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值得
字數:4704 加入書籤
求書,找書,請發站內短信給管理員,手機閱讀更精彩,手機直接訪問 m.bqg8.cc
楊震不想讓後世中國人,在航空工業上苦心追趕的一幕在重新上演。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皇冠,摘下這個皇冠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步跟不上,可就是步步都跟不上。
清楚的知道航空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的楊震。明白拔苗助長隻能滿足一時需要,但對於長遠來說並不有利。但你在眼光上一定要看的長遠一些,不能因為一些眼下的困難,就放棄了追趕世界先進的機會,而一直停留在一個落後標準上止步不前。
所以楊震一直不斷的采取辦法,提高自己工廠的水平。哪怕是暫時降低產量,他也在所不惜。就像眼下已經開始采取全鋁製造的雅克九戰鬥機,盡管發動機的製造工藝已經成熟,但是因為使用鋁製造機體還不熟練,原本就無法滿足需要的產量,還在不斷的下滑之中。
之前部隊裝備的p四零戰鬥機性能已經落後,根本就無法與美製最新式的戰鬥機對抗。尋找一種與美製戰鬥機,尤其是某些方麵開始大量裝備的p五十一、p四十七戰鬥機,可以對抗的飛機,已經成為楊震為了保持航空兵戰鬥力,不被自己決定拉開空檔首要采取的決定。
而盡管蘇式的拉七戰鬥機後期型號,性能不次於美製p五十一戰鬥機。但在自己的計劃執行之後,蘇聯方麵隻能剔除在外。而且抗聯空勤人員,本身對蘇聯戰鬥機就很不滿意的情況之下,蘇聯人已經不在楊震的考慮範圍之內。
蘇聯人提供的原本在數量上,就無法滿足需要的拉式戰鬥機。盡管都是新戰鬥機,但在使用了大半年後,眼下已經陸續開始到使用壽命。木製的機體開始老化,發動機的功率已經大幅度開始下降。
這些戰時生產的粗製濫造的飛機,壽命實在是太短了,質量也實在太差。每一架飛機的發動機,盡管都是同一型號的新產品,可實際的輸出功率都不同。出廠說明上的發動機功率,隻能是一個參考數字。大部分飛機的發動機,使用壽命甚至隻有幾十個小時。
雖說都裝備了無線電,但質量太差導致無線電失靈的狀況很普遍。逼的航空兵在投入一線使用之前,隻能用抗聯自己生產的無線電進行替換。瞄準器設置不合理,關上座艙蓋就無法使用。高速轉彎時候副翼和升降舵異常的重,沒有一個好體力根本就無法操縱。
本身的木製機體,也很不適合關內與南滿戰場。調往關內裝備蘇製飛機的航空兵部隊,甚至到了四五年初輕易不敢起飛的地步。用航空兵的話來說,蘇聯人的這些飛機,簡直就是一次性的飛機。
但對於拉五fn戰鬥機和拉七戰鬥機的基本性能,航空兵還是滿意的,認為完全可以對抗日本新式戰鬥機。尤其是拉七戰鬥機,除了在最大速度與作戰航程上之外,在格鬥性能上基本上可以與p五十一d型戰鬥機抗衡。
隻是數量一直不足,始終維持在勉強夠用的狀態。搞的抗聯航空兵現在一頭輕,兩頭沉的不均衡態勢。執行對日轟炸的戰略轟炸機群,始終保持在超編的規模。但戰鬥機群卻因為大批的p四零戰鬥機,因為性能快速落後。
除了部分的最新型號,還能在後方承擔要地防空任務之外。大部分的戰鬥機,隻能轉為攻擊機使用。因為p四零戰鬥機的大量轉崗,在加上四四年美軍大量提供的sbd俯衝轟炸機,抗聯已經大幅度降低伊爾二攻擊機的產量。
隻是攻擊機部隊也保證充足的數量,可最至關重要的戰鬥機部隊,卻始終有些供不應求。雅克九戰鬥機有限的產能,要滿足遠程護航所需。蘇製拉式戰鬥機是被擊落一架就少一架,蘇聯人轉交過來的德國貨,數量上又受製於蘇德戰場戰局。
對於抗聯要求增大供貨量的要求,蘇聯人一直沒有給予任何的答複。隻用繳獲的德國貨,來搪塞抗聯的要求,以換取抗聯手中的美援軍工原料。即便是蘇德戰場已經進入尾聲,但在拉式戰鬥機的供應上,依舊嚴格的控製數量。
無論是抗聯提出以現匯購買,還是采取交換的辦法,蘇聯人都不給於任何的回應。即便是提供少量的飛機,也是動作相當的遲緩。蘇聯眼下都是這個做法,自己行動展開之後,蘇聯人要是還能提供飛機那就活見鬼了。
所以為了避免自己提高要求後,出現戰鬥力上的空白。楊震也隻能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條是全力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盡快提高航空工業的工藝水平。一條是想辦法收集戰利品,也就是要尋找替代品。
德國人到後期生產的飛機,因為原材料來源匱乏,工藝標準也有些下降。但是在德國人紮實的工藝標準之下,下降的相當有限。而且到戰爭後期,麵對著鋪天蓋地的美英蘇空軍,再加上嚴重的缺油,基本上已經無法起飛作戰的德國空軍,遺棄的那些飛機很多都是嶄新的。
隻要能搞來這些飛機,即便都是二手貨。但至少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彌補自己有些***的做法而導致的飛機產量不足。要知道德國空軍的最終戰敗,並不是裝備完全不如美英蘇。這些作戰飛機,隻要能用就是好的。
當然這個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零部件保證,因為德國在戰爭末期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甚至使用壽命隻有二十多個小時。沒有足夠的備用發動機,除非自己抽出精力仿製,否則這些飛機就是搞來也是一堆廢鋁。
在楊震的要求之下,抗聯的人員冒著生命的危險,幾乎走遍了蘇占區的每一個角落,這款戰鬥機使用寶馬發動機的每一個生產工廠。並想辦法從美英占區著手,搞到了大批的備用發動機和零部件。
可以說德國本土庫存的這款戰鬥機備用發動機,以及能夠找到的所有零部件,都被抗聯給搞了回來。並通過黑市軍火商人溝通,使用現匯支付的辦法,從挪威、丹麥這些未發生地麵作戰的戰場也搞到了一批。
為了保證這批飛機,能夠使用兩到三年。甚至抗聯的人員,走遍了東線每一處空戰發生地,就連被擊毀飛機上可用的零部件都拆卸回來。總算想辦法在楊震計劃全麵展開之前,搞來了一大批的替補戰鬥機。
到戰爭結束除了部分雅克九戰鬥機,以及少量的蘇製拉七戰鬥機之外,整個航空兵部隊的戰鬥機群,基本上已經全部德械化。fw一九零戰鬥機與me一零九g、k型號,承擔了絕大部分的作戰任務。
沒錯,楊震在航空工業的某些做法,在很多人眼中看來的確有些過於激進了。在收複撫順鋁廠並恢複部分產能後,楊震堅決要求新生產的雅克九戰鬥機以及伊爾二強擊機,由原來的木製機體改為全鋁製造。
而生產全鋁製機體,對東北眼下整體水平並不高的航空工業,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合格的鉚工不足,也影響了產能的發揮。這也導致了雅克九戰鬥機本就不高的產量,隻能長期在一個低水平的階段徘徊。再加上撫順鋁廠點解鋁的產量眼下還有限,就更加限製了戰鬥機產能的上升。
而為了形成大型飛機的製造能力,楊震推翻了原來暫時先不生產b二十四轟炸機,以及c四七運輸機的決定。還是決定小批量生產這兩款飛機,以便能盡快的形成大型飛機的生產能力。
楊震寧願苦心去收集德國人遺留下來的二手貨,或是冒著戰鬥機產量下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風險,也要改為全鋁製機體讓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畢竟眼下還是戰時,一切應該以戰時的需求為主。
全力為了前線,這句口號還是楊震喊出來的。怎麽到了航空製造上,這標準就換了?而且飛機全部改為鋁製生產,也影響到了其他方麵用鋁的需求。但在他這個東北局第一書記堅持之下,這個在很多眼中好高騖遠的做法,還是硬生生的推行下去了。
實際上楊震這麽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用木材生產飛機,隻能是在戰時麵對困境,采取的不得已辦法。實際上在眼下的航空工業之中,木材生產飛機實際上已經被徹底的淘汰。航空用鋁已經完全替代木材,作為飛機機體的主要原材料。
全世界包括原料更加匱乏的日本人在內,用木頭製造飛機的也隻有蘇聯人。至於英國人的蚊式轟炸機,那是特殊情況之下的特殊需求。鋁作為航空工業的主要原料,已經全麵替代木材的使用。
尤其是在航空工業即將邁進噴氣時代,木製機體已經再無任何機會翻身。想要發展現代的航空工業,航空用鋁生產與使用,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而中國的航空工業,不能隻停留在蘇聯二戰時期的水平。
如果想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那就必須要全力進行跳躍式的追趕。一步跟不上,那就步步都有可能落後。工業的發展與建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大幅度的後退。這個階段咬牙堅持下來,就是一個勝利。
更何況使用木材生產機體所需要的特製膠水,抗聯自身也無法生產,全部需要依賴進口。這一點也是製約了飛機產量上升,一個相當關鍵的弱點。與其到時候被人家掐斷脖子,還不如現在就痛下決心改進。
最關鍵的既然早晚都要掌握這門生產技術,那麽早掌握就比晚掌握要好的多。眼下是困難一些,但並不是一點替代辦法沒有的情況之下。如果可以通過這些代價,將航空工業整體生產水平提高一大步,那這個代價就是值得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保證戰後航空兵的戰鬥力,楊震也就有些不擇手段。雖說花費了大筆的資金,但也保證了這關鍵的兩三年之內,航空兵的戰鬥力不出現斷檔和下降。隻要能在這兩三年之內,真正掌握航空用鋁的生產和使用技術,培養出合格的航空製造人才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