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字數:3900   加入書籤

A+A-




    作品簡介

    在正文開始之前,首先向各位讀者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和“趙太丞家”的情況。

    《清明上河圖》畫卷猶如千年前拍攝的一部影視劇,作者張擇端便是該劇的編劇兼導演。在這幅長達5287厘米長的畫卷中,張擇端編排了近千名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演員”,並且用chuán qí的畫筆繪畫出一個個令人稱奇的場景,向後人介紹了千年前北宋京城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從鄉村到汴河兩岸以及城內的生活場景。

    本係列故事以圖中的有名號的店鋪為主要講述對象,計劃用多部係列故事講述發生在《清明上河圖》內外的故事,用文字編寫一部“清明上河圖係列故事”,讓《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卷“活”起來。

    考慮到用文字的形式很難將《清明上河圖》完整表述出來,故本文在寫作中借鑒了影視劇本的一些寫作手法,省略了一些繁雜、細膩、詳細的敘述和描寫,盡可能使全文簡約與精煉,希望用這種形式更接近畫卷的本意和風格,符合原圖作者的本意。

    本文作者在將《清明上河圖》畫麵轉換成文字同時,盡可能的挖掘畫麵背後裏的故事,同時希望國內有實力的影視公司慧眼識珠能將該故事拍攝成一部影視係列劇,用現代的科技再次詮釋該畫,給這幅古老的長卷賦予更新的色彩,希望能繼上海世博會之後再次創造出《清明上河圖》另一大新奇跡,讓《清明上河圖》在熒屏上“活”起來、“動”起來,永駐熒屏。

    《清明上河圖》係列故事首先講述的是圖上“趙太丞家”藥鋪的故事。

    “趙太丞家”藥鋪,在《清明上河圖》左端,這是一家前鋪後居式的商鋪,其構成形式以院落為主,臨街部分為商鋪,商鋪後麵為其住宅,是一種商與住兩用的商業建築。

    畫麵上的藥鋪隻有一間大小,對街而設,門臉沒有過多的裝飾,卻顯與眾不同的風格。店門前豎立有三塊落地大招牌廣告,西麵為“治酒所傷良方集香丸”、“趙太丞家統理婦兒科”,東麵為“大理中丸養胃丸”,店門正中有“趙太丞家”店名。

    從畫麵上看,“趙太丞家”商鋪店門敞開,正在接珍病人,店內有兩名婦女抱著一名嬰兒前來就醫,店主趙太丞正忙著給患兒檢查病情。

    店鋪內有櫃台麵街,櫃台前正中放置一把交椅。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交椅,起源於古代的馬紮,也可以說是帶有靠背的馬劄,漢人的馬紮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胡床”,大約在漢代時傳入。漢代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沒有什麽椅子。在漢代以前的家具都屬低麵家具,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隻有案幾而無桌子。到了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裏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睡覺的床是不同的概念)。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叉,張開以後才能平穩,所以又稱“交床”。大約在唐以後,人們才把帶後背與扶手的坐具稱為椅子,在宋代已出現了帶靠背的交椅,分為直背與圈背兩大類。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

    交椅雖然便於搬動,卻不太牢固,坐著也不舒服,所以後來它逐漸被太師椅所取代了。明清以後,交椅已不多見。在交椅進入廳堂時,它的交叉折疊的椅足已失去了原來野外使用的功能,於是有人將它改成常規椅子的四條直足,這便成了“圈椅”。

    交椅可以折疊,攜帶和存放十分方便,不僅在室內使用,外出時可以扛在肩上,很好攜帶,也十分方便。在宋代,皇室貴族或官紳大戶外出巡遊、獰獵,都帶著這種椅子,以便主人可隨時隨地坐下來休息。

    院落中有一山水小花園,池中漂著荷花、岸邊種植有竹子,這是我國古代官宦宅第中常有的遊賞、休閑之處,整體是一處典型的前鋪後居式商鋪。在畫卷上其他處,雖然也有這類商鋪建築,但其規模、規格都遠不如“趙太丞家”的店鋪。

    趙太丞醫鋪和門樓屋頂為兩麵坡懸山式,覆以灰瓦,有正脊吻獸和垂魚等裝飾,商鋪和門道屋簷下方使用碩大的鬥拱,這與《宋史》記載宋式鬥拱使用規製相仿,在宋代住宅使用鬥拱隻有六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

    主人趙太丞擔任過宋代“太醫丞”醫官,既為官也經商,在《清明上河圖》中使用鬥拱建築形式的住宅除了趙太丞家外,還有與之相鄰的一家和對門之家,這兩家也是官宦之家。與趙太丞家相距不遠的孫羊店酒樓雖然高大華麗,卻不能用層層出挑的鬥拱,這說明宋代建築嚴格的等級製約,即使是腰纏萬貫的商人也不敢僭越當時的建築等級製度。

    趙太丞家是《清明上河圖》中唯一帶有官銜的醫藥鋪,在這之前,趙太丞家門楣上懸掛的名號卻是“趙大夫家”。

    趙家是因獲得宋神宗賞賜的醫官銜“太醫丞”而懸掛“趙太丞家”牌匾的,趙家為何能獲得皇帝的賞賜,說起其緣由,還要從趙家為其兩個兒子求親開始講起。

    本文,贈送三個不同版本的高清晰sǎo miáo版《清明上河圖》,若有讀者需要請留言告知,並告知郵箱!

    1、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guān fāng)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2、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清明上河圖》現收藏於遼寧博物館。

    3、乾隆年間仿本或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現收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館。

    一千多年來,《清明上河圖》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現在,國內外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有30多卷。中國內地藏有10餘幅,中國台灣省藏有9幅,美國藏有5幅,法國藏有4幅,英國和rì běn各藏有1幅。

    各個版本反映了不同時代的風俗,這也就更增添了《清明上河圖》作為風俗畫的價值。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宋、明、清三個朝代不同的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第一個版本是寶笈三編本為張擇端的真跡。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

    第二個版本是“吳門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宋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sū zhōu城為背景,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

    第三個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誌道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娛樂huó dòng,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製,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tòu shì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這個版本現藏於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館。被稱為乾隆年間仿本或清院本。

    凡需要宋、明、清時期的三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電子版全卷可留下您的郵箱。

    別忘了收藏、推薦、鼓勵、支持、評論、打賞本作品啊!!!

    有關更多的《清明上河圖》資料可以搜索“周羅吉新浪博客”查看!!!

    歡迎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