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弩炮利器
字數:3760 加入書籤
1.雁門關
雁門關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恒山沿代縣北境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坐落於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於山西北部的代縣城北約20公裏的雁門山上。“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2.虎牢關
虎牢關又名汜水關,位於河南省滎陽市區西北部16公裏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裏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曆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生於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鄭敗燕師於此。魯襄公二年(前571年)晉悼王會諸侯於戚以謀鄭,用孟獻子“請城虎牢以逼鄭”之計,開始在此築城。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唐代李世民大戰竇建德、宋代嶽飛大破金兵於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虎牢關仍是鏖戰紛繁,時聞殺聲。
3.山海關
山海關為萬裏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是以展現明代重要關口和平原長城為主的曆史遺跡人文景區[31]。山海關為軍事重鎮和戰略要地,明宣德年間曾在此特設兵部分司署,為明兵部的唯一分設機構,具有獨特的軍事與政治價值。自其設立至明朝覆滅,二百多年間,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於此。[15]
山海關距離北京大約隻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衝殺的平原為主。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而“天下第一關”中所謂的“第一”,不僅指山海關地處萬裏長城最東端,更表明了它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的重要地理價值。
4.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裏處最狹窄的山穀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曆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裏。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裏一燧,十裏一墩,三十裏一堡,百裏一城的防禦體係。
嘉峪關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自然及人文景觀。嘉峪關大多數景點緊扣長城文化及絲路文化的脈係,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5.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曆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禦書。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裏,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穀,穀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穀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裏形勢的隆要。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6.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穀,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7.劍門關(劍閣)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文學家張載在《劍閣銘》讚道:“岩岩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在《銘》中寫道:“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層岑峻壁,森若戈戟。萬壑奔東,雙飛高闕。翠嶺中橫,黯然黛色。
樹若雄屏,以衛王國。
8.陽平關
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於西漢,位於今陝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鹹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於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2]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邊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晉人張薈《南漢記》載:“蜀有三關:陽平、江關、白水……”,而《隋書》地理誌則對古陽平關的軍事戰略地位描述得更為詳盡:“西控川蜀,北通秦隴,且後依景山,前聳定軍、卓筆,右踞白馬、金牛,左拱雲霧、百丈,漢、黑、燼諸水襟帶包絡於其間,極天下之至險。蜀若得之上可以傾覆寇敵,尊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開擴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因而,古陽平關自古就被視為“蜀之咽喉”、“漢中門戶”,才有了“漢中最險無如陽平”的感歎!。
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個時代的英雄豪傑、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使古陽平關名揚四海。
9.函穀關
函穀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誌》所載:“穀城”瀍水出,有函穀關。穀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穀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裏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人王氏曰:自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崤山以西崤山,見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