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請假
字數:6178 加入書籤
今晚陪女友請假兩天。
抱歉。抱歉。
從小到大,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煩惱。
小學,父母管的太多,沒有自由。
初中,學習壓力大,成績不理想。
高中,情竇初開,愛人卻還沒來。
大學,是天堂,卻發現僅是妄想。
畢業,迷茫,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不論什麽年齡,什麽階段。為人處事是我們一直在糾結、在學習、在煩惱的內容。
不知覺間,因為自己對小事毫不在意,失去了個朋友。
口直心快,因為自己的神經大條口無遮攔,得罪了個同學。
猶豫彷徨,因為自己思前想後糾結不已,攤上了“見死不救”。
為人處事難麽?我們不由開始問心自問。
慢慢的為人處事成了一門學問,衍生出無數分支,讓人為處事變得朦朧與撲朔迷離,外加眾生芸芸性格各異,使我們更加不懂何為為人處事,更加不明白如何為人處事。
萬劍歸宗萬道歸源,透過分支追溯為人處事的本源,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時候為人處事難在了如何選擇,難在了我們始終在衡量、在糾結。
所以,當我們麵對糾結的為人處事之時不妨就事論事。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夥人一把火燒了一座名叫“望海樓”的法國教堂,並殺死了20名外國傳教士以及僑民,其中主要是法國人,事後,以法國為首的列強大兵壓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國藩去調查本案,本案最後以清政府處死16名中國人犯而結案告終——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稱“火燒望海樓事件”
事件起末大致如下:
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以後,有很多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傳教同時他們也會做一些慈善工作,比如收留一些無家可歸的兒童。於是很多地痞流氓聽說外國人收留兒童,就到處拐孩子,然後賣給教堂,當做一樁發財的生意。
當時國人普遍具有排外情緒,再加上民智未開,很多老百姓就不理解傳教士的做法,後來數十嬰兒夭折(因疾病、瘟疫等)死亡。
神父與修女便安排了喪葬工人掩埋,工人為偷工減料便隨意掩埋,而神父卻並未監督,因掩埋太淺,夜間野狗聞到氣味將死嬰挖出吃掉,到了天亮的時候,野狗沒吃完的死嬰殘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百姓並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於是他們開始猜想:教堂殺了小孩。
當時教堂還有一個職能,就是給人看病。於是有人開始傳言西洋人是要用幼兒的眼珠子、腦子做藥引子,一傳十十傳百,頓時引起巨大民憤,紛紛到教堂討個說法。
當時法國駐天津的領事叫豐大業,這個人的脾氣特別暴躁。他聽說這件事後,就去找天津的知縣算賬,然後一言不合,就掏槍把知縣的一個隨從(也有人說是知縣的兒子)給打傷了。
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的事情,老百姓不幹了,當場就把豐大業給打死了,然後衝到教堂裏見人就殺。這次事件還波及到其他國家,混亂中,群眾先後打死外國職官、教士和修女,連同豐大業和西蒙在內共計20人。其中包括法國人13名,比利時人2名,俄國人3名,意大利人和英國人各1名。最後老百姓一把火將教堂和法國領事館都給燒了。
從國際外交的道理上講,這是中國人的不對。但是當時的輿論認為,大清子民還是挺棒的,老外欺負我們這麽多年,終於可以出口惡氣了。
所以,怎麽處理這樁天津教案,就成了一個天大的難題。當時朝廷把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要讓他處理天津教案。
一方麵是國內的輿論壓力,誰要是偏向洋人,誰就是漢奸,肯定會遺臭萬年。另一方麵洋人也不是吃素的,當時法國人已經把軍艦開到大沽口了。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臣,如果不跟洋人妥協,不做出適當的處理,就是對國家的一種不負責任,這道難題就擺在了曾國藩的麵前。
曾國藩是怎麽處理的呢?我們今天再來看,會發現他其實處理得很簡單,分三步。
第一步,誰殺的人?誰殺人就是誰犯法,抓起來就得殺頭。後來一調查,有十幾個人衝進教堂裏殺了人,全部抓起來砍了,判20人死刑。
第二步,這次事件不是波及其他國家嗎?其他國家的大使、領事、外交官也別圍著我鬧,你們說我們賠多少,我們就賠多少,最後總共賠了45萬兩銀子。
第三步,輪到了苦最深、仇最大的法國人。中國人不是把他們的領事豐大業給殺了嗎?我們單獨再跟法國談判。
你們說殺了外交官是有辱國體,那麽我們道歉。是誰縱容這些人殺的外交官呢?當時在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既然崇厚沒處理好這件事,就要代表中國政府到法國去賠禮道歉。當時在法國當政的也是一個著名的政治人物,叫梯也爾。梯也爾接見了崇厚,梯也爾也說:“法國所要的,並非(中國人的)頭顱,而是秩序的維持與條約的信守。”
處理這次事件的過程其實就體現了四個字:就事論事。你不要以為這個事情很簡單,當時若是順應衝昏頭腦的民眾,迎來的就當是外國勢力的船艦利炮。
就事論事,即對所言之人與事是非得失進行議論分析,往往不需要“聯係這人之前怎麽怎麽樣”,就是評說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者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當然就事論事式的思考與爭論,需要基於實際,以事實為導向。生活中,我們一般人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往往就是因為欠缺就事論事的能力。
從小到大,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煩惱。
小學,父母管的太多,沒有自由。
初中,學習壓力大,成績不理想。
高中,情竇初開,愛人卻還沒來。
大學,是天堂,卻發現僅是妄想。
畢業,迷茫,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不論什麽年齡,什麽階段。為人處事是我們一直在糾結、在學習、在煩惱的內容。
不知覺間,因為自己對小事毫不在意,失去了個朋友。
口直心快,因為自己的神經大條口無遮攔,得罪了個同學。
猶豫彷徨,因為自己思前想後糾結不已,攤上了“見死不救”。
為人處事難麽?我們不由開始問心自問。
慢慢的為人處事成了一門學問,衍生出無數分支,讓人為處事變得朦朧與撲朔迷離,外加眾生芸芸性格各異,使我們更加不懂何為為人處事,更加不明白如何為人處事。
萬劍歸宗萬道歸源,透過分支追溯為人處事的本源,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時候為人處事難在了如何選擇,難在了我們始終在衡量、在糾結。
所以,當我們麵對糾結的為人處事之時不妨就事論事。
1870年6月21日,在天津,有一夥人一把火燒了一座名叫“望海樓”的法國教堂,並殺死了20名外國傳教士以及僑民,其中主要是法國人,事後,以法國為首的列強大兵壓境,清政府急忙派出曾國藩去調查本案,本案最後以清政府處死16名中國人犯而結案告終——這起事件,就是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津教案”,又稱“火燒望海樓事件”
事件起末大致如下:
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以後,有很多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傳教同時他們也會做一些慈善工作,比如收留一些無家可歸的兒童。於是很多地痞流氓聽說外國人收留兒童,就到處拐孩子,然後賣給教堂,當做一樁發財的生意。
當時國人普遍具有排外情緒,再加上民智未開,很多老百姓就不理解傳教士的做法,後來數十嬰兒夭折(因疾病、瘟疫等)死亡。
神父與修女便安排了喪葬工人掩埋,工人為偷工減料便隨意掩埋,而神父卻並未監督,因掩埋太淺,夜間野狗聞到氣味將死嬰挖出吃掉,到了天亮的時候,野狗沒吃完的死嬰殘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百姓並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於是他們開始猜想:教堂殺了小孩。
當時教堂還有一個職能,就是給人看病。於是有人開始傳言西洋人是要用幼兒的眼珠子、腦子做藥引子,一傳十十傳百,頓時引起巨大民憤,紛紛到教堂討個說法。
當時法國駐天津的領事叫豐大業,這個人的脾氣特別暴躁。他聽說這件事後,就去找天津的知縣算賬,然後一言不合,就掏槍把知縣的一個隨從(也有人說是知縣的兒子)給打傷了。
這是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的事情,老百姓不幹了,當場就把豐大業給打死了,然後衝到教堂裏見人就殺。這次事件還波及到其他國家,混亂中,群眾先後打死外國職官、教士和修女,連同豐大業和西蒙在內共計20人。其中包括法國人13名,比利時人2名,俄國人3名,意大利人和英國人各1名。最後老百姓一把火將教堂和法國領事館都給燒了。
從國際外交的道理上講,這是中國人的不對。但是當時的輿論認為,大清子民還是挺棒的,老外欺負我們這麽多年,終於可以出口惡氣了。
所以,怎麽處理這樁天津教案,就成了一個天大的難題。當時朝廷把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要讓他處理天津教案。
一方麵是國內的輿論壓力,誰要是偏向洋人,誰就是漢奸,肯定會遺臭萬年。另一方麵洋人也不是吃素的,當時法國人已經把軍艦開到大沽口了。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臣,如果不跟洋人妥協,不做出適當的處理,就是對國家的一種不負責任,這道難題就擺在了曾國藩的麵前。
曾國藩是怎麽處理的呢?我們今天再來看,會發現他其實處理得很簡單,分三步。
第一步,誰殺的人?誰殺人就是誰犯法,抓起來就得殺頭。後來一調查,有十幾個人衝進教堂裏殺了人,全部抓起來砍了,判20人死刑。
第二步,這次事件不是波及其他國家嗎?其他國家的大使、領事、外交官也別圍著我鬧,你們說我們賠多少,我們就賠多少,最後總共賠了45萬兩銀子。
第三步,輪到了苦最深、仇最大的法國人。中國人不是把他們的領事豐大業給殺了嗎?我們單獨再跟法國談判。
你們說殺了外交官是有辱國體,那麽我們道歉。是誰縱容這些人殺的外交官呢?當時在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既然崇厚沒處理好這件事,就要代表中國政府到法國去賠禮道歉。當時在法國當政的也是一個著名的政治人物,叫梯也爾。梯也爾接見了崇厚,梯也爾也說:“法國所要的,並非(中國人的)頭顱,而是秩序的維持與條約的信守。”
處理這次事件的過程其實就體現了四個字:就事論事。你不要以為這個事情很簡單,當時若是順應衝昏頭腦的民眾,迎來的就當是外國勢力的船艦利炮。
就事論事,即對所言之人與事是非得失進行議論分析,往往不需要“聯係這人之前怎麽怎麽樣”,就是評說一件事情、一個問題或者是針對幾件事情、幾個問題進行評說。當然就事論事式的思考與爭論,需要基於實際,以事實為導向。生活中,我們一般人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往往就是因為欠缺就事論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