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傳奇火鍋--海底撈為何這麽“火” (1)
字數:4581 加入書籤
有一種火鍋名叫海底撈
火鍋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流行的美食,流行於全國各地,並逐漸成為享譽世界的美食。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高速發展,近十年來中國經濟更以每年遞增10左右的速度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隨著人們消費觀、飲食習慣的改變,迫切需要餐飲業為此提供高品位、多元化,無公害的健康、營養的餐飲產品。現在的消費者更加關注火鍋的飲食健康,許多關於火鍋的負麵報道讓人們越來越擔心在一飽口福的同時,會不會給身體帶來危害;我們食用的底料是否幹淨,食材是否放心,自製飲品有沒有防腐劑。甚至有人表示,這年頭吃火鍋但求沒有地溝油就謝謝地。在這種情況下,一家幹淨衛生、營養健康、服務到位的優秀火鍋店,自然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海底撈火鍋店是餐飲行業的後起之秀,通過十幾年的摸索,在無數次對火鍋進行技術的改進、品質的提升後,海底撈打出了這樣的口號--“綠色、健康、營養、特色”,在繼承四川特有的“麻、辣、鮮、香、嫩、脆”的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獨特的口感。為了保證食材的品質能夠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海底撈在成都設立原料生產基地,其產品已通過hap認證、qs認證和i國際質量管理體係認證。
當同行們以“特色口味”為賣點的時候,海底撈將服務業的“服務”發揮到極致。舉個例子來,海底撈創新性地把其他行業的服務納入免費服務範圍,在許多比較受歡迎的飯店,消費者經常需要排隊等號,因等得過於煩躁起來走人的不在少數。海底撈的等候區設有美甲、上、品茶等服務的項目,使消費者在等座位的時候也可以享受一下難得的閑暇時光。就這樣海底撈周到熱情的服務、科學人性化的管理,將海底撈打造成了一個品牌,贏得了消費市場。從來沒有一家餐飲品牌能像今的海底撈一樣受到老百姓的青睞和讚美。
隨著科技的進步,烹飪技藝的發展,火鍋經營的品種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嘮著家常,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也正是因為這種大眾式的傳統文化讓許多人對火鍋店產生了隻是路邊店的印象,以致很少有人把其經營形式和智慧聯係在一起。
大多數想經營火鍋店的人都認為這一行容易起家,幾乎沒有什麽技術含量。隻要有幾張桌椅,再找來幾個服務員,上下載一下火鍋底料配方或是雇用一位會熬製鍋底的師傅就齊活了,這樣一家火鍋店就可以開張了。事實上大多數成本的火鍋店也是這樣起家的,但是,幾年以後他們依然是當初那家店,沒有幹出什麽名堂。可能有人會火鍋店還能玩出什麽花樣來?但是海底撈火鍋店的成功告訴我們奇跡往往發生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1994年,剛剛開業的海底撈也不過和大眾眼中的火鍋店一樣,隻是四川這個遍地都是火鍋店的地區中的一家路邊店。
可是經過近20年的發展,到了今,海底撈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全國多個城市開了60多家連鎖店,擁有員工1萬多人。而這裏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使命,他們相信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命運,作為一名海底撈的基層員工,他們可以從意識上管理好自己,發揚主人翁精神,把單位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主動去做;思想能夠做到與時俱進,立足本職崗位,強化崗位意識。而這些人並不是什麽高等學府出身,許多都是出自農村、沒有上過大學的青年。但是海底撈文化時刻影響著這些人,他們能夠做到恪盡職守,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服從領導調遣,高效高質完成領導安排的每項工作,不斷創新、勇於開拓。他們工作起來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員工,禮貌得體、熱情周到是他們的基本功。
這樣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不但提升了品牌內涵,而且讓整個企業更具凝聚力。企業不僅是員工謀生的平台,更是員工提升自身價值的平台、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同時,公司為每個員工製定了完整的職業發展規劃,讓每個員工都能清楚自己在企業中的發展方向,讓大家看到自己的未來,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動力和熱情。海底撈也因其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種“火鍋文化”,成為餐飲界的典範。這種模式也成為企業管理界研究的對象,海底撈已成為一種現象。
在中國這個有著悠久餐飲文化曆史和龐大的飲食消費市場的國家裏,調查顯示百強企業中餐飲業所占比例僅為77,遠遠低於國際水平,明中國餐飲龍頭企業還不夠強大,市場還是存在空白。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海底撈為了在這龐大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在北京、上海、西安、鄭州四個城市設有大型現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形成了集采購、加工、倉儲、配送為一體的大型物流供應體係。
采購規模化、生產機械化、倉儲標準化、配送現代化”是海底撈的經營方針。在這個方針的指導下,海底撈成功地架起了消費者需求和企業供應的橋梁,從1994年的第一家火鍋店,到2011年的56家直營店,海底撈以每年平均開拓7個店的速度發展,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同時也獲得較高的顧客滿意度,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海底撈曆經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由一家不起眼的火鍋店發展到了全國知名的火鍋連鎖企業。
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後在四川、陝西、河南等省榮獲“先進企業”、“消費者滿意單位”、“名優火鍋”等十幾項稱號和榮譽,創新的特色服務贏得了“五星級”火鍋店的美名。2008年公司榮獲《當代經理人》雜誌舉辦的中國餐飲連鎖企業十強第一名。在2010年的“2010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國際論壇”上,海底撈餐飲集團董事長張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初步決定明年在美國和香港地區各開一家分店,試水國際化。”2011年,海底撈宣稱這一年就要進軍美國,而且要開在主流社區,不是把華人作為主要消費群,而是以傳遞中華火鍋文化作為主要目的。這真是應了上流行的那句誇張的話--有一種火鍋叫海底撈,世界上沒有人能阻止它。
海底撈的發展起源
1994年,當時還在一家拖拉機廠做電焊工的張勇利用業餘時間在家鄉簡陽做起了麻辣燙生意。起初比較簡陋,據他本人回憶當時隻有四張桌子。麻辣燙可謂是四川火鍋的前身,也可是火鍋的簡裝版,隻是肉和菜都穿在竹簽上,吃的時候,將一大把竹簽穿起的肉和菜放進翻滾的紅湯中,傳統的吃法可不是我們常見的一串一串地吃,而是一抓一大把,用筷子輕輕一攏,煮好的食物掉進碗裏,然後配上調料就可以大口大口地享用了。吃火鍋所使用的食材在麻辣燙中亦全有,但麻辣燙則給食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美食。
在改革開放後,重慶火鍋紅遍大江南北,但正宗的重慶火鍋一直發展比較保守,技術向來不外傳,一向以加盟形式發展。加盟費少則幾萬,一些大品牌的火鍋店加盟費要上百萬,而且店麵都有嚴格的規定,營業麵積少則百十平方米,多則幾千平方米。不談裝修款,光是店麵租金和加盟費就將中投資者拒之門外。
所以,一些沒有雄厚資金,初來創業的中投資者將做法簡單、經營成本較低的麻辣燙視為創業的首選。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麻辣燙自然是他創業起家的首選。在開業一年後,幾毛錢一串的麻辣燙讓張勇賺了近萬塊。同一年,張勇同三個朋友合作投資,在麻辣燙店的基礎上合開了一家川味火鍋店,起名--海底撈。當時,位於四川簡陽市簡城鎮四知路二樓的火鍋店內隻有6張火鍋桌,營業麵積僅有47平方米。
創立之初,火鍋店生意並不好。幾家老店掌握了大多數的客源,而海底撈的味道也沒什麽特色,他們都是一邊看書學習,一邊慢慢研究火鍋該如何做。不論是口感還是規模與那些老店根本沒法競爭,所以海底撈在開業之初很少有人問,偶爾有幾個顧客光顧,但是回頭率很低。但是張勇等人並沒有放棄,他們每都反複研究火鍋底料的配方,無數遍地炒製底料,自己品嚐後又對用料的比例和火候進行調整。這樣,海底撈的味道越來越正宗。
但這不足以在這個鎮裏站穩腳,爭取更多的回頭客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可能是張勇清楚知道自己的店在味道上的欠缺,所以,他非常重視到店每位客人的意見並熱情地為顧客服務。有一,一撥客人光顧海底撈,張勇等人為其提供了無微不至的服務,結賬時客人表示:海底撈很不錯,以後會常來。這讓張勇喜出望外,可是他嚐了一下火鍋的味道,似乎沒什麽太大變化,張勇當時想可能是他們的服務贏得了客人的認可。於是,海底撈有了自己招牌的接待動作:右手撫心,腰微彎,麵帶自然笑容,左手前伸請客人進店。
不斷提高的火鍋技術及周到的服務,使海底撈在當地越來越有名氣,客人也是越聚越多,營業規模隨之逐漸擴大。到1997年,海底撈的營業麵積擴大到了1500平方米,成為簡陽市知名的火鍋店。在1998年8月,海底撈在簡陽市絲棉區開了第一家分店,經過幾年的努力,海底撈在簡陽已經是家喻戶曉。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海底撈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領導者對經營餐飲也有了一定的經驗,所以海底撈決定走出四川,逐步將自己的火鍋店推向全國。邁向省外的第一步尤為關鍵,經過一番考察,海底撈省外的第一站選在了陝西西安。當地以花樣繁多的吃而聞名,餐飲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在這裏開火鍋店很有潛力。1999年,張勇同西安的朋友在雁塔區開了海底撈的分店。2000年4月,四川省簡陽市海底撈餐飲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分公司成立。這次試水成功,增強了海底撈公司打開全國市場的信心。他們穩步向前,2003年海底撈進軍鄭州,迅速占領市場,消費者反映非常好。
海底撈公司決定在全國幾大一線城市成立分店。2004年,四川省簡陽市海底撈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並在大慧寺路開了京城首家海底撈分店。北京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歡火鍋,因此除了有傳統的涮羊肉,各種地方風味的火鍋都匯集京城。想在北京這樣匯集各色美食的大都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場雖然大,但同時競爭也非常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