輝煌戰績,讓燒炭工出身的東王楊秀清感覺自己是個軍事天才,他意識到了清軍戰鬥力的低下,什麽大營都是紙老虎,於是,楊秀清下決心用重兵拔掉江南大營這顆清廷的虎牙。

    和駐紮在揚州的江北大營相比,江南大營駐紮在南京孝陵衛,這一萬清軍離天京實在太近了,在紫金山南麓居高臨下,天京城裏有什麽進出都看得一清二楚,三年來搞得楊秀清有時候和妃子們搞事都不省心。有時,他做夢都夢見清軍江南大營的騎兵殺進天京城了,整個東王府鮮血淋漓。

    整個南京城的血腥味太重,讓楊秀清有時睡不好覺。在太平軍殺到南京城裏的滿城時,滿城內的兩萬滿族男人並未拿起武器反抗,反而跪地求饒。楊秀清眼睛都沒眨一下,就下令太平軍像宰殺牲畜一樣砍下他們的頭顱,然後殺了他們的妻子和兒女,還搶了他們的美麗女人充當妃子。

    為了徹底打敗滿清的江南大營,楊秀清將翼王石達開的三萬西征主力太平軍也調回,他要一舉摧毀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的首都附近,就會有敵軍紮營的。這是太平天國的恥辱。

    這一次,楊秀清的詔令措辭嚴厲,下令翼王石達開和燕王秦日綱率領各部人馬橫掃江南大營,不僅要擊敗清軍,而且要把他們殺得片甲不留,一個不剩,讓清軍從此再也不敢窺探天京。

    此時,無論是遠在北京的鹹豐皇帝,還是欽差大臣、江南大營主帥向榮,都對清軍存在了三年多的江北大營突然奔潰感到極為震驚和恐慌,手忙腳亂做了一些亡羊補牢的部署。

    鹹豐皇帝發布上諭,到內蒙古各盟挑選精銳騎兵,以備秋天南下攻賊。

    向榮用自己手下的頭號悍將、江南提督張國梁替換鄧紹良主持鎮江軍務。

    向榮和張國梁,並非無能之輩,而是久經沙場的悍將。

    向榮,字欣然,四川大寧人,寄籍甘肅固原,他是在西北彪悍的民風中成長起來的猛將。

    至於張國梁,那也是能征善戰的大將,別的不說,他手下有一名都司,叫馮子材!沒錯,就是後來曆史上大名鼎鼎的馮子材,他童年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喪父母,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隻上了兩個月的學便輟學,隨人販鹽、做木工、捕魚摸蝦,朝不保夕。流浪街頭的馮子材操刀使劍,練就一身好武藝。樹旗反清的廣東天地會領袖劉八,率部眾萬餘人進攻博白,馮子材趁機投奔這支隊伍。但劉八進攻博白失敗,馮子材拉出部眾千人,投降知縣遊長齡,並被改編為“常勝”勇營,積極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長毛,積軍功擢升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隸屬向榮在南京城外孝陵衛建立的“江南大營“。

    從1851年到1856年的六年時間裏,向榮和張國梁一直率領綠營裏最精銳的營兵投入廣西清剿,並一路追殺太平軍到南京,屢保危城,救過桂林、長沙的急。

    向榮計劃利用清軍的水師優勢,還有在江北的友軍將太平軍主力控製在江北,然後自己集中優勢兵力攻破鎮江城。

    這個作戰計劃起初很順利,在江北,張國梁部也先後大戰收複了浦口、江浦,逼近了鎮江。

    但向榮沒想到,楊秀清將翼王石達開的西征軍也調了回來。

    石達開率領三萬太平軍勢如破竹,他這次用兵穩準狠,其中一路直搗江南大營的總糧台所在地寧國府,大敗守軍,導致寧國府岌岌可危。

    向榮隻好將張國梁部調回援助寧國府。此刻張國梁部剛在浦口、江浦大戰了太平軍,疲憊不堪。

    石達開一鼓作氣,攻下了寧國府、太平府,繼續進攻江南大營的南秣陵關一帶。

    向榮分兵四出,此時的江南大營存兵不滿5000人,而且多是疲憊之師。

    為分散清軍,石達開還采取聲東擊西戰法,分兵攻取東進蘇州、常州的要道溧水鎮。

    向榮聞訊,又急派總兵張國梁往救,江南大營兵力更加空虛,東王楊秀清抓住戰機,即令秦日綱會石達開部一起蕩平江南大營。

    於是,秦日綱率領部眾由燕子磯移營仙鶴門,天京太平軍一隊數千人越過龍脖子,另一隊七八千人自神策門、太平門出城,占據大小水關及馮家邊一帶,對清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向榮急派副將王浚率2000人前往仙鶴門防堵,這兩千人馬幾乎是去送死。

    石達開率部趕到堯化門,仙鶴門一帶,築壘數十處,前鋒抵達紫金山東黃馬群,切斷江南大營與仙鶴門之間的聯係。

    向榮見大營危在旦夕,急令張國梁由溧水星夜趕回,並從丹陽、秣陵關等處調兵回援。

    石達開、秦日綱派四五千人急攻仙鶴門王浚營盤,稍後出兵數千包抄,激戰至晚,大敗這兩千清軍。清軍這一路人馬幾乎全軍覆沒。

    是日,張國梁率一千二百人趕回大營,連夜在青馬群築營,欲堵太平軍西攻之路。

    石達開率領太平軍十數路猛攻青馬群。與此同時,楊秀清派兵數千出通濟等門,直撲七橋甕。

    向榮親率一千二百人自孝陵衛大營往援,做南逃準備。

    午後,秦日綱分軍四五千人,自靈穀寺翻紫金山攻破清軍馬隊營盤,直逼孝陵衛洪武、朝陽門太平軍分路出擊,攻破孝陵衛附近清營二十餘座。

    接著各路太平軍合攻孝陵衛,鏖戰數時,攻破向榮大營,斃清軍千餘人。

    向榮、張國梁等連夜敗走淳化鎮,又經句容逃往丹陽。

    至此,威脅天京達三年之久的江南大營,亦被太平軍攻破,東王楊秀清的威望在太平天國中達到了頂點,曆史證明,這對他而言,並不是什麽好事。因為這讓楊秀清產生了幻覺,覺得自己就是“天父下凡”,其他人都是草包,包括還在天王府日日笙歌和嘿咻的天王洪秀全。

    此時,燕王秦日綱率領的兩萬大軍,已經在外連續作戰四個多月,人馬早已疲憊不堪,他向楊秀清申請回城休整。

    楊秀清卻下了一道嚴令“追殺江南大營殘部,不許回城!”

    秦日綱很憤怒,但高高的南京城牆就在眼前,他卻進不去。守城的太平軍隻聽從東王的號令,無論他怎麽說,就是不開門。

    秦日綱隻得率兵追擊向榮的敗軍,並很快攻下句容,進兵到丹陽城外的五裏鋪。

    此時的欽差大臣向榮,已經年過六十開外,精力已非往日可比。從前出隊打仗,他總是親臨前線督陣,現在老病交侵,氣已衰,步履艱難,不能騎馬。江南大營奔潰,他率兵敗退丹陽,愧憤交加,自謂英名掃地,老病交加,臥床不起。

    對前敵軍事和個人前途,江南大營的主帥向榮顯然已十分悲觀。不久,向榮傷病複發,在丹陽去世。

    對向榮來說,他死了,反而是一種解脫!死了,是好事。他的人死了,一了百了,遠在北京的鹹豐皇帝不僅撤銷生前一切處分,還以“忠勤”、“雖未恢複堅城,數年保障蘇常盡心竭力”為由追諡“忠武”,專祠祭祀,贈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主帥突然死去,丹陽城的危機也並未過去。張國梁是降將,功勞雖多但資曆淺薄,是不便掛帥的,而資曆足夠的福興即將被調走,又和張國梁等不睦,清廷隻好讓遠在蘇州的兩江總督怡良暫署欽差大臣,並讓剛被提拔為江南提督、遠在安徽臨淮關的和春兼程赴丹陽接任主帥。

    誰也沒想到的是,鹹豐六年七月十三日,也就是向榮死後第四天,城外的太平軍忽然撤了個幹幹淨淨。

    清軍很快發現,“長毛”是去攻打金壇了,此時金壇城裏除了團練,就隻有不久前從丹陽派去的李鴻勳部七百多人,情況危急。

    清軍急忙從丹陽、溧陽等地調遣援軍約七千人趕赴金壇,跟長毛再次大戰。

    不久,金壇之戰打響,人多勢眾的太平軍初戰告捷,金壇城東、西、北三麵都被圍困,各路援軍無法靠近。

    張國梁急眼了,帶著馮子材等大將親赴金壇督戰,並令各路清軍抓緊增援。

    太平軍穴地攻城,轟塌金壇西門城牆三丈餘,不料李鴻勳早有防備,在城內添築“偃月壘”,太平軍撲城無功而返。

    就這樣,金壇之戰打了二十多天,雙方傷亡十分慘烈,城防搖搖欲墜。奇怪的是,幾天後,“長毛賊”居然又解圍撤退了,金壇城外太平軍忽然悄無聲息地連夜拔營撤走,因為這時,燕王秦日綱接到了北王韋昌輝的密信“對東王楊秀清動手的機會到了!”

    當時,東王還以西線戰事緊急為由,調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回江西前線督師,隻剩下天王和東王留在天京。

    遠在江西南康的曾國藩收到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都被長毛攻破的戰報,滿臉的焦慮,為江浙一帶的安危憂心。

    在書房,曾國藩和眾將商議完戰事,對曾紀澤說“一旦富庶的江南有失,恐怕朝廷危矣。“

    ”破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楊秀清現在功高震主,而且據說這人本來就飛揚跋扈,未必會有好下場!“曾紀澤卻一點也不擔心,他對曾國藩說“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被破,天下能和長毛一戰的軍隊,就隻有我們湘軍了。這正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好時機!我們不妨乘此機會,攻下江西和安徽的長毛據點。”

    曾國藩點點頭,看了看掛在書房牆上的軍事地圖,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江西的九江和安徽的安慶,隻要湘軍拿下這兩座堅城,長毛在長江中遊的據點就可以一舉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