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農業建設

字數:3641   加入書籤

A+A-


    菲律賓也成為大漢國的領土後,曾紀澤留下劉永福帶兵駐守,劉永福強力鎮壓了菲律賓蘇丹和土著的叛亂。曾紀澤率三艘戰艦和四千黑旗軍回了大漢國的首都東萬律。他覺得,戰爭不是目的,大漢國要在南陽立穩腳跟,還是要靠搞好建設,經濟實力決定國力,他決定“緩稱王”,而先繼承了蘭芳國的總統製,蘭芳會等一些製度也暫時得以保留,一些法律加以完善。

    自曾紀澤征戰菲律賓歸來後,得知消息的大漢國所有地方都熱鬧非凡,一連數天所有華人滿臉都是自豪的笑容,每一個人做事情都充滿了自豪感,仿佛所有華人一夜之間都被加持了無敵光環,畢竟戰勝了南洋地區的兩大軍事力量,打敗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這在以前是絕對無法想象的。

    曾紀澤在凱旋儀式上,更加強調“華人團結”,“我們要終結海外華人內鬥的曆史,我們大漢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勞最勇敢的民族,我們要團結起來,告訴世界,我們不僅能打仗,也能搞好生產,也能經商,和全世界的人做買賣。”

    因為思想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曾紀澤的話這個時代還有很多華人不懂,但他們真真切切體會到南洋地區的變化,這是一種做人尊嚴的巨大變化,以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下南洋,漢人都隻抱著活下去的想法,而當曾紀澤領著黑旗軍打敗了荷蘭人,統一了婆羅洲,華人真正歸於一心,曾紀澤不僅保證華人在南洋的小命安全,還開疆拓土,有這樣的領導者,華人上下真心服從曾紀澤。

    自從知道曾紀澤打敗了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更從不可戰勝的洋人手中搶了數萬公裏土地時,南洋的華商也激動了,在南洋,他們雖然有錢,但動不動被屠殺,身家性命堪憂,但大漢國不僅保障他們的家產,還給他們在法律上的特權,華人優先,所以他們也無不為曾紀澤叫好,也都堅定了跟隨擁護大漢國之心。

    回想跟荷蘭人和西班牙這兩仗,曾紀澤覺得,實際上勝利是艱難僥幸的,沒經曆過戰爭風雨的樹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幸好這兩次勝利了,大漢國有了原始發展的資本。國家建設,曾紀澤決定先從農業和工業發展入手。

    當時,島上的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生產能力較低,農民的生活較為艱難。曾紀澤打算在維持現有社會秩序的基礎上,著力地改良現階段的農業狀況,當時南洋農村基本是依賴於傳統的耕作,當時大漢國總共移民人口達到一百多萬,青壯年有七十多萬。

    為了安置這些移民,國務總理陳金聲建議開發山脈中間的平原地帶,那裏完全可以開發成農業田地“目前我們隻做了簡單地規劃,還沒有展進行開發。那些種植地帶,由於位於兩山之間盆地平原,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開發出來後完全可以滿足上五六百萬人的食物需求,以後再開發一些耕種地區,配著婆羅洲豐富的漁業資源,養得起上千萬以上人口。”

    “好,那就趕快組織開墾,跟移民們說清楚,誰開墾的土地就是誰的,政府隻是造冊登記。另外那些已經長出熱帶水果的樹,比如椰子、牛油果、芒果、紅毛丹、榔色果、木菠蘿和柑橘別砍伐了,這些都是經濟作物,加工處理後可以賣到英國,農業種植政府購買稻穀、玉米、紅薯、大豆、芋頭等高產量種子,加快引進農業工具和耕牛,免費發給開墾農民,在自給自足以前,以商業補給一下農業。等農業發展起來了,再以農業養商業。”

    “好的,除了開墾,對於田地我們實行什麽政策?曆朝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最重要財產就是農業田地,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但凡有財就會購田買地作為傳家,可見田地對於漢人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家產。”陳金聲問,“土地能自由買賣嗎?”

    曾紀澤說“推進農業開荒後,後來的移民可以租種官方的田地,待移民成為正式大漢國民,可獲得田地所有權,我們可以藏富於民。”

    聽了曾紀澤的計劃,陳金聲說“我這就去組織人製定初步的農田製度。”

    十天後,經過商討,大漢國製定完善的“農田製度”正式向所有移民公布,大漢國引起轟動,無論識字的或者目不識丁的,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真假,討論大漢國領地內農業田地開發。

    “隻要在政府指定區域開墾,土地就歸自己所有,真是太好了!”

    “所有移民可參與申請農田種植,官家隻收租一成?有這等好事?”

    “所有租田農民,日後成為正式國民後,繼續耕種十年所租田地後,所租田地歸國民所有。”

    “官府還給所有願意種地的農民提供農業貸款,向農民提供低價農業工具、耕牛、種子,這太好了!”

    “農田製度”地公布,真正在所有大漢國民心中掀起驚濤駭浪,這一製度讓國民們看到希望,所有的移民把大漢國當成自己的家園,把“豬籠仔”、“打洋工”的念頭拋掉,開始辛勤耕作。

    自從大漢國執行農業墾荒後,從兩廣和江浙一帶過來的移民表現了極大熱情,每天早起晚歸,熱帶的酷暑天氣、雨林的致命凶險都擋不住勤勞樸實的中國人,因為農業建設關係到大漢國的國計民生,曾紀澤還親自帶總統府的人開荒了一塊地,東萬律不少有錢人放棄城裏的“舒適”生活,攜家帶口去開荒。待潮熱地枯枝爛葉被清理走,肥沃地黑色土壤就露在人們麵前,看到這樣土地,所有開荒的人都激動不已,這是最肥沃地土地。

    這個時代地農民知道灌溉的重要性,也知道怎麽樣打理田地,但從未來過南洋熱帶種植的漢人移民,在麵臨雨季的盆潑暴雨、或者旱季的酷熱幹旱,種植有很多困難。政府農業部門從歐洲雇傭了一大批洋技術人員,對雇傭洋人這一點曾紀澤是開明的,也是舍得花錢的,隻要有需要,就雇人,在全球自由貿易的時代,沒必要什麽都要自力更生,有錢就是大爺。政府定期派這些雇傭的專門技術人員指導漢人移民和農夫們開挖灌溉渠、蓄水池,預防雨季排澇、旱季澆灌,教導農戶建設化糞池積聚肥料,把開荒收集地腐爛物和灌木堆肥成料,引導農民們種植大豆、土豆等能積肥防草地作物,又把各種農具、耕牛種子交到農戶手上。

    隨著大漢國平原開發,一批批移民開始耕作,婆羅洲是熱帶氣候,一年之中農作物都很成熟數次,比如稻米一年可收獲三次,玉米、紅薯、土豆都能收獲三四次,各種熱帶水果也規模化地種植起來。

    同時因勞動力不斷增加,大漢國開墾可耕種土地麵積突破五百多萬畝,農業從業者也激增到四五十萬,糧食收獲連年增長,不單養活了大漢國的人口,還有力地支撐了工業發展。同時高價值經濟作物也得到大幅度發展,咖啡、可可、棕油等作物被大漢國農民廣為種植,逐漸出口到歐洲。

    當然在農業建設中,大漢國的工業發展也拉開了序幕,曾紀澤知道,一個完整的國家,無農會導致社會不穩,無工會導致國力不強,無商會導致國民不富。這個時期,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伴隨大漢國人口增長,衣服、食鹽、藥材、各種工具等一些必需品貿易逐漸發展,也帶動了工業的發展。

    因為農業的開發,各種農業工具、耕牛、種子都需求很大,大漢國和英國進行了通商,當時英國商人尋求自由貿易,商人們先後運來數萬件農具、幾十萬斤作物種子、近萬頭的耕牛。農產品加工隨農業開發起來,從德國、美國采購好的機械,包含麵粉廠、火柴廠、罐頭廠等先後投入使用。

    自由貿易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英國、德國等國商人的影響下,采礦、冶鐵、鑄造、機械加工等環節,槍托帶動了木材開采、加工環節,子彈帶動了火藥加工、銅礦開采冶煉等生產環節橡膠廠、鋼鐵廠、軸承廠、機械加工廠等都在大漢國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