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張繡降曹得王堅
字數:3339 加入書籤
孫策南下豫章,豫章太守華歆投降,孫策全得豫章郡。
並且擊潰來犯劉磬部,並且北上討伐黃祖。十二月,軍隊疲憊,孫策這才撤軍。
卻說張毅返回壽春,也將丁奉帶回了壽春。因為天氣寒冷,張毅讓各軍修整。
本來張毅想弄一些禦寒衣物的,但是九江郡新定,糧食剛好自足,缺少禽類,收集的羽絨太少,而獸類更少,除了不能動的耕牛之外,羊、狗早就被吃光了。
張毅已經下令,讓民眾多養禽獸,並且設立官倉收購禽羽獸毛,已被將來製作羽絨服以及皮襖。
十二月中旬,張毅突然得到消息,張繡再一次的投降曹操了。
“恭喜宿主,張繡勢力消亡,為宿主抽取曆史名將王堅。”
“王堅,南宋抗元名將,釣魚城統領。王堅現為宿主親衛都伯。”
張毅聽到之後,也很好奇啊!這個王堅他還真沒有聽過,但是釣魚城可是大名鼎鼎,作為中國最後的抵抗元蒙的地方,前前後後幾十年,好幾茬人,要不是最後南宋滅亡了,釣魚城可能還不會投降。
王堅既然是釣魚城的統領,那麽他的防守能力應該很強,或許自己以後打江東的時候,可以讓王堅來防守壽春一帶。
不過既然王堅在此,張毅也不著急見他。反倒是張繡投降這事,既然張繡投降了,那麽曹操應該也該討伐劉備了吧?曹操討伐劉備了,是不是也得招自己過去呢?到時候他過不過去呢?不過去恐怕不行,過去吧!他怕曹操直接帶他去打袁紹。
糾結啊!張毅真的糾結,於是他找來了劉曄,問計道:“如今淮南新定,不可無主。今宛城張繡降於司空,司空能夠動用的兵力增多,加上袁兵不會輕動,司空必然要討伐劉備,定然會招我助陣。若我去應召,恐要隨司空北征。若不應召,則恐司空誤會。”
劉曄聽完之後,立刻知道張毅的意思,他說道:“主公已知淮南新定,人心不穩,無法與曹司空爭鋒。所以,征劉備主公必然應召,以安曹司空之心。而北征袁紹一事很好化解,待到主公離開之後,我等恐怕無法震懾孫策,到時向主公求援,也是情理之中!”
張毅一聽,立刻會意。劉曄的意思是養寇自重,這個計謀張毅也曾想過,隻是不知道如何實施才好。
但是張毅也不能明問,這種事情是隻可會意,不可言傳,他隻能相信劉曄,希望劉曄能夠辦好這件事。
不過他還是有點不放心,因為誰也不知道劉曄到底想什麽。他等劉曄走了之後,就找來了石秀,讓石秀盯著劉曄,一旦劉曄要背叛他,就快速來報告。
之所以不讓石秀動手殺死劉曄,是因為石秀很難是劉曄的對手。以劉曄的智謀,他要是背叛了,怎麽可能不防備石秀他們?
張毅心裏依然亂糟糟的,隻好去軍營看看兵練的怎麽樣了。
張毅的士兵大多數時間是他親自在操練,但是一旦他有事情了,就交給自己的親兵來操練。自己這些親兵是和他呆的時間最長的那些人,對他的練兵手段知根知底。
在這裏,他也見到了王堅,經過交談才發現,這王堅雖然是個武將,但是同樣是一個讀書人,是很有想法的一個人。
“子固(王堅的字,堅者,固也!),你很有才幹,在我的親兵當中,是浪費你的才華了。我想讓你去淠水放堡壘擔當統領,替換尚師徒和韓滔回來,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王堅抱拳說道:“淠水堡壘是為防敵過河,但是其上沒有水軍,想要組織敵人恐怕很困難。”
“淠水河道狹窄,沒有良港,船隻通行不便。”張毅說道。
王堅解釋道:“淠水距離壽春太進,僅可充當護城河來使用。我認為應該在淮水之上組建一隻水軍,淮水寬廣,足可以應對很多大軍的進攻。”
“子固所言極是。”張毅很讚同,不過他也有難處,“此時淮南百廢待興,恐怕沒有財力在淮水之上組建水軍。”
王堅言道:“主公貴為太守,政令卻隻能在壽春、合肥、居巢三縣通行,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張毅也沒有辦法,他倒是很想將整個九江郡完全掌握在手裏,不過沒有那麽多的糧草啊!
“我也知道主公手中糧食不足,但是主公手中兵馬足有三萬,雖然有近半是新降之人,卻也可以用此來做文章。”
“哦?如何來做?”
王堅言道:“主公可以調撥給我一些人馬,假扮盜匪,去攻打這些縣城,到時候主公就有借口將這些縣城收到治下了。”
張毅一聽,這倒是一個好主意,於是便給了王堅五千人。王堅一路向東,橫掃各縣。
五千人其實對於一個縣城已經很多了,就算縣中豪族的私兵加起來也不過就是一兩千人。
要是放在幾年前的時候,或許會更多一些,因為那時候他們還沒有支持袁術,每家都有幾百上千的私兵。但是現在,因為袁術的沒落,他們已經不負當年的強盛了。
人啊!有的時候就是貪心,這些世家豪強也是如此。他們已經很弱了,卻還想著霸占各縣。
現在好了,來了一個狠心的人,要將他們趕盡殺絕。
王堅一家一家的將塢堡打破,劫掠人口,運走糧食、財務、書籍,然後將塢堡焚毀。抵抗的豪強都被殺了,豪強占的土地也被張毅隨後充公張毅假裝和王堅大戰一場,然後將老幼婦孺、財務、書籍都接手過來,將各縣的治權也收回來。
打敗王堅一次,就就地修整,讓王堅去下一縣劫掠,如此反複,終於在一月末的時候,將所有縣都拿到了手裏。
之所以如此順利,還是因為之前淮南遭受過太多的打擊。袁術自己的兵匪、曹操、呂布、孫策都縱兵劫掠過這裏,讓豪強們的私兵減少了一大半。
再加上盜匪橫行,鄭寶、雷薄、陳蘭、張多、許幹等人也經常縱兵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