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舌辯二張

字數:3582   加入書籤

A+A-




    “魯中郎是在逼主公與江東世家對立?”

    麵對魯肅的誅心之語,張昭忽然一改前態,開始麵現慎重之色,仿佛是才開始正視魯肅的樣子,並同樣以誅心之語回敬魯肅。

    魯肅見狀也慎重回答道:“非是我逼主公與世家對立,而是世家已經站在了主公的對立麵,甚至站在了各家諸侯的對立麵,乃至天下蒼生的對立麵,子布先生難道還要我解釋黃巾之亂因何而起麽?”

    魯肅跟袁耀經常探討現今所麵對的問題,這就不得不談及過世家、農業等問題,所以魯肅大概知道袁耀的想法,並且也受到袁耀後世一些信息的影響。

    “如今世家的貪婪已無底線,無休止的土地兼並,無休止的剝削平民,把土地、人口和糧食視為臠肉,如此世家至主公於何地?至群雄於何地?至蒼生於何地?”

    張昭冷笑道:“魯中郎其誌不小,豈不知欲改變天下,需先平定天下?”

    “嗬嗬,”魯肅笑道,“江東世家之禍猶勝中原,不做改變如何跟中原群雄爭奪天下,最多不過靠著長江天險的守門之犬耳。”

    張昭皺眉道:“魯中郎未免太過急切,現在改變便等於得罪江東世家,如此平定江東必將遭到更大的阻力,無法平定江東,又何談改變天下?”

    魯肅辯道:“現在我主雄兵盡在丹陽,無論做什麽都隻是麵對一郡壓力,若等平定江東,則將麵對四郡世家,到時再做該改變難度何止數倍?

    至於平定江東又有何難,吳郡許貢、會稽王朗碌碌無為,嚴氏兄弟不過賊寇,豫章更是一片亂局,又有何人可阻我征東大軍?在下覺得此時改變正當其時。”

    一旁張紘插言道:“魯中郎眼中隻有江東一地乎?若主公針對世家大族的名聲傳播出去,再言平定天下,豈不是舉步維艱?”

    麵對二張輪番轟炸,魯肅氣定神閑的道:“主公乃是袁氏嫡子,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論家族影響,天下又有幾家能與袁氏抗衡?

    所以,麵對世家問題,主公完全沒有必要像他人一般謹小慎微,子綱先生還是莫要危言慫聽了。”

    “哼!”張昭又複言道,“看來魯中郎是打算學那商鞅變法?”

    魯肅作揖遙拜上天,以示尊敬先賢,然後才對張昭道:“在下不過想勸勸江東世家識識時務而已,可比不得先賢曠世之功。”

    張紘接道:“魯中郎何必自謙,商鞅變法也是先從《墾草令》開始,閣下之‘糧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隻是不知魯中郎可還記得商鞅之下場如何?”

    “車裂而死。”魯肅正色答道。

    張紘撫須道:“如此,魯中郎是想步商君後塵?”

    “哈哈哈,”魯肅大笑起來,“若能重整天下,車裂又何足道哉!”

    “……”

    魯肅忽然豪氣側漏,二張被震懾的竟然一時相顧無言。

    袁耀也被魯肅氣概驚訝得心情澎湃,精神抖擻,不禁為有這樣的屬下感到慶幸不已……

    “咳咳……”

    袁耀先緩過神,出聲提醒後,轉頭對二張道:“世家之事事關重大,非一言而定之,二位先生勿急,一路辛苦,還是暫且休息吧。”

    “諾。”

    二張聞言拱手一禮,然後起身向門外行去,但沒等到門口,張紘卻又轉身來到魯肅麵前,正色一禮道:“魯中郎有慷慨赴義之胸襟,在下佩服。但吾等之爭,不過是‘先平定’或是‘先改變’;先易後難,還是先難後易。

    不過在下還是以為‘先平定’易於‘先改變’,還請魯中郎三思。”

    魯肅還禮道:“先生客氣,在下銘記。”

    張紘點點頭,又對袁耀一禮後,才跟張昭出門而去,然後堂上隻剩袁耀和魯肅二人……

    “子敬為何將糧行之事攬在自己頭上?”袁耀首先開口問道。

    魯肅聞言稍作沉思,然後麵現感慨道:“當初主公招募屬下時,曾經將屬下比作管仲,那時肅還曾暗中得意,如今才知自己愚鈍不堪。

    糧行之事屬下之前雖然心有疑慮,但卻未曾想得通透,直到媯覽謀反才恍然大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屬下在察覺風險的同時,也發現了一次一勞永逸的機會。

    主公經常同屬下探討時事,其中提及的糧行和農業改革的配合之法,屬下也深感讚同,在地廣人稀的江東實乃良策。

    但此法如同變法,必將得罪主公所言之‘既得利益者’,所以變法者的名號絕不能放在主公頭上,否則將陷主公於眾矢之的。

    屬下無能,做不了管仲,但卻願做主公之商鞅,即便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可為主公留一些挽回之於地。”

    “……”

    袁耀徹底明白魯肅的想法了,他竟然甘願做擋箭牌,替袁耀擋下一切改革的副作用。

    要知自從商鞅開始,曆代變法者都是不得好死的。

    因為變法都是從既得利益者那裏搶奪資源,而既得利益者又都是當時最有權有勢的那一批人,所以變法是最得罪人的活,隻要變法者一朝失勢,必遭猛烈的報複,甚至已經和不得好死劃上了等號。

    而袁耀之前一心想著改革,卻忘了改革的副作用是需要有人承擔的,若是由他自己來承擔的話,那麽即便成功也會因為得罪人而得到一個“暴君”的名號,運氣好像秦朝那樣二世而亡,吞下改革的副作用後,將遺澤留給了漢朝;

    運氣不好就會如隋煬帝那樣被臣子背叛砍死,最後落得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同樣自己吞下苦果,將改革好處都留給下一個朝代,也就是唐朝。

    所有人都說漢唐盛世,但卻不知若沒有秦隋兩朝“暴君”作為改革者為其作嫁衣,哪輪得到他們坐享其成。

    或許是因為被後世改革的好處弄暈了頭,袁耀之前一門心思的尋思怎麽改變,不由自主的追尋秦始皇和隋煬帝的苗頭卻不自知,如今被魯肅提醒才驚得一身冷汗。

    而魯肅明知變法者的後果如何,卻依然義無反顧的打算替袁耀頂杠,這讓之前還有點埋怨魯肅越權的袁耀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