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孤身偷城
字數:3712 加入書籤
“幹什麽的?”
裝扮成獵人的太史慈,步行至鄱陽城門還有十餘步時,便遭到了城門守將的大聲質問,即便他隻是背著一柄弓箭而已。
太史慈不打算廢話,揚了揚手中獵物,表示了獵人的身份後,便開始觀察守門士兵的布局,然後準備出手搶奪一件兵器就直接控製城門。
在沒有戰馬的情況下,一名武將麵對數百兵卒很容易被包圍,這樣即便是太史慈也是必死無疑的,不然有惡來之稱的典韋就不會戰死宛城了。
不過在城門洞這種一夫當關的地形就可能出現例外,這也是太史慈決定孤身偷城的原因,隻是要原地堅持一盞茶時間就顯得難度太大,但考慮現實情況,太史慈還是覺得這樣比在敵人追上來之前,現造登城梯強攻城池要靠譜一些……
太史慈麵對城門守將的淡然態度,讓其感覺受到了冒犯,因為沒有普通老百姓敢這麽無視他。
“你給我站住!”守將拔出樸刀,準備嚇唬嚇唬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野人,而他身邊的十幾名守門士兵,也都配合的抬起長槍對準了太史慈。
太史慈沒有搭理守將,眼睛瞄向了離他最近的一名士兵,因為相對於樸刀,長槍更加適合用於封鎖門洞。
“好膽!”又被無視的守將大喝一聲,怒氣衝衝的迎向太史慈,而太史慈隻是瞄了他一眼,便開始準備動手!
但就是因為這一瞄,讓太史慈突然看到了城門上竟然吊著的一道鐵閘門,這個發現一下讓他渾身汗毛直立,一時之間竟然愣在當場忘記了出手,因為這道鐵閘門會讓他的打算付諸東流!
鐵閘門俗稱千斤閘,是一種用絞盤起降的防禦設施,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快速的放下,將敵人阻擋在城門之外。
中國古代人用詞喜愛誇大,但千斤閘這個名詞就顯得有些謙遜了,因為它的重量可不止一千斤而已,其中木製包鐵的就有數千斤重;直接用生鐵鑄造而成的上萬斤都不止。
太史慈完全沒想到這麽一個小破縣城竟然會有這種防禦設施,這樣就相當有兩座城門要搶奪,對於孤身而來的太史慈來講,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且控製千斤閘的絞盤都是在城門裏麵,太史慈要想控製它就得離開一夫當關的城門洞,那樣就很容易被人包圍……
“敵襲!”就在太史慈短暫的愣神間,城門上突然響起了警鍾,讓那想來找太史慈麻煩的守將都嚇了一跳。
“不好!”太史慈意識到發生了什麽問題,他跟隱藏在林中的丹陽兵約定的是看到他動手就向城門衝鋒,越快越好。
如今城門守將拿著兵器衝向他,估計離遠看就是已經打起來了,所以丹陽兵開始出擊,這樣自然會被城牆上的守軍發現!
這種狀況下,陌生人是不可能被允許進城的,太史慈沒了選擇……
那名守將聽到警報嚇了一跳,顧不得再找太史慈麻煩,轉身就要往城內跑,但這時太史慈還哪能容他跑了,幹掉此人敵軍沒了指揮就更利於他下麵的行動。
於是他便不再猶豫,一個箭步衝向了上去,奪刀在手,一劈而下,瞬間頭顱翻飛……
那守將至死還沒弄清怎麽回事!
“啊!城下敵襲!!”敵兵被突發狀況嚇了一跳,下意識的大叫報警;太史慈緊接著棲身而上,又連砍兩人後,敵人才反應過來驚叫連連的向城門內退去!
太史慈一刀飛出,又刺中一人,再奪過長槍,也跟著衝了進去,在敵兵還沒意識到之前,就已將兩扇大門隔斷在其身後!
這時敵人再想關上城門,恐怕就得先越過他的屍身才行了。
按之前的想法,此時太史慈的任務就已經算是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在敵人的衝擊中,守住城門10分鍾,等待丹陽兵衝過來接應。
以太史慈的武藝,雖然不敢保證肯定成功,但還是有希望的,至少失敗了還可以退出城門在做其他。
但現在就不行了,多了一道千斤閘,光守城門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太史慈還要繼續向前突擊,要衝進城內尋找控製千斤閘的絞盤位置,至於剩下該怎麽做,他還沒來得及考慮……
……
吳郡,丹徒縣。
這一夜,袁耀一直沒睡,等待著淩晨那一刻的到來,因為今天是係統研究《羅盤》科技的最後一天……
其實袁耀完全沒必要等待的,即便要選擇下一個要研究的科技,也可以等睡醒在做,完全沒有任何影響,但他就是興奮的睡不著,因為這是係統研究完成的第一項科技,袁耀想親眼看著完成……
月明星稀,夜幕低垂。時間如水凝冰,仿佛寂靜不動……
係統提示:羅盤科技研究完畢。
“……”
袁耀有些呆愣,他雖然沒指望科技研究完畢會有什麽特殊效果,但這麽平靜的還是感覺心裏空落落的。
“要不要整點火藥慶祝一下!”袁耀自嘲了一下,便平複心情,開始查看《羅盤》科技激活後的信息……
科技在沒研究完畢之前,隻有粗略的信息提示,而《羅盤》也隻是提示了可以升級海岸設施,建造遠洋海港和風帆海洋船隻。
現在研究完畢之後,袁耀又發現了一些隨著海岸設施的升級,而一起激活的經濟類工藝,如人工培育珍珠、插竹養牡蠣和藻類養殖等……
不過相對於這些錦上添花的工藝,有一個海岸設施吸引了袁耀的注意,那就是——曬鹽場。
鹽——是對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在食物當中,可以說是除了糧食和水以外,最不可或缺;同時也是消耗最大的食品。
消耗大,代表著需求大;需求大,就代表著利益。所以漢朝自武帝始,便實行了鹽鐵官營製度,食鹽的收入,也成為了朝廷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連國家這種體量都忍不住眼饞,可想而知鹽的利益有多大了!
漢朝的製鹽技術還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也就是所謂的“煮海為鹽”。
從使用工具上,就可以想象出此時鹽的生產效率有多差,曬鹽場正是改變這一現狀的劃時代工藝。而這個工藝,現在被係統的《羅盤》技術激活了!
袁耀有了遠高於這個時代產量的製鹽技術,並且江東還是擁有廣袤海岸線的地方,海水將成為他取之不竭的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