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論策一
字數:3376 加入書籤
韓誌重新跪倒在地說道:“卑職無能,還請主公責罰…!”
韓世諤伸了個懶腰,擺了擺手示意他起來,然後問道:“怎麽樣,那小子招了嗎…?”
那日的刺客,被趕來的官差給押走了,但是半路之上就被我帶人偷偷的給劫持了回來,期間還和另一批人大打出手。另一批人顯然是想殺人滅口,但是沒想到我們出現的這麽快,雙方人手一場惡戰,最後那些人不敵我們,損失慘重之後就跑了。
說道此處,韓誌依然跪著說道:“沒有,那人是個啞巴!”
什麽…!”韓世諤猛的一轉身,然後看向韓誌,臉色變了一下。
啞巴…?”
韓誌點頭應道:“嗯,是個啞巴,而且他不識字,所以一點有用的線索,都沒有掏出來,不過,倒是從他的身上發現了這個…。”
韓誌從懷裏掏出一個小包,遞給了韓世諤。
韓世諤打開來看了一下,見是一粒藥丸,那藥丸尚還沒有開封,外麵封著蠟丸,韓世諤看了看說道:“這應該使他們行動失敗之後,服毒自殺所用,看來這些人的主人,組織的還很嚴密啊…。”
······
此時的大興宮內,這時,虞世基上前稟報道:“陛下!我等商量了一下,去除各地總管之事,故而向您稟報一下…。”
楊廣神情淡然的點了點頭。
虞世基便將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的書信遞給了楊廣。
楊廣很是隨意隨手翻了翻,神情不置可否,良久,將它輕輕擱在龍案上,方才淡淡道:“這是誰的主張…?”
虞世基上前回道:“陛下,這是微臣所寫…。”
楊廣瞟了他一眼,從他目光中的神色中,可以看出對他有些失望。
虞愛卿之主張,殊為不妥,絕不可行,此法實為打草驚蛇,朕雖相信他們不敢謀反,但是江山社稷不容冒險,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行此險法…。”
楊廣冷冷一句話,便完全否決了虞世基的所有主張。
太子楊昭看了看臉色難堪的虞世基,小心的插嘴道:“父皇,兒臣也是這麽評價的,不過虞先生的立意,還是不錯的,因為削除各地總管之事,宜早不宜遲…!”
隋煬帝楊廣頗有些詫異的看了看楊昭,意外的問道:“昭兒!也是認為此法過於打草驚蛇…!”
嗯…!”
聽了這話,楊廣眼中露出滿意的神色,問道:“不知昭兒可有妙法?不妨說來聽聽…。”
楊昭整理了一下思緒,然後緩緩說道:“父皇!兒臣想先知道父皇的意思,父皇是否下定了決心?若是下定了決心,兒臣的法子,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奏效,而且有一定的把握,將此事的影響降到最低,若父皇對此事猶豫未決,兒臣便不敢妄言…。”
楊廣深深的看著自己肥胖的兒子半晌,這才說道:“此事重大,朕說實話,朕確實沒有下定決心,畢竟此事事關重大,怕的就是處理不好,就會天下大亂,更怕寒了那些關隴們閥的心,如今他們大多都擁兵自重,一個處理不好,我們楊家就有可能覆滅,執不執行,朕自有考慮,你不妨將你的想法說來聽聽,臣子的責任是為天子提供建議,給天子分憂,采不采納你的建議,那是天子的事…。”
楊昭聞言,猶豫道:“兒臣不敢言…。”
楊廣不耐煩的敲了敲龍案,道:“說錯了話也無妨,聯赦你無罪。”
猶豫了半晌,楊昭終於還是決定說了,誰知楊廣適時的抬手攔住了他,然後對侍立殿內的宦官們,揚聲道:“爾等都退出去,關閉殿門,任何人不得靠近,違者夷族…!”
宦官們趕緊退了出去,並關上了大興殿的殿門,殿內隻剩下了楊廣等四人。
隋煬帝楊廣緩緩掃視三人,沉聲說道:“今日之事,事關重大,萬不可泄露半句,隻限於你我四人知道,謀事而不秘者,先輸一著,你們要記住…。”
三人都是躬身應道:“臣遵旨…!”
楊昭抬眼偷瞧了瞧自己的父皇,卻在他的臉上,找不出任何喜怒情緒,不知道自己的父皇,對這事到底持什麽態度。
不過,既然父皇要他說出自己的主張,說便是了,他願不願意削那是他的事,正如他所說,做為臣子隻要盡到提供建議的責任,采不采納就不關他的事了。
想到此處,楊昭躬身稟道:“父皇若您真下定了決心的話,對現在的您來說,那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
楊廣盯著楊昭的臉,緩緩逼問道:“此話怎講…?”
父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個天下都是我們楊家的,您若下旨收回各地總管的軍權與政權,沒人敢反對,他們皆是父皇的臣子,父皇的聖旨一到,誰敢不從…?”
楊廣似笑非笑的繼續問道:“若真有人不從,又當如何?萬一朕的臣子們,舍不得放棄封地裏的偌大權力,幹脆橫了心造朕的反,那怎麽辦…?”
父皇!這是根本不必要的擔心,兒臣相信沒有哪個總管,敢做這等大逆之事,因為這大隋江山是我們楊家的,再加上大隋府兵之赫赫威名,早已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諸多總管之中,任誰都沒有這個膽子,敢帶頭反抗父皇的天威,就算他們暗藏禍心,也不敢付諸行動,論威望,論朝廷與地方軍隊的實力,他們都不是父皇的對手,天時地利人和,諸多總管一樣沒占,如此沒有把握的造反,諸多總管是萬萬不敢行之的…。”
再說了,自古不論是造反還是起義,都必須有個名目,師出有名才能獲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跟隨,諸多總管若造父皇的反,他們師出何名?以臣伐王,此乃大逆不道之舉,他們若反,便自己將自己推到了,跟叛賊楊諒一樣被天下人唾罵孤立的絕境,諸多總管皆是聰明睿智之人,這些利害,他們必然清楚的,如果父皇向諸多總管下令,讓他們回長安城,兒臣敢斷定,諸多總管縱然心有不願,但也會老老實實的遵旨行事,沒人敢違抗父皇的旨意…。”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