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緬北動亂的原因

字數:8683   加入書籤

A+A-


    晝行夜伏,累了就睡,渴了就喝。丟了火蟾蜍,河農歸家的心懈怠許多,大大放慢了腳速。



    



    本來嘛,火蟾蜍在手,有點歸家的盼頭,回去後,立馬把自己鎖在房間裏,修煉火蟾之心。



    



    現在,什麽都沒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火靈草,好容易才捉到火蟾,又被它逃了。



    



    河農不甘心啊,在放出火蟾的一瞬間,有想過把它再捉回來。沒想到火蟾發出耀眼的白光,根本張不開眼。河農隻好作罷,趁亂逃跑。



    



    後麵發生的事,河農不知道,他隻當火蟾跑丟了。至於,火蟾被華夏人得到?壓根不可能,火蟾溫度極高,華夏人沒有蠶絲麻袋,拿什麽裝下火蟾。



    



    火蟾一逃,猶如泥鰍入海,再也捉不到。



    



    “該死的華夏人。”河農不知在心底詛咒了多少遍唐周。



    



    “噴嚏”後麵追擊河農的唐周,一個勁的打噴嚏,是誰這麽恨我?再一打量前麵的河農,這貨又開始踢樹踩花,唐周明了。



    



    唐周身穿虎皮衣,追了河農三天三夜,他睡唐周也睡,他走,唐周過一會再走。這貨的速度實在太慢,睡了大半天,他才走了這麽點距離。



    



    一路上唐周見得最多的,就是河農嘴裏嘟囔著什麽玩意,然後惱怒的踹樹,破壞花草。



    



    現在,河農又在前麵踹樹,唐周已經司空見慣,坐在樹枝分叉上,等待河農發泄完再繼續趕路。



    



    這一天,唐周像往常一樣跟在河內身後。眺望遠處,發現炊煙寥寥直上,密林變成了平地,偶爾傳來兩聲卡車碾地的聲音。



    



    山河意釋放,感知到後麵有幾輛卡車,卡車上有不少拿槍的緬甸人。唐周打起精神,很有可能到了糯康的老窩。



    



    河農上了一條大路,唐周沒有跟上去,潛入森裏。他這一身老虎皮,走在路上太過惹人眼目,還是森林裏保險點。



    



    卡車轟鳴的聲音,越來越近,唐周已經能看到卡車的模樣。卡車輪胎上沾滿了泥水,每轉動一圈,上麵的泥都會像炸開的爆米花,飛向兩邊。



    



    河農沒有再走,站在原地對著卡車招手,“停下,停下。”



    



    開車的司機認識河農,河農是糯康老大身邊的紅人,卡車停在河農麵前,卡車副駕駛位的士兵,使出腦袋“河農大人,您怎麽會在這?”



    



    河農不想舊事重提,直切正題“載我一程,我正好回去。”



    



    “好嘞。”副駕駛位上的緬甸人跳下車,為河農騰出位置,他與後麵車廂裏的士兵擠在一起。



    



    卡車徐徐啟動,沾滿泥水的輪胎重新滾動起來。



    



    卡車上的士兵是克欽邦勢力駐紮在北部的軍隊。罌粟熟了,糯康正在集結各部的軍隊,保護今年的罌粟,正常收割。



    



    緬甸北部,每年的這個時候,都要發生戰爭。因為北部各民族祖居山林,交通不發達。各勢力謹遵祖訓,形成旁亙交錯的大小軍閥。同華夏國封建王朝初滅之時的情形一樣。



    



    各大小軍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不服從緬甸政府的管製。既然不服從政府的管製,政府自然不會給這些軍閥好果子吃。



    



    緬政府掐斷了北部的經濟與交通,緬甸北部的人不許與外界通商,無路可走的緬甸軍閥,隻好走上暴利的毒品這條路。



    



    說起來緬甸北部的軍閥與華夏國的關係源遠流長,這些北部的緬甸人也算是流著華夏人身上的血。



    



    最開始的緬甸北部,是華人現存為數不多的海外政權--緬甸撣邦四大特區



    



    撣邦位於緬甸聯邦東部,麵積1583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緬總麵積的1/4,是緬甸14個省、邦中最大的一個。全邦人口372萬餘人,由52個鎮區和1932個村組組成。撣族是主要民族,與華夏國的傣族,泰國的泰族是同一個民族。 



    



    撣邦中緬邊界存在四個特區,四個特區控製著大約80%的華夏與緬邊界。



    



    第一特區果敢(其中90%為漢族,漢語為guān fāng語言,傣語和緬語為當地通用語言。商店、飯館都是緬、中文字混用,但明顯以中文為主,緬文為輔,果敢還有自己的報社、雜誌社和電視台,全部使用簡體中文。



    



    直到2009年果敢才被緬甸軍政府實際控製。),軍隊是民族民主同盟軍;第二特區佤邦(這裏居住著佤、拉祜、撣、克欽、漢、愛尼等16種民族,其中佤族占70%。



    



    佤邦領導人認為自己與撣邦不存在任何關係,拒絕承認自己是什麽“特區”,統稱自己為“佤邦”。



    



    “邦”字既有“自治”的意思,又有與省平級的含義。暫對緬北軍事圍觀。),軍隊是佤邦聯合軍;第三特區的克欽新民主獨立軍(親丨美派,克欽族為主,緬甸“克欽族”也自稱為“景頗人”,與雲南境內景頗人同族。



    



    克欽族教育之發達與它落後的經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今緬甸克欽族領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著在歐美留學的經曆。現雙方處於交戰期 ),第四特區位於小孟拉(最小的特區,處於各大特區的夾縫之間,領導高層是華夏國文丨革知青及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華人。



    



    暫對緬北軍事圍觀。),軍隊是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



    



    四個特區都是從當年緬甸共丨產丨黨(親中派)的幾個軍區演變出來,其領導集團大多是世居緬甸的華僑、華人和六、七十年代從國內過去鬧革丨命的知青和紅丨衛兵(文丨革時期響應輸出革丨命,解放全世界)。



    



    這四個特區,過去曾經是華夏國雲南的一部分,1962年中緬劃定邊界時,才把這一部分土地正式確定為緬甸領土。



    



    雲南當地人到緬甸去,根本無須bàn lǐ出國護照之類的東西,隻要拿上自己**,辦一個邊境出入證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國了。更有人嫌辦丨證麻煩,幹脆從小路直接走出去,再從原路返回國內。當地就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出國容易出省難。



    



    在這裏,講的是漢語,用的是人民幣,耳朵裏聽到的是華夏國流行歌曲,錄像廳裏放的是華夏國武打片,各種店鋪都有中文標牌,店中陳列的商品也都是華夏國貨,水、電、煤氣gòng yīng也來自華夏國,甚至連diàn huà區號和上網的ip都是華夏國雲南的。



    



    大街上最醒目的是華夏國移動的營業廳,電信廣告寫著“國內長途xx元”不要以為是緬甸,那指的是華夏國。



    



    這四個特區由於靠近華夏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上跟華夏國,尤其是雲南邊境地區的聯係是極其密切的,而且很多時候對緬甸政府是抱著敵視態度,緬甸政府在這些特區的影響力甚至比不上華夏國。 



    



    更有趣的是四個特區最開始的領導人,大多是華夏人。



    



    撣邦第一特區(果敢) 彭家聲(華人背景)



    



    出生於果敢紅石頭河地區,祖籍華夏國四川,無國籍人士,原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政府主席。現流亡。



    



    撣邦第二特區(佤邦) 鮑有祥(知青背景)



    



    出生於華夏國雲南,現任緬甸佤邦政府主席、佤邦聯合軍總司令、佤邦聯合黨總丨書丨記。



    



    撣邦第三特區(克欽) 丁英(華人背景)



    



    克欽族人(即雲南景頗族人),原克欽新民主獨立軍司令,原緬甸撣邦第三特區司令。現已背叛克欽政府,退出領導人行列。



    



    撣邦第四特區(小孟拉) 林明賢(知青背景)



    



    華夏國海南省文昌人,文丨革時知青,是原第一特區領導人彭家聲的女婿。原小孟拉特區軍政委員會主席/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司令員,現在由他的兒子林道德(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接棒。



    



    接下來講講四大特區的形成。



    



    1949年,華夏民國國丨民丨黨軍隊敗退大陸,其中一支王牌軍隊進入緬甸妄圖依托當地人民(清時歸土司轄管,後沿襲。當地人民大多為明朝南征漢族軍隊的後裔。)



    



    東山再起,設立反丨共丨軍事進修班,國民丨黨殘餘軍隊將領擔任講師,培養了一大批日後震驚世界的金三角毒品集團首領,其中有彭家聲,糯康,羅星漢,坤沙等知名毒梟。



    



    建國初期,我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商談邊界劃分問題,以“麥克馬洪”線為依據,將撣邦高原劃給緬甸。自此,該地區華人自動成為緬甸的少數民族。



    



    但是,在緬甸的這些國丨民黨武裝勢力還受台灣蔣丨介石的領導。



    



    由於台灣影響衰弱,最終自立成為一割據政權,緬甸政府軍拿他們沒辦法。



    



    後協商華夏國政府,由華夏國人民解丨放軍入緬作戰,後來緬甸國內及國際yu論下,蔣丨介石命國丨軍撤台。一些雲南四川廣西等籍不原意去台,後餘部在金山角和中緬邊境一帶huó dòng。



    



    六十年代末,他們在邊境遇上我邊防軍時,還經常交談:我們打不過你們,你們是好樣的。但是他們(指緬甸軍隊)打不過我們。



    



    文化丨大革丨命期間,我國政府和緬甸鬧翻了,轉而支持緬甸共丨產黨造反,大批文丨革知青響應輸出革命,前往緬甸加入緬甸共丨產黨,期望實現解放全世界的偉大理想,並與當地割據勢力合流。緬共在同政府軍不斷武裝鬥爭的結果下,開辟了一大片根據地。



    



    後緬共內部發生鬥爭,緬共瓦解,所轄根據地成立了四個互不相屬的特區,即今天的緬北四大特區。



    



    自始以來,四大特區的人民(華人主體)從未放棄過鬥爭,一直在追求民族平等與解放獨立,不斷與緬甸政府軍對立,後與緬甸政府協調,可以保留自己的政府,軍隊,成為高度自治的地區。但是,兩方的摩擦不斷,持續至今。



    



    這是緬北勢力動亂的根本原因,不過,經過多年的發展,最開始的四大特區已經不是以華人為主體,例如克欽邦勢力的頭目糯康。



    



    總而言之,緬北動亂的根本源於華夏國。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緬北的四大特區名存實亡,早已改朝換代好多次。



    



    現如今的緬北偶爾平靜幾個月。然後又會爆發戰爭,首先內部各軍閥爭奪毒品各自為戰,然後又要與緬甸政府相抗。



    



    為了自己的利益,糯康不得不聚集軍隊,確保今年的收成,萬無一失。



    



    糯康遙望遠方的天空,喃喃自語“戰爭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