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病倒
字數:4584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閨門秀 !
汾陽王府與當今皇室的血緣比較遠。他們家最早的一代王爺,是太|祖皇帝的兄弟,本是近支。可經曆過三代王爺傳承之後,到了高楨這一代,都快出五服了。相比宗室裏其他的分支,他們還是跟皇室比較親近的。但要論繼承權排序,那估計要太|祖皇帝所有的男性後代都死光了,才會輪到他們。
汾陽王府從開府起,就一直安守原籍嘉定,沒有涉足朝政,也沒有軍權,靠著祖上留下來的產業過活,頂多就是在嘉定的宗室群體中比較有體麵而已。如果換了在京城,這點體麵還要打些折扣。因為京中的宗室,大部分人與皇室的血緣關係都比他家近。
汾陽王府,是空有王爵、完全沒有實權的宗室王府代表。本朝開國以來,無論哪一位君主當朝,都沒人會認真拿他們當一回事。該示恩於宗室時,表示一下就行了,說到防備?警惕?就連先帝都隻會覺得這種想法太可笑。
可是如今,當今聖上素來被公認是比先帝更有腦子的君主,他居然就做出了扣下汾陽王世子的決定來。這個決定帶有太深的質子意味,讓人不得不多想,皇帝到底要幹什麽?
這是要防備宗室的意思嗎?可皇帝真要防備什麽人,也該先拿京城裏這些手中多少有些實權的宗室開刀才對,拿個遠在千裏之外的閑賦郡王府做靶子,又有什麽意義?
眾宗室們認真回想近段時間皇帝的舉動,似乎沒有特別明顯的針對他們的動作,可汾陽王府也沒見做過任何惹皇帝忌憚的事呀?汾陽王世子不過十七八歲年紀,為人也十分老實,讀書平平,不出挑但也不是蠢蛋,既沒有優秀到讓皇帝忍不住留下栽培,也不會不學無術到讓皇帝下令留他在京裏讀書的地步。而據汾陽王太妃回憶,早前新孫媳婦剛進門不久,她入宮陪太後聊天的時候。從來沒聽太後說過,要把她的孫子留下來。皇帝這個決定,必然不曾問過太後的意思。
眾宗室們可以暗中議論紛紛,猜想皇帝的用意。但汾陽王與汾陽王太妃卻沒有這個耐性。皇帝旨意都下來了,令他們回南,他們就拖不了幾天了。在離開之前,必須得把皇帝的用意弄清楚了才行。汾陽王世子還是少年人,一個人留在京裏。沒個長輩看顧,天知道會不會學壞?他的新婚妻子必須留下來陪他,可是新媳婦連老太妃與王妃都未拜見過,似乎也不合規矩。最重要的是,皇帝究竟想要對他們汾陽王府做什麽?!
然而皇帝麵對汾陽王母子的試探,表現得很平靜,很淡然,除了態度不夠親切以外,看不出有什麽不對。他隻是說,想要宗室子弟多讀點兒書。進學明理,別總是吃喝玩樂、遊手好閑的,一點實事都不幹。
汾陽王壓根兒就不信!宗室子弟裏又不是沒有聰明能幹的,現就有一個高楨佇在那兒呢,又有擁立之功,還是皇帝的親侄子。除他以外,京城宗室子弟中也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文武都來得,怎不見皇帝有提攜的意思?既沒有這個意思,那他們家的孩子又何必受那個苦?汾陽王世子在嘉定也有讀書習武。並不曾荒廢了歲月,橫豎他不是紈絝子弟就行了,何必非得逼得他與家人分隔千裏呢?
皇帝沒有給出回答,汾陽王太妃便去太後麵前求。
太後其實也十分意外。她生小兒子的氣,已經有些時日,皇帝低聲下氣地哄她,她也漸漸有些回轉的意思了,隻是對小兒子依然有幾分戒心,時刻要提防著他會對大兒子不利罷了。汾陽王府幾時得罪了小兒子?她完全沒有頭緒。
汾陽王太妃見狀。倒隱隱有個猜想了。新孫媳婦認親的那一日,廣平王也過來了。見他雙眼複明,自家兒子便歡喜地恭賀了一番,又與他一同答應了另一位王爺的邀請,前去赴一個詩會。興致來時,他還與廣平王一邊小酌,一邊聊了好長一段時間。廣平王在嘉定居住時,兩人時時有機會相處,本就比旁人都更親厚些。那日當著那麽多人的麵,汾陽王一時歡喜,還連說了好幾遍:“複明了就好,你這一身的才學、本事,若是真個做了瞎子,豈不可惜?今後你又可以大展鴻圖了,我真心為你高興。”
難道就是因為這幾句話而惹的禍?可這話裏又有哪一句說錯了呢?
若隻是這個原因,孫子在京中倒不至於有什麽危險。汾陽王太妃一邊故意用閑聊的方式,將當日的情形告知太後,一邊在心中暗暗盤算著,今年是不成了,來年開春後,是不是讓兒子上個折子,推說自己或者婆婆病了,讓孫子孫媳婦回南侍疾,好把他們小兩口給解救出來?
汾陽王太妃能想到的事,太後也很快就想到了。先前她隻是不知道汾陽王都說過些什麽罷了,如今知道了,心中頓時添了幾分怒氣。當著妯娌的麵,她不好發作出來,可是等人走了,她就忍不住摔了杯子。
小兒子的猜忌之心,果然不曾減弱半分。連其他宗室都受到遷怒了,皇帝難不成真的容不下他的同胞親哥哥?!
太後又是生氣,又是難過,召了皇帝來問,皇帝又拿那一番搪塞汾陽王的話來搪塞她。太後心中認定小兒子在騙自己,心中醒悟,自己的話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大概沒什麽約束力了。她一邊傷心,一邊擔憂大兒子和大孫子的未來,徹夜難眠,第二天就病倒了。
太後病情漸漸重了,皇帝也鄭重起來,一邊命太醫院用心醫治,一邊宣廣平王父子入宮侍疾。他其實也明白,母後這是在擔心皇兄呢。他心裏有幾分酸澀,但也認為有皇兄陪伴,母後應該會好得快些。
誰知道太後一睜眼看到大兒子就在床邊,說是奉旨進宮來侍疾,頓時嚇了一大跳。難不成皇帝要趁機使壞?太後忍不住多想,即使廣平王與高楨一再安撫,她依舊無法安下心來,根本休息不好。廣平王進宮是為了侍疾來的,沒想到太後的病反而越發重了。
廣平王雖然不清楚母後的心事。但也看得出來,她是在擔驚受怕。現如今在世上還有能令她擔驚受怕的事,不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也就隻有皇帝了。必然是皇帝做了什麽讓太後無法安心。廣平王猶豫了一下,就找了個機會,單獨求見皇帝。
他勸皇帝,無論是什麽事,若是太後擔憂之事。都可以先緩一緩,先讓太後安下心來養病比較要緊。
皇帝心裏正虛,有些狼狽地說:“皇兄多慮了,母後哪裏有什麽擔憂之事?她擔心皇兄的雙眼,皇兄如今不是已經好了麽?興許是皇兄久不進宮向她請安,母後心中掛念了吧?皇兄多陪陪母後,也就好了。”
廣平王認真看了皇帝幾眼,皇帝被看得不自在:“皇兄怎麽了?”廣平王緩緩搖了搖頭,十分嚴肅地對他說:“皇上有什麽可不安的呢?你是一國之君,名正言順地遵從先帝旨意登上九五之位。世上又有何人能威脅到你?你還是放寬心吧。”
皇帝隻覺得自己好象被人狠狠打了一個耳光似的,迅速道:“朕的心寬得很,用不著皇兄操心!”說完了,才反應過來,這句話說得太不客氣了,與他一貫以來在廣平王麵前的好弟弟形象不符,想要說些什麽來挽救,但看著廣平王那雙仿佛明了一切的眼眸,他又什麽話都說不出來了。
廣平王沒有再說什麽就退下了,回到慈寧宮中。他低聲在太後耳邊說:“母後放心吧,快把身體養好了。有您在,他心裏就算真有些什麽想法,也還要顧及孝道與身後清名呢。兒子不會給他留下把柄的。”
太後眼圈一紅。默默流下淚來。
從那之後,太後的病情就漸漸好轉了。她很快就命廣平王父子出宮回府,自己對待皇帝,似乎又恢複了從前的親和態度,隻是跟那時候相比,母子間好象總是少了些什麽。
太後養病期間。宗室裏也有女眷與晚輩前去問候。關於太後的這一場病,宗室中隱約有些猜想。隨著汾陽王與汾陽王太妃心懷怨氣地留下世子與新出爐的世子妃,踏上回南的道路,這種猜想受到了越來越多宗室中人的認可。
皇帝對宗室是真的起了猜忌之心了,而其中最為他所忌憚的,不是別人,正是與他一母同胞的廣平王。即使廣平王曾經為他登基立下過汗馬功勞,雙目又有疾,至今未能完全恢複正常,也不妨礙皇帝對這位好哥哥的戒備心。
宗室也有與朝臣結姻親或交好的,風聲在宗室圈子內流轉,又慢慢朝臣子的圈子蔓延過去。有不少朝臣都覺得皇帝的想法太小氣了些。雖然從前也有過臣子參廣平王,或是在皇帝麵前勸他提防廣平王,但那多半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誰都不是真的覺得廣平王會做出爭權奪勢的事情來。他若有那個心,早在穎王生亂、今上未還朝時就有所行動了。更不會在今上登基後,便退回王府中,完全不沾手朝政。
更有些資曆比較深的臣子回想起皇帝未登基之前,先帝還在世時,曾經說過不追究穎王、山陰侯餘黨的責任,隻誅除首惡的話。當時他們感歎新君仁厚,如今的想法卻非常複雜。雖然世人常道君無戲言,但君主的諾言,也未必能實現呢。
想想因堤壩案被逮進天牢裏的官員們,至今還有不少人未被定罪,難道就真的是因為堤壩案的案情未明嗎?所謂不追究餘黨的話,是絕對信不得的。真不知道往後又還會有多少人被卷進幾年前的穎王之亂中,丟了身家性命?
老臣們不由得私下歎惜,從小被當成閑散王爺放養長大的皇帝,終究還是有些不足的。論能力,論性情,論品格,論氣度,都沒辦法跟做了多年儲君人選的廣平王相比。隻是天意如此,大家又歎奈何?(未完待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