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反清時機成熟

字數:6135   加入書籤

A+A-


    慈禧太後誅殺了楊銳、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之後,盡廢新法,一切以“祖宗之法”為度,囚禁光緒皇帝於四麵環水的瀛台,隻派小舟出入帶他早朝,扼殺了不足百日的新政。

    珍妃那日被慈禧太後痛打一頓後,摘掉首飾簪環,關進了鍾粹宮後的一個單獨院落,偏僻荒涼,難得見人,也成了囚徒。慈禧太後還下令,永遠不許珍妃再見皇上,嚴命珍妃不許同下人交談,在遇到節日、忌日、初一、十五,太後還要派人去申斥她。皇上曾在一位心腹太監的幫助下,夜深人靜之時,乘小船出瀛台,到了鍾粹宮,卻發現三具比拳頭還大的鐵鎖和無情的梗橫在兩扇門中間,他攀在窗子外,看到衣衫襤褸的珍妃,兩人隔窗相泣,相互勉勵要一起堅持活下去。光緒皇帝擔心一個人逃出去,太後報複,必定更加殘忍折磨珍妃,不忍出逃。

    當初力挺光緒皇帝變法的慶親王奕劻,感覺自己也危險了,以上了年紀腰酸背疼為由,主動請辭軍機處領班大臣,慈禧太後恩準,並下懿旨,讓端王載漪主持朝政。曾紀澤的總理衙門總署大臣一職被免後,端王還負責主持總理衙門事務,權傾一時。

    端王調了滿族鑲黃旗的江蘇巡撫剛毅入京,授軍機大臣,補禮部侍郎,這兩人思想保守,臭味相投。他們不隻反對洋務,還排斥漢臣,認為“漢人一強,滿人必亡”,一夜之間,清廷朝政仿佛倒退到三十年前閉關鎖國的狀態。

    朱爾典等各國公使以前和李鴻章打交道,順風順水,突然換了端王載漪,給他講修鐵路,端王說破壞風水,給他講通商,端王說中國小農自給自足,給他講傳教士,端王竟誇起拳民忠君愛國,碰了好幾鼻子的灰,心裏很不痛快。

    主辦洋務的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雖然對廢除務虛的新法沒多大意見,但對端王和剛毅入軍機表示不滿。

    此時的慈禧,對變法有了抵觸心理,滿腦子想的是第三次垂簾聽政,因為光緒皇帝無子嗣,慈禧太後便在勤政殿召集王公大臣。立端王載漪七歲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即為皇儲,廢黜光緒皇帝之心,路人皆知!

    李鴻章那天跟兩個兒子李經方和李經述聊天,李經述說:“光緒皇帝的名望,在變法後,雖不致達先知先覺,但受到大力擁戴。他沒犯什麽大錯,慈禧太後貿然廢之,恐失人心。”

    李鴻章問李經方:“洋人那邊怎麽說?”

    李經方說:“洋人那邊原本支持皇上變法者多,英國、德國都希望中國多開商阜,如若此時,太後又立一位兒皇帝,垂簾聽政,閉關鎖國,他們必不樂意。而且朱爾典等駐華公使對保守的端王意見很大。”

    李經述說:“洋人那邊的意見,不可以不考慮,但皇上的廢立,畢竟是中國內政,太後要是鐵了心廢黜皇上。他們也頂多抗議一下。關鍵是父親的態度。”

    李經方道:“這幾個月的變法新政,雖有點激進。但不能全盤否定,百餘天內,全國各地辦學堂、開礦山、修鐵路、籌辦工廠,從朝到野、從官到民。都有了一個共識:國欲富強,必先維新。如若此時慈禧太後廢黜皇上,那將失信於天下。而且現在端王主政,其妻為慈禧太後的侄女,如再立他的兒子為皇帝,他可謂權勢滔天,端王才能平庸,思想保守,恐怕會禍害國家!我們必須做一些什麽表明態度。”

    李鴻章點點頭,道:“不過太後此次立溥儁為新君之心堅決,聽說連年號都起好,明年元旦改元‘保慶’,我等不宜直接出麵。”

    李經方說:“洋人那邊,還可以去找朱爾典幫忙。”dudu1;

    李鴻章說:“這樣甚好,你去準備吧。”

    李經方做通了朱爾典的工作,朱爾典還幫忙幫到底,讓英艦繼續在大沽口附近海域遊弋,各國公使本來也就隻認曾紀澤,早對端王不滿,一看英國都表態了,也紛紛表示反對慈禧廢黜光緒皇帝。

    那天,慈禧太後在勤政殿為端王載漪七歲的兒子溥儁舉行大阿哥冊封典禮,特意邀請各國公使參加,見證這一隆重時刻。

    端王相當重視這次典禮,一星期前,就帶溥儁在家彩排,給他添置各種阿哥穿的新馬褂,甚至還請洋教員教溥儁說“heo”等簡單英文,準備給洋大使們打招呼。

    結果,慈禧太後和群臣從早上等到太陽落山,也沒一個駐華公使來道賀,七歲的溥儁一天沒吃東西,餓得哇哇哭,鬧著要吃桌上的西洋糕點,端王載漪很生氣,一巴掌煽在了溥儁臉上,憤恨道:“你就隻知道吃,洋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慈禧太後召見李鴻章,李鴻章明確表示,不支持慈禧太後廢黜光緒皇帝。李鴻章說:“太後若訓政,臣第一個站出來支持。皇上隻是聽信康有為的謠言,無大過錯,廢之恐天下人心不穩,從此大亂。”

    這是三十年來,李鴻章第一次在重大問題上,沒站在慈禧太後一邊,慈禧震怒,賜給李鴻章一麵古銅鏡,道:“哀家看你老矣,賜鏡給汝,好好瞧瞧自己,欲步翁同龢之後塵乎?”

    慈禧這話,意思是讓李鴻章照照鏡子,清醒一下,是不是想跟翁同龢那樣告老還鄉!這也是三十年來,慈禧太後第一次跟李鴻章翻臉,李鴻章卻毫不讓步,道:“若臣同意廢黜皇上,乃是大不忠,必遭天下人唾罵,還不如告老還鄉,耳根清淨!”

    英國的軍艦這時還在大沽口附近遊弋,慈禧太後當然不會真讓李鴻章告老還鄉,不過慈禧太後到了這把年紀,不願再有任何人抵觸她,於是退一步,革去李鴻章直隸總督一職,令榮祿接任,也算給李鴻章一個下馬威。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李鴻章反對慈禧廢黜光緒皇帝後,下麵的清流言官為了自己的名節和官位,也紛紛上書反對,張佩綸等禦史官奮筆疾書紛紛上折,慈禧這下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細一想,自己訓政和垂簾聽政其實也沒什麽區別,終於沒再廢黜光緒皇帝,對外宣稱光緒皇帝身體贏弱,需要調養生息,自己再度訓政。

    這一下,端王載漪的兒子溥儁就尷尬了,七歲就入了宮,還當不了皇帝,光緒皇帝才二十一歲,有得等了。端王惱羞成怒,認為這都是洋人在背後搗鬼,記恨洋人,想找機會報複。他主管總理衙門,於是天天在慈禧耳邊說洋人壞話,不時放出風來,說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等七國公使已在密謀,準備派兵幹涉,脅迫太後歸政,所以集體不來參加大阿哥溥儁的冊封典禮,慈禧太後對洋人的仇恨日漸加深。

    當年,華北大災,山東一些災民逃荒到天津、河北,號稱“刀槍不入,扶清滅洋”的義和拳在山東以外的華北地區死灰複燃。這些拳民四處造謠,說洋人醫院挖小孩眼睛製迷藥、神父用特製器具吸男童陽精,中國百姓一向迷信這類傳言,人人自危,對洋人和教民恨之入骨。端王載漪一看大喜,他和剛毅不僅鼓勵義和拳,下令各地官府不得抓捕拳民,還收編了一部分拳民為“官團”,發放糧餉,一時間華北拳民達十萬之眾。

    這些拳民四處燒殺擄掠,一些地痞流氓趁機投壇附和,或仿效義和拳裝束,魚肉善良的百姓。義和拳民先是闖入天津城,中日焚劫,火光連天,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殺,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複人理。dudu2;

    慈禧太後害怕洋人幹政,也認為義和團可用,於是引拳民入京。十一月,數千拿著大刀長矛的拳民圍攻東交民巷使館,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被殺,各國公使館被拳民燒毀,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愚蠢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帶領的七國聯軍,共計一萬三千人,從水路朝天津開來。日本的主戰派元老西鄉從道見此機會,也在國內集結了陸軍兩萬人,準備租借英美軍艦運到天津,直搗北京城。

    慈禧太後急命榮祿為兵部尚書,領兵十萬,到天津狙擊七國聯軍,並節製北洋水師。

    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帶領一萬多名七國聯軍浩浩蕩蕩朝天津殺來,紫禁城朝堂上的慈禧太後和群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主戰和主和的意見不一,連一向苟且偷生不說話的光緒皇帝,也忍不住開口表態,厲聲責難端王“不能彈壓亂民,造成大亂”。

    端王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麵,給慈禧太後上了一道折子,裏麵偽造了洋人的四條照會:一、勒令皇太後即日歸政;二、指明一道住處,供皇帝居住;三、代掌天下兵權;四、代收各省錢糧。

    慈禧太後看了奏折,大怒,扔在了地上,“這洋人欺我太甚!”她提出要跟洋人開戰,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諫言道:“皇太後信亂民敵西洋,不知欲讓何人辦此大事?”

    慈禧道:“恃兵部尚書榮祿!”

    朱祖謀說:“榮祿第一不可恃!”

    慈禧一看,這家夥誰呀?竟敢這麽頂撞我,問:“汝何姓名?”

    朱祖謀道:“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

    慈禧一聽,還以為什麽大人物呢,原來是一小小的翰林院侍讀,“推出午門斬首!”

    這一下,大殿上安靜了,剛毅出列,大義凜然地說:“戰亡國,不戰亦亡國,吾等願效死力,同心報太後大恩!”

    大殿裏的群臣一聽,黑壓壓跪倒一片,慈禧太後一看,群臣主站,好,士氣可嘉,人心可用,於是宣戰——同時向英國、德國、法國、美國等十一國宣戰!當然。必須以光緒皇帝的名義!dudu3;

    光緒皇帝一看,慈禧為了自己訓政,竟然一下子跟十一國宣戰,置萬民於水火之中,亡國之君自己是當定了,他作了最後的反抗,抱著玉璽不肯鬆手。

    慈禧太後命兩個太監上去奪玉璽,發了一道文采飛揚的宣戰書,號召天下四萬萬中國人向洋人死戰: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鹹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人人忠憤,曠代無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幹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

    在北京,榮祿卻開始不折不扣執行慈禧太後的命令,帶清兵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各國公使驚恐,一邊自行組織武裝守衛公使館,一邊給國內發電報求援。

    吳王曾紀澤知道,反清時機成熟,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推翻滿清王朝,徹底扭轉曆史車輪,開辟新時代的機會到了。

    吳王曾紀澤召集各國公使,告知吳國出麵救出各國的公使和在華人員。

    然後,曾紀澤派曾廣孝帶十萬淮軍與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帶領的一萬多名七國聯軍對峙,派長江水師副提督、英國海軍少校琅威理去找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談判。

    剛開始,琅威理拒絕,說:“我恐怕幫不了忙,而且中英兩國開戰,按照合同,我應該回避。”

    吳王曾紀澤說:“如果中英兩國開戰,我一定讓你回避,可是我們現在是和談。琅威理,我們現在需要你,中國人民都需要你。”

    琅威理想起這些年,中國對他確實不錯,當年收複琉球,他在琉球國王尚泰舉行的感恩宴會上,看上了那兩位胸大屁股沉的琉球舞女,曾廣孝還遊說尚泰,把兩位野性舞女送給了他,他每天性福得不行,於是答應去和西摩爾談談。

    琅威理向自己的教官介紹了吳王曾紀澤的和談意願,西摩爾發電報給英國公使朱爾典,詢問有無必要和談。

    朱爾典回電說,現在北京各使館已經一片火海,還遭到榮祿帶領的清兵攻擊,形勢危如累卵,十萬火急!吳國的十萬新軍和水師的戰鬥力不容小視,就算不能戰勝七國聯軍,也能拖上十天八天,這樣各國公使館就徹底完蛋了。聯軍如若能不通過戰爭,直接開到北京城救人,再好不過了,強烈建議談判!

    西摩於是邀請吳王曾紀澤的代表,也就是曾廣孝到英艦“不列顛”號巡洋艦上談判。

    公告:本站推薦一款免費小說app,告別一切廣告。進入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