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放走石達開

字數:4742   加入書籤

A+A-


    寶慶一戰,麵對石達開的進攻,曾國藩部的湘軍,胡林翼部的楚軍,駱秉章左宗棠部的湘軍,都集中起來,對付石達開。曾國藩移軍夔門,駱秉章部湘軍守住寶慶,胡林翼部主力南下援湘,並兩楚之力先除西南之患,庶可專力東征,無瞻前顧後之慮,把應付石達開部太平軍進攻四川放到了第一位。湘軍四個最傑出的將帥率兵圍剿石達開,並且是在湖南故土,所以石達開的失敗並不冤枉,幾乎是一定的。

    石達開想拿下湖南純屬異想天開。1859年8月中旬,石達開自寶慶敗撤,準備退入廣西休整,再圖後計。石達開在寶慶會戰失利後,深深感到自己部下的新兵太多,戰鬥力不強,攻城拔寨很困難,拿下湖南再圖謀四川無異於癡人說夢,因此他決定跑到廣西整訓部隊,等待時機,再圖入川。

    當時,從石達開部下獨立出去的石鎮吉正在攻打桂林城,寶慶離桂林不遠,因此石達開也決定率部前往桂林,他占領了興安、靈川兩縣,屯兵嚴關,大溶江一帶,北拒湖南追擊之敵,西南兩麵則防桂林之敵與外界清軍的夾擊,與石鎮吉部形成互為聲援的局麵。

    但是,曾紀澤的追兵很快就奪回了興安和靈川,用巨炮攻下了嚴關,將石達開的部隊堵在了廣西的全州。

    石達開部撤向廣西,是唯一選擇,他隻好做好拚死一戰的準備,連童子軍用上了。先前,石達開和他部下的一些老兄弟,從寶慶到全州,也是身經百戰,越過無數高山大水,突破無數險隘雄關。但到了廣西境內,路卻異常難走,在全州的山間小道上進軍時,很多高山峭壁之間,隻有一線可通行人。人馬魚貫而行,全無回旋餘地。十多天中,數萬人馬在荒無人煙的大山中蜿蜒前進,又累又餓。

    因為在山路上長途行軍,人馬都很疲乏,而曾紀澤的五千人早到了全州,他下令部隊休整三天,以逸待勞。

    在距離全州二十裏地時,石達開派出僅存的精銳三千人攻城,被曾紀澤的部隊挫敗,不得不派童子軍出戰。

    二虎看著那些十六七歲的少年,想起了自己當年剛從軍的模樣,都不忍心下令開炮,他向曾紀澤報告說“太平軍現在都剩下一些老弱婦孺,我們不能再殺人了。”

    雖然曾紀澤知道,戰場上是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曾紀澤也在考慮,此時剿滅了石達開,對湘軍沒有也沒有什麽好處,鹹豐皇帝甚至到現在還在猜疑曾國藩,沒有授予曾國藩都督的實職,連一個四川總督的職務都不給,自己又何必殺了這些窮苦出身的農民,何況殺老弱婦孺也不是軍人應該做的,漢人自相殘殺,也不是曾紀澤願意看到的。

    左宗堂對寶慶會戰發展方向的主張,概括起來也就是八個字“逼竄南路,徐為圖之”,就是說,曾紀澤的任務就是把石達開逼入廣西,沒有說要求他趕盡殺絕。

    胡林翼也一再叮嚀曾紀澤“殺盡此賊,勢必不能,逼使南走,尚是善策”,“賊數過多,不能盡殺,惟有虛南路,以兩粵為賊之去路,則天下之禍尚輕也”。

    曾紀澤和他們的想法,也是英雄所見略同,即以將石達開逼入廣西為“善策”。因此,在進入廣西之前,曾紀澤對朝廷要求派兵向廣西方向追堵的旨意,百般推搪,虛與委蛇,名為追堵,實則隻追不堵。

    左宗堂、胡林翼、曾紀澤的這一軍事戰略思想,即兵法中的“圍師必闕,窮寇莫追。”在他們看來,雖然石達開在寶慶新逢大敗,但短期內將其剿滅是不現實的。阻斷退路,等於逼其在湖南與湘軍決一死戰,反而會使太平軍低靡的士氣迅速振作起來。而在置長江中下遊戰場於不顧,把數萬湘軍留在老家和石達開展開極可能是兩敗俱傷的持久戰,無疑是他們不願見的事實。這樣做,即使最終取勝,湘軍也會從根本上傷到元氣,一不留神,後果更不堪設想。

    曾國藩也主張讓石達開去廣西,他好騰出手來圍剿安慶,拿下安徽,再順流而下拿下南京。

    曾紀澤守住了全州,石達開部攻不下,而為了讓將士們死裏求生,石達開部的宰輔曾仕和向石達開建議,寫一封信給曾紀澤,許以重酬,請求讓路。

    石達開見他的將士們又餓又病,心情沉痛,決定一試。

    第二天,石達開派人給王曾紀澤寫信,拴在箭上,射入他的營中。

    曾紀澤不給回信,以加緊進攻來作回答。

    曾仕和見重金收買不成,便再向石達開提出一概詐降的建議“曾紀澤的部隊洋槍洋炮多,戰鬥力比其他湘勇要強得多。我們硬拚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成功,就能轉危為安,重振軍威,如果失敗,也不過一死而已。

    石達開有點失望了,突圍的希望此時極為渺茫,即使詐降,曾紀澤難道就會輕易上當?但事已至此,與其待死,不如一試。

    石達開是個重義的人,他覺得將士們麵臨這不幸的結局,他身為主帥有罪過,於是接受了這一建議,派人去曾紀澤那裏說投降的事。

    石達開投降的書信,也由曾仕和草擬,文采炫然竊思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舍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緣達生逢季世,添非諂士,不善媚君,因讒譖而出朝,以致東奔西逐欲建白於當時,不憚旰食宵衣。祗以命薄時乖,故爾事拂人謀,矢忠貞以報國,功竟難成待平定而歸林,願終莫遂。轉覺馳驅天下,徒然勞及軍民且歎戰鬥場中,每致傷連雞犬。帶甲經年,人無寧歲,運籌終日,身少閑時,天耶?人耶?勞終無益時乎?運乎?窮竟不通。大丈夫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軍,何唯一死特此寄書,唯希垂鑒。”

    “這石達開是條漢子!文才武略啊。”二虎聽說過石達開的一些事,看了這信,感歎道,他很想爭取石達開投降,他得了石達開的投降信,送給曾紀澤說“如果石達開投降了,我們既立了大功,也不用再殺那些老弱婦孺。”

    曾紀澤笑了笑,對二虎說“我知道石達開是條漢子,所以他不會真的投降。在浙江,統領平江水陸全軍的李元度曾經勸降過石達開,沒有成功。”

    二虎問道“是嗎?”

    曾紀澤說“確有此事,李元度當時寫的勸降信也是情真意切。”

    李元度給石達開的信確實寫得好“蓋聞神器不可冒假,大業不可力爭,昧順逆者受誅戮,識時務者為俊傑。自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馮雲山與足下稱亂以來,計**載矣,荼毒生靈不下數百萬矣。從古草竊倡亂,如漢末黃巾,唐末黃巢,元末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明末李自成、張獻忠,皆稱主昏國亂,天命已去,人心已離,乃故乘機起事,然且不旋踵而殄滅之。其故何也天道好生惡殺,凡為賊首,理必先亡。至若重熙累洽之世,朝不失政,民不離心,從未有平空發難,妄肆殺戮如爾等者。以爾等之氣焰,視黃、陳、張、李百不逮一,又蕭、楊、洪、韋之現報具在,足下尚儼然得意乎?自古布衣得天下,唯漢高祖、明太祖,後世之亂賊皆欲妄擬二君。不知彼值秦元運終之侯,為天生之真主,而又有陳、項、張、陳之輩為之先驅,且皆五六載即成帝業。爾等偽示每以夷夏界之,毋論舜生東夷,文王西夷,古有明訓,且爾等所奉乃英夷天主教,不相矛盾乎?英夷之俗,生女為重,生男反嫁人,舉國皆雜種,無一世真血脈,爾等甘從其教,肯相率為雜種乎,且天主教有兄弟而無父子君臣,以妻為妹,母為大妹,敗滅倫常,真無人理,中國能行其道乎?孔孟之道,與天地無終極,今欲耶蘇之教曆孔孟而卷其席,此乃古今未有之奇變,既為天地所不容,即為人心所不服,以此愚天下而新其耳目,黃巾等賊作何結局乎?先聖為萬世師,即各處祠廟亦皆有功德於民,載在祀典,尤聖帝明王所重。爾等皆一律毀滅,無識者反以神無顯報,疑爾等有自來也。不知天正厚其惡而降之罰耳。從前百姓畏賊,爾等數十人可以橫行鄉間,今則處處團練,人人怨憤,一縣可得數十萬人,步步皆荊棘矣。爾等亦人也,非有三頭六臂可以嚇人,百姓窺見爾等伎倆,而屢遭荼毒,財物被擄,房屋被毀,妻女被淫,童稚被掠,其權充鄉官者苦於誅求無厭,刑辱難堪,有不傷心切齒群起而攻之乎?是今日之民情與前大不同也。爾等在廣西時,所取亡命,湣不畏死,其時承平日久,官軍多未經戰陣,是以當之輒糜,遂肆然謂天下無人。今則曆練既久,精銳過前百倍矣。我湖南兵尤稱義勇,援江援鄂,隸曾部堂麾下水陸數百萬,身經數百戰,餉足固戰,餉不足亦戰,此乃國家恩德所為,非可強而至也。昔項羽以拔山蓋世之雄,被漢軍圍逼,尚有烏江之刎,此無他,失勢故也。仆為足下再四思維,進退殊無善策,唯有獻城投順一著,立地見效,不但保宗族兼可建奇功,足下能猛然省悟否耶?”

    曾紀澤對這件事了解得很清楚,這篇文也印象深刻,記得其中的主要部分。

    二虎問“石達開怎麽回的信?”

    曾紀澤對二虎說“對李元度的勸降,石達開沉思久之,提筆寫下數個難字,最終不置可否。騎虎之勢,終難下身啊!不過,現在石達開命不該絕,我們也不用與他決一死戰,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你派人去回信吧,隻要他們交出重炮等輜重武器,我們可以給石達開一條活路。”

    於是,曾紀澤下令在全州東北和西路嚴密戒備,卻下令部下在南邊假裝不經意間撤退,讓出南下之路。對於太平軍而言,這實際上是跑去廣西“終南捷徑”。

    石達開對曾紀澤的“好意”,心領神會,打了幾仗,就扔下重炮等輜重武器,率部朝著南方日夜兼程跑去廣西。

    最後,寶慶會戰以左宗堂代駱秉章給寫給皇帝的一紙“官軍雖兼程行走,終未能速到賊前,截其竄路。此則臣思慮所未到而深為慚恨者也”的“悔過書”拉下帷幕。

    這時候,洪秀全正忙於給自己族弟洪仁玕封王,沒有給予石達開部任何的配合,太平軍的武將們,如陳玉成和李秀成,也都意誌消沉,讓部下起哄要求洪秀全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