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以吏治國?興辦教育

字數:6108   加入書籤

A+A-




    現在聽到四川民政大學,費密本來期望在基層多做一年半載,但實在經不起家人勸誡,經過三輪考試,方成為批學生。

    經過數月籌備,繼武備學堂第六期開學之後,四川民政大學正式開學。

    如此大喜事,本是可喜可賀,但另外一個小道消息在川內流傳,那就是楊軒準備改變目前官神共治結構,在未來實行以吏治國。

    最初不以為然,這天聽吳養狐談起,楊軒驚出一身冷汗,在一番琢磨思索之後,決定反擊。

    在四省總督呂大器病逝、四川行都指揮使楊展被害之後,為接受其勢力,將呂大器主要幕僚長陳計長、楊展謀士吳養狐相繼收入賬下,委任為參議,襄助處理政務。

    相對陳計長離心離德,吳養狐感念對四川行都指揮使楊展的情義,全心全意投靠,現在成為楊軒主要幕僚處理有關政務。

    外麵傳言紛紛,吳養狐顯得頗為著急,這天早上議事剛完方留下來,勸告道:“侯爺,外麵傳言準備改變祖製,施行以吏治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放下手中的書劄,楊軒站起來,看著對方道:“吳先生,我們讀書人多主張朝廷君臣共治,地方官紳共治。

    雖然如此,但你應該也明白,朝廷、大臣、官員、紳士常常受製於衙門胥吏,如此地方才出現在地方實際上為官員胥吏鄉紳共治結構啊。”

    吳養狐點了點頭說道:“在大元朝之時地方施行以吏治國,主要朝廷大員多由地方小吏提拔而來,貪汙橫行,民不聊生。

    這次創辦四川民政學校,一些人造謠生非說侯爺準備改變大明祖製,施行以吏治國,侯爺,外麵人心惶惶,侯爺還需要解釋一二啊。”

    楊軒笑了笑,說道:“有什麽好解釋的?現在胥吏為非作歹,橫行鄉裏,禍害地方,有的更被老百姓認為五蠹之,對胥吏隊伍需要好好改造啊。”

    旁邊參議陳計長搖了搖頭道:“侯爺,一心為公,可喜可賀。但侯爺需知道萬事皆有成法,胥吏為害,古之聖賢不是不知道,但緣何聽之任之,那也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

    侯爺,元朝以吏治國,我太祖高皇帝當政以來,施行科舉考試,全麵壓製地方胥吏,如此民眾方安居樂業啊。”

    楊軒顯得頗為驚訝,連忙問起元朝以吏治國的事情,眾人侃侃而談,施行以吏治國,容易養成各種黨派,黨同伐異。

    施行以吏治國,官吏沒有監督,容易貪汙受賄,橫行非法。

    最先不以為意,隨即想起前世社會,可以說也是以吏治國,內心驚訝不已。

    古代地方施行官紳胥吏共治結構,與異地任職官員不同,異地任職官員多飽讀之士,很多道德文章,再加上為了個人前途需要好的名聲,多頗為重視自己羽毛。

    但胥吏不同,胥吏政治地位非常低,在有的年代胥吏家庭子弟更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在社會上成為賤業。

    但就是這種士大夫眼中賤業,在老百姓眼中那可是獨霸一方,生殺予奪,與土皇帝無二。

    想明白之後,楊軒內心有了主意,這天借四川民政學院開學之機,楊軒來到學院麵對兩百多書生侃侃而談。

    元朝以吏治國,小吏在地方獨霸一方,為非作歹,賄賂公行,實在民之大困。

    明朝地方施行官紳共治,異地官員來到地方借助地方胥吏勢力壓製地方官紳,為非作歹,也頗為可恨。

    前幾年地方老百姓有感小吏危害,在社會上傳出殺五蠹的呼聲,就是大家對這種官員依靠胥吏集團地方治理的反抗。

    為肅清吏治,決定對地方胥吏集團改造,打破胥吏世襲結構,從民間招攬英才,肅清吏治。

    這幾年下來多番嚐試,過去地方衙門為三班六房,其中三班人員多從地方民壯、軍中忠義之士選擇,六房也從地方品行學識較佳讀書人選擇。

    孔子曰“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要改造胥吏,就需對書吏進行教育。

    過去在順慶府的時候,最先也從軍中挑選一些老弱傷殘之輩充於三班之中,但這些人沒有什麽教育,在地方與普通衙役無二。

    在那之後,地方民壯、軍中退役人士若要充實到三班之中,多需要經過三個月的工作培訓,如此到地方多能夠嫻熟處理各類政務。

    同樣道理,楊軒也希望通過民政大學學習,大家能夠熟悉為官之道,改變過去胥吏為禍地方的老路。

    不要說眾人,就是楊軒自己也對以吏治國頗為擔憂,別的不說,前世種種現象讓人指。

    楊軒保證在未來不會改變官紳胥吏鄉紳共治現象。

    在地方組建議會,對所有官員與胥吏進行監督。

    眾人一聽長舒一口氣,由於長時間經驗教訓,大家對以吏治國頗為忌憚。

    楊軒剛剛說完,本來以為大家會讚成自己觀點,誰料到謝詞裏麵殺出一個沈公子,害得楊軒解釋半天,終於沒有高出太大糾紛。

    這天掌燈時分拖著疲憊的身體進入後堂,讓人驚訝的是後堂不但重新裝修了一番,粗粗望去,有百人之數。

    郡主朱峨嫣滿臉笑容的迎了出來,看著板著臉龐的男人,笑道:“子修,怎麽板著臉呢?

    這次進入cd),你不知道我找到多少寶貝哦?很多都是過去在王府時用到的,丫鬟王府家丁常常隔三差五的送過來啊。

    還有,你看看府裏東西擺設,還有奴仆穿衣打扮,那像在順慶府的時候那樣土氣,現在才想真正的巡撫衙門?

    過去那些人說賤妾是仿冒品,現在這樣多人證明我是如假包換的蜀王府郡主,今天三叔(富順王)證明了一切。”

    在四處尋覓人才的同時,楊軒更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世人追求平等,其實平等的基礎在於教育平等。

    隨著外部勢力逐步退出川境,四(川)境內局勢日漸平靜之際,楊軒開始在全川推行公立學堂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投入十分龐大,無形中對財政構成巨大壓力。

    現在正值亂世,對外征戰本讓剛趨穩定的川省財政捉襟見肘,何況現在還需要向公立學堂投入數以萬計的白銀。

    孔夫子辦私塾,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教書育人培養後生為古代賢士共同追求,現在看到辦教育影響可能的北伐,大家還顯得憂心忡忡。

    這天碰頭會上,錢邦芑欲言又止,到最後實在憋不住了,說道:“侯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興辦公立學堂,讓適齡孩子能夠識文斷字,實在利在當世,功在千秋。

    興辦公立學堂之方便,我想古之聖賢可能也曾經預見,但為何隻建立國子監、書院、州學、縣學,而不像侯爺這般建立公立學堂,以取代私塾?

    實因為興辦公立學堂耗資巨大,太平歲月尚難支撐,何況現在天下大亂之際?”

    眾人低著頭,看得出大家深有感觸,楊軒感到一陣憤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興辦教育利國利民之大事,怎麽這種事情居然有人反對?

    楊軒站起來來回渡著步子,良久停下腳步,掃視一眼在座眾人,顯得信心滿滿道:“錢按察使這點沒錯,興辦公立學堂耗資巨大,古之聖賢可能也曾看到其中好處,但為何不施行?實在因為財力匱乏所致。”

    眾人長舒一口氣,錢邦芑拱手道:“侯爺真乃聖賢君子,能夠審時度勢聽進勸諫,實乃我義勇軍之幸,大明之幸。

    侯爺,公立學堂可以暫緩興辦,我們省下錢糧可以克期東征,以與金聲桓、李成棟等部會師長江,如此北伐大業可成。”

    楊軒擺了擺手,搖頭道:“按察使,興辦公立學堂耗資巨大,但並不是因為官府沒有錢糧支撐

    學堂經費,實在因為太多錢糧為貪官汙吏貪墨所致。

    當年朝廷為收複遼東征遼餉,平定流寇征繳剿餉,練餉。朝廷緣何對老百姓洶洶,藉口收複遼東,平定流寇沒有錢糧?

    本人主政以來,地方民眾負擔銳減,過去每畝良田田賦大米2、3鬥,現在不過6升?

    民眾負擔而地方錢糧銳增,實因貪官汙吏所致。

    昔日上繳國庫一兩,從民眾身上搜刮十兩。

    貪官汙吏,民之蠹也。

    興辦教育耗資巨大不假,但隻要我們克服製度性腐敗,還老百姓一個朗朗乾坤,何愁無經費開辦公立學堂。”

    錢邦芑臉上的笑容怔住,半天闔不上,本來想要反駁,但見對方信心滿滿的,大氣不敢出,隻得呆呆的坐在一邊。

    但錢糧天上不落地上不生,公立學堂巨額開支一時半刻之間難以解決,正如大家預料那樣,若要在全省各個鄉都建立起公立學堂,每年至少需要5o萬兩白銀,若加上其他開支,每年耗資可達七八十萬兩之巨。

    雖然這幾年革除大弊,各地賦稅大增,但每年拿出如此多的錢糧補助教育,在大家看來還是有點匪夷所思。

    整個大堂陷入一陣沉默,楊軒也靜下心細想,總結前世公立教育得失利弊之後,迅拿定注意。

    大家擔心的不是錢嗎?現在自己大權在握,來錢的地方太多太多。

    自明宋以來,佛寺道觀遍布全國,就像筆者所生活鄉村,現代一個鄉就有多個寺廟(在古代一個集市麵積數倍於現在鄉鎮,各個集市多有數所寺廟),很多寺廟道觀成為地方一霸,並且不用繳納賦稅。

    既然如此,那就廢寺院道觀,以興辦學堂為名,廢黜寺廟道觀的各種特權,在各地建立起新型學堂。

    過去寺廟道觀寺廟雄偉,良田千畝,不但大量占據社會優質資產(良田),而且還像現代慈善機構一般從社會募集大量財富,更不用繳納任何稅賦。

    現在講道觀寺廟改為平民學堂,就是將過去寺廟道觀霸占的社會財富轉移到公立學堂,外加社會捐款,以及財政補助,如此完成社會重建。

    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後,楊軒信心勃勃責任重大,決心利用全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理,決心利用下層讀書人改變自身貧困的經濟社會地位的夢想,完成社會重建。

    明朝私塾老師收入中等,但依賴地方豪門大戶,工作極不穩定,而新式學堂主要由官府興辦,在地方聘請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不但免除奔波之苦,而且工作更有保障。

    大政方針普定之後,剩下的就是宣傳這種思潮,就是在全省範圍內尋找辦學場所,籌集辦學經費,采用官辦、官民合辦,或者完全民辦等方式,在地方大量建立公立學堂,完成社會重建。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