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紙幣茶桑

字數:3868   加入書籤

A+A-




    從理性的角度來講,許劭的死對袁耀還是有好處的,肯定會有人探尋他的死因,這樣袁耀的名聲就會隨之傳遍天下,都不用再特意宣傳了。

    但從感性上來講,袁耀還是感到很惋惜,這是他麵臨的第一個死亡的三國名人,這不禁讓他意識到這種事情恐怕以後還會發生,特別是武將這種高危職業。

    記得在後世玩三國遊戲時,不小心把名將弄死了他都會重新讀檔,要不就幹脆棄檔重玩,否則會讓他一直遺憾到統一三國。

    如今恐怕就無法這樣任性了……

    “哎,他要是願意留在丹陽書院重開月旦評多好……”袁耀有些遺憾的想到。

    遺憾歸遺憾,幹活還得幹活。

    該改革的改革,該出征的出征,袁耀也得回涇縣把紙幣的事情搞定。

    紙幣的雕版已經製作完畢,那些雕刻工匠也沒有辭退,而是提高要求設計下一版的紙幣雕版。

    造紙坊、鑄幣坊都已經建造完畢,《印刷術》和《紙幣》技術也已經激活,隻等著第一批紙張製造出來之後就開始印製。

    有了印章和雕刻,紙張普及之後,雕版印刷幾乎就是水到渠成的技術,所以沒什麽難度。

    如此又經過數天耐心的等待,曆史上第一批紙幣終於在涇縣鑄幣坊中印製完成。

    撫摸著一張張紅色的紙幣,袁耀心裏激動不已,等糧本位貨幣製度推行完畢,領地內的糧食產量都收集到糧行裏麵,那這些紙幣就等同一堆堆的糧食了,到時曹操屯田又能如何,兩者在資源利用率上已經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到時袁耀將不怕任何人,至少從後勤上就會增加他的自信。

    紙幣的名稱就叫“糧錢”,未來的糧本位貨幣,現在主要的功能就是糧行的收支憑據,以及用於給農曹雇傭的農民發工資,然後再讓他們去糧行自由換取糧食。

    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可以節省糧食;二是逐步建立糧行的信譽。

    當大家知道真的可以憑借紙幣在糧行兌換糧食之後,就會有人自願將糧食存入糧行,這樣不但可以減少存糧的損耗,還可以吃利息。

    糧錢或者糧食還可以在糧行兌換一種“糧票”,是定期吃利息的憑據,參考的是後世的銀票,隻不過加上了限定的日期,不到糧票上的日期是不能拿來兌換糧食的,至少在糧行是不可以,私下交易糧行並不幹涉。

    至於定期和活期之間的隨意轉換得等以後再說,暫時不考慮直接開通這個功能。

    想要將糧錢變成正式的糧本位貨幣,得根據糧食這個本金的存量來決定發行數量及使用範圍,這需要糧行組建完畢、並且步入正軌之後,才能逐步在鹽鐵、稅收等官方可控的渠道使用糧錢,最後在全麵推向民間。

    若突然沒有節製的全麵放開,又沒有那麽多糧食,通貨膨脹是小事,金融崩潰才是大麻煩,所以得像玩遊戲那樣一步一步升級才行,而袁耀的任務就是加快這一進程。

    糧錢的額度完全是根據糧食使用的度量衡製定,即1斛=10鬥=100升。

    還好是十進製,若像漢朝重量那樣1斤=16兩,那袁耀就瘋了。

    糧錢按現在主食粟米為本位價值,跟南方稻米價值等同,若兌換成銅錢的話大約是1升糧錢=2.2銅錢。

    單體麵值是根據後世的經驗,按一二五的規律設定——即一升、二升、五升;一鬥、二鬥、五鬥;一斛、二斛、五斛、十斛、二十斛、五十斛、一百斛,共十三種麵額。

    因為跟大漢十三州同數,所以紙幣的圖樣設計就是以十三州為主題設計。

    至於定期的糧票麵值跟後世的支票一樣,數額是現開現寫的,所以不在此類。

    當然,現階段的紙幣還很粗糙,不過因為紙張的技術壟斷,也不擔心被人仿製。

    宣紙是一定要當商品來賣的,不過印製紙幣的紙屬於特殊紙張,這個袁耀是絕對不會多造的,更別提賣了。

    造紙坊還都是克隆人在生產,所以也不擔心技術泄露。

    第一批糧錢共印製了13000張,13種麵值各1000張,價值共18.888萬斛,一個人單手就可以拿走。這是鑄幣坊紙幣一天的產量,隻用了30多斤紙而已。

    袁耀打算連印一個月,也就是五百多萬斛的麵值,消耗還不到10石紙,但已經夠魯肅用很久的了。

    如此,造紙坊一個月的3000石產量幾乎等於沒用,這些紙袁耀打算先在丹陽官府內部推行使用,順便給這些官員先打打廣告,然後根據糧行的組建的進度,再看情況投放市場。

    當然,得有糧錢才有資格購買。

    搞定紙幣後,剩下的就交給魯肅了,袁耀離開涇縣找打了劉曄,目的是為了茶桑之事。

    在涇縣激活《宣紙》技術後,袁耀曾想實驗能否激活南京雲錦的絲織技術和黃山毛峰炒茶技術。

    但經過了解之後,他才發現丹陽郡的茶桑產業現在幾乎為零,也就是說想弄絲綢和茶葉連基本原料都沒有,就算激活技術也沒有任何用處。

    於是袁耀便找到了剛上任的工曹椽劉曄,讓他在秣陵和和黃山附近,分別推廣茶桑產業,同時也可以配合魯肅的改革工作。

    為此袁耀還交給劉曄一個後世的生產技術——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為充分利用土地而創造的一種挖深魚塘,墊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內養魚的高效人工生態係統。

    從種桑開始,通過養蠶而結束於養魚的生產循環,構成了桑、蠶、魚三者之間密切的關係,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蠶沙、蠶蛹、繅絲廢水養魚、魚糞等泥肥肥桑的比較完整的資源循環生產係統。

    在這個產業係統中,任何一個生產環節的好壞,也必將影響到其他生產環節。

    後世有句漁諺說“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充分說明了桑基魚塘循環生產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聯係。

    桑基魚塘是一種概念上的產業循環鏈,沒有什麽技術難度,袁耀覺得直接交給劉曄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實在不行再讓克隆人做,然後再安排人照葫蘆畫瓢就是了。

    剩下的茶葉產業就沒啥可改變的了,就是將野生的茶樹馴化種植而已,關鍵是後麵采完茶葉的製茶技術需要升級,這得先種好茶以後再說。

    交代完劉曄的工作後,袁耀要回趟廬江交還太守印給劉勳,說好的過江之後交還,如今過江都有一個月了,丹陽也已經全部接收完畢,實在沒理由再賴著不給。

    還有就是船塢中的克隆人差不多已經完成全部工作了,該造的船都造完了,袁耀準備將這些克隆人帶回江東,人數足有一千兩百人,他們在廬江最後的工作是造完20艘艨艟級彈射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