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兵分三路
字數:3714 加入書籤
第十九章
兵分三路
“筌是一種捕魚的工具,古代抓魚的工具叫筌,抓野兔的工具叫蹄,就是驢蹄子的蹄,至於長什麽樣我也沒見過,大致上是一個筐的樣子吧。我們今天可以從繁體字‘稱’的字形看出來,‘稱’原本是單人旁加一個扣著的筐的造型,因為古代人認為,這東西幾乎不用付出什麽勞動,隻要下在水域中,晚上就可以有魚吃,對於遠古時候的人,這就是稱心如意。後來農業展了,多收獲莊稼也是稱心如意,就改成了禾木旁了!”張叔一邊喝酒一邊解釋。
我心說,當年的大學生,跟今天的大學生真不是一個概念,這知識的淵博程度,不服不行啊!這要是換了我,嘿嘿,不說了。
芬姨雙手攤開,做一個大家安靜的手勢,說:“這件事咱們這樣搞。兵分三路,一路去打聽邊家墳的所在地,從邊家墳上下手。一路去找沿河找那個留下啞彈的高地,從當初那位陳老爺子和這位神仙的行程下手。一路去調查那條河上有幾座橋!隨時保持電話暢通!”張叔插嘴說:“你們現在隻一部車,我再給你們配兩輛,其中一輛是越野,畢竟沿河尋找,土路崎嶇......”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兵分三路出了,我和小白花負責查找邊家墳的位置。重夕負責橋梁,林峰老家就是這裏的,他比我們熟悉,負責尋找那個高地。
分頭之後,我坐在車裏打開了手機。手機當中那地圖軟件倒是給我創造了相當好的便利。我倆先在地圖上尋找附近帶邊字的村莊,找到一個邊家鋪,滿懷希望的驅車前往。到了那裏一打聽,這個所謂的邊家鋪離鴉鴻橋有8裏遠!祖墳根本不可能埋到那麽遠的地方去。我倆跟當地的老鄉打聽,還有沒有別的邊家的什麽村莊,一路打聽下來,一個做買賣的告訴我,往東十幾裏一個村子姓邊的多,名字卻不叫邊家莊。
不過這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消息了,於是我倆驅車前往了這位老鄉所說的地方。進村一打聽,這村的祖墳就在村外!根本就不靠近水!瞬間我就又頹了下來,這時候正是上午九點左右,農村土路邊的大石頭上正做著一個曬太陽的老太太。這老太太見我們倆麵生,便問:“你們倆孩子,不是這村兒的吧?是誰家親戚兒,找不著道兒了吧?”
我趕忙上前,對老太太說明了我們的來意,表示我們在尋找這個邊家的村莊。老太太聽我這麽說思索了片刻,便說道:“鴉鴻橋原來還真有個邊莊子,現在知道有這個莊的人不多了,得找老人問。好像在鴉鴻橋鎮西北麵,時候太長,記不住了!”
聽老太太這麽說,我心說對啊!這邊大綬的事情可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說兩三百年過去了!這麽算起來的話,這邊家子弟所形成的村莊也有百年了!現在在不在尚且不知,哪怕真的在也不一定有人知道這就是邊大綬的那個邊家村!確實要找老人問問,也許真的有可能!
於是,我們又驅車直奔鴉鴻橋西北的地方。一打聽,這裏叫高橋,確實也離鴉鴻橋8裏遠,但是實際上卻並不算是鴉鴻橋的範圍。隻是今天經濟展了,兩旁的建築連在一起,看不出這裏是鴉鴻橋之外了。我一邊詢問一位大叔,一邊思索,看來這邊莊子應該就在這附近了!這時候,那位大叔“哎?”了一聲,我以為他想起了什麽,便忙抬頭看向他問:“有沒有哪些代表性的建築還是過去鴉鴻橋的呢?”誰知他卻仔細打量了我一遍,這才說:“這個啊,你去汽車站打聽打聽吧!對了!你就是電視上那個玄學館的吧?!嘿嘿嘿!”說著,掏出手機非得跟我合個影!
我倆脫身之後,再次驅車來到了汽車站。訪問了汽車站附近的許多住戶,最後終於在一個住戶家裏的老人口中得知,邊莊子現在早已改名了,過去那村子就很小,五個村子才組成一個大隊。讓我現在到南外環附近打聽打聽。
就這樣,我們找到了南外環附近,還真找到了邊家的人。一問,祖墳根本不在河邊。一天下來,沒有任何進展!看看時間,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無奈,我和小白花驅車回到了玄學館。
回到玄學館,重夕告訴我,那附近一共有兩座橋。都看了,全是水泥橋,顯然是所造年頭不多!林峰回來的最晚,進門也是一臉疲憊,跟大家說,驅車幾十公裏土路,河兩岸地勢最高的是河墊,有七八米高,其餘都是過去水衝積出來的河套平地。沿途還找到兩處靠近水邊的墓地,一打聽,都是義地,根本不是祖墳。線索就這樣全斷了!
眾人都是非常失望,小白花見我一臉失望也是滿臉愁容。吃過晚飯之後,我和小白花回到家,閑得無聊打開了電腦,百度無終相關信息。
在一個網站上,看到了有關鴉鴻橋曆史的信息。那是一個博客,上麵沒有聯係方式,我當即注冊那家博客,給對方留了言。很快對方回了信息,看來對方也是個勤快人,彼此交換了微信加了好友。對方告訴我那篇文章是轉貼的,原文來自無終論壇,一絲曙光從我的腦海中閃現,我當即向那人索要無終論壇的鏈接網址。
然而對方卻告訴我,無終論壇因一些文友的論爭升級,已經關停了。不過他提供了原創作者的一些信息,那是一位為鴉鴻橋的古今曆史默默奔走十幾年的文史專家,可惜沒有他的聯係方式。
關上了電腦,回頭看了看。小白花此時正趴在我的肩膀上,上眼皮打下眼皮,看來是困得不行了。抬頭看看,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今天忙碌了一天,小白花也確實累了。別指望我能把她抱到床上,她抱我還差不多。我拍了拍她,讓她先睡,而我則把電話打給了張叔。
“張叔,剛才我在一個網友那知道了一些信息......”我把那個網友告訴我的內容對張叔敘述了一遍,著重提到了那位文史專家。張叔沉吟了一下,說:“你說的這個人我聽說過一點,應該不是鴉鴻橋的,好像是北麵楊家套的。你不用管了,我想辦法找!”
第二天下午我接到張叔電話,說專家找到了,但對方很忙,正在為本地一些古碑帖奔走。張叔告訴我說我們隻能在半路見到,所以讓我們別耽誤,趕緊過去。
我們當即上車,跟隨張叔前去拜訪。見到老專家之後,聽說是晚輩來請教鴉鴻橋文史方麵的事情,老人很熱情,詳細介紹了鴉鴻橋古今曆史。(以下敘述引自文史專家張振江先生相關文章,略有改動——作者注)
鴉鴻橋素有京東大集而著稱,京東大集源於何時史無明確記載。明嘉靖三年薊州通誌記有:鴉鴻橋【崗】集日為每月五、十,高橋二、七,西玄湖甸三、八,珠秫塢四、九,錢家溝一、六,方園約十裏一集。縣內人口1·2萬。集市以小型分散為主。
康熙二十年縣誌高橋、西玄湖甸,兩集文字上不見了。由分散改為以鴉鴻橋為中心的大集市,可能是大集的雛形。康乾兩朝百年盛世人口驟增,商業經營迅擴大,外來商戶紛紛幕名而至,逐步形成方園幾十裏或百裏的集市。
經考察,形成京東大集約有三百餘年曆史。大約經曆四次高潮和四次回落。第一次高潮:清同治年間還鄉河沿岸棉農的出現,光緒十年縣誌載有:南鄉有宜棉,室家紡織軋軋相通。家家戶戶紡棉織土布,棉花、棉紗、棉布,由內銷轉向外銷。利用還鄉河水運經天津和京航大運河聯通。旱路西去張家口通往西北,出冷口和喜峰口達赤峰和內外蒙古大草原,東出山海關聯接東三省。水旱路交匯,路傳駝鈴響,水送搖櫓聲。清嘉慶初年合鎮重修三聖寺碑記已有大型、較大型商號、店鋪七十四家捐資,其中有手工作坊榨油、米麵加工、釀酒、製醋、綢緞、蠶紗、當鋪、錢莊等大商號捐募。
......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