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二章 :旌與節(7)
字數:6739 加入書籤
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二章:旌與節7)
皇帝雖然表情溫和語氣輕快,但是王峻額頭上的汗水卻止不住地涔涔而下。 .
寬宏厚道的郭家天子,不惜耗費人力銀錢專門起一座偏殿,便是為了此刻這樣將自己一軍麽?王峻心中暗自盤算著,但是皇帝問話是不能不答的,他輕咳了一聲,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說道:“陛下自己起偏殿是為了娛自身,樞密院興土木是為了利國家,此二事似乎不可同日而語。”
郭威表情平靜地看著王峻,緩緩道:“秀峰兄讀的書比朕多,貞觀政要和魏鄭公諫錄想必一定是讀過的”
王峻一愣,不知道皇帝這個時候突然間提起貞觀政要和諫錄有何用意,他遲疑著點了點頭:“臣讀過!”
郭威點了點頭:“秀峰兄唐太宗分三省六部,設政事堂,以群相共治天下,當其時,長孫無忌、房梁公、魏鄭公三足鼎立,而其餘諸相亦分其權,這些前朝故事,秀峰兄定然不會陌生”
“中書五房,疵國家政務已垂數百年,秀峰兄若是想廢了這製度,總要將此事拿到朝堂上,與諸宰臣共議共決之,就算樞府自設五房,難道中書諸位相公不買賬,秀峰兄還能強要他們將事情拿到樞院去議決?就算製敕發下去,中書不肯署敕用印,難道秀峰兄蓋上樞院的優朝臣們便認麽?就算朝臣們肯給秀峰兄這個麵子,難道那些外藩節度們,也肯認這未經鳳閣鸞台的聖旨?”
郭威平靜地說著問著,王峻頭上的汗水越來越多,擦都擦不過來了。
“秀峰兄國家製度朝廷典章,不是一句話便能輕易更張輪替的。中書秉相權,分而治之,群相不但能夠隨時匡正天子的過失,亦可相互監督相互製約,不使一相獨大專斷擅權,這是文皇帝之所以用群相而行垂拱之道的緣由。秀峰兄若真的用樞府取代了中書,則群相變成了獨相,朕固然睡不安穩,難道秀峰兄舉家老熊夠睡得安穩麽?”
王峻啞口無言
皇帝的語氣始終敝著溫和,臉上也沒有帶分毫的厲色,但是他自然聽得出來,皇帝是在明明白白的警告自己。
群相共治乃是唐太宗定下的規矩,三手權,在流程過程上相互製約,群相組成政事堂會議共議國政從而使中樞決策更加科學更加謹慎,同時也杜絕了朝廷出現權力過大的宰相,任何時候都是幾位宰相同時秉持朝政,沒有人能夠獨相,這既能保證避免因為一個人的失誤而導致整個決策錯誤,同時也能保證垂拱而治的皇帝不至於對朝政失去控製權。
一旦中書的權力為樞密院所奪,那麽情況便完全不同了。
如今中書的格局是中書令馮道高高在上,掛著首相的榮譽頭銜在朝中養老,所謂“大隱隱於朝”是也。另外三位宰相以王峻為首,還有範質和李穀,三個人的職事各有不同,但是差遣一致,全都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掛著這個頭銜,三個人在中書門下實際上是平起平坐的。王峻並沒有權簾接命令或者領導範李兩位宰相。
但是一旦中書的權力轉移到了樞密院,王峻這個樞密使便是樞密院當之無愧的老大,鄭仁誨以下全都是他的下屬和助手,國家大事,他一言可絕。
那才是真宰相——諸葛亮、謝安石那樣的真宰相!
皇帝如今是在十分明確地警告自己,這個算盤不要打,雖然君臣親密情誼至好,但是他是不會容忍自己成為武侯和謝安那樣可以與國君並駕齊驅“共天下”的權相的。
其實王峻早就應該想明白,當今天子郭威是在萬馬軍中殺出來的天下,一家老小全數死於政爭仇殺,自然絕非終日居於深宮的劉後主和司馬曜,想在郭威麵前做權相,這個想法本身便很危險。
“朕知道,秀峰兄心中其實一直有些怨言,埋怨朕做了天子,便疏遠了舊人”
郭威歎著氣道:“當初正是秀峰兄帶頭將袞服披上了朕的肩膀,既然沒奈何坐了這個位置,朕便不再是當年與秀峰兄軍前飲酒營中舞劍的郭雀兒了,朕是統領天下軍州治理萬千黎庶的皇帝,是皇帝便要有個皇帝樣子皇帝處事自然不能似郭雀兒處事那般不管不顧。做皇帝不能偏聽偏信,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這是唐太宗說的。所以朕不能隻重用你秀峰兄一個人,馮令公四朝元老,當年你我見他都是要行叩拜大禮的,如今雖說不掌勢了,總也還是前輩,秀峰兄總要給他留下幾分顏麵6質等人雖然年輕,卻都是文人當中治國的翹楚,史化元當年憑仗著長槍大劍輕視文人,最終鬧了個舉族全滅屍骨無存,前車之鑒,秀峰兄要引以為戒啊”
話說到這個份上,王峻隻能跪叩謝罪。
“好了好了”郭威笑著步下丹墀,親自將王峻扶了起來:“朕不過勸勸秀峰兄,你我自家兄弟,恩結骨肉,秀峰兄也不必過於惶恐。秀峰兄此來,想必是有大事吧!”
王峻點了點頭,取出折從阮的奏表道:“關北行營折從阮和延州李彬的聯名奏表,高允權薨了!”
郭威臉色凝重了起來,接過奏表看了起來,半晌方道:“這麽快啊”
王峻點了點頭:“高允權本來便已經形同傀儡,早死晚死,區分其實不大。他的身後哀榮是一樁事,照理說高家如今在延州已經一錢不值,馬虎一下也無所謂,隻是天下藩鎮看在眼裏,未免要埋怨朝廷敘禮過於勢利,麵子上不好看倒還不打緊,寒了四方節度們的心卻是大事;恤典之外,李文革的正式節度除拜是第二樁事,這是延州如今的實權人物,又有折可久的全力舉薦,雖然是出身寒微,這封拜禮卻也不能輕了,延州方麵眼巴巴指望著朝廷給個體麵呢!”
郭威笑了笑:“說到出身寒微,秀峰兄和朕哪個不是出身寒微起自營伍?如今一個做了天子一個做了宰相,李文革既然已經證明他主持的延州能夠成為西北的長城,朕又怎會在冊典上輕忽於他?”
王峻點了點頭,道:“陛下心中想必已然有了成算?”
郭威仰著臉沉吟片刻,緩緩道:“其實是一件事情,不過要分成三件事情來辦”
王峻點頭道:“聖上所言極是,臣亦是如此想!”
郭威笑了笑:“秀峰兄既然想好了,便說說罷!”
王峻也不推辭,侃侃言道:“第一件事,高允權追贈太傅,封延國公,詔延州上下,以諸侯禮葬,派遣兵部侍郎陶穀為吊唁使兼宣詔使前往延州,代朝廷赴高府吊唁;第二件事,關中北麵行營秋獵大捷,予封賞,行營都部署三鎮節度使中書令折從阮封西河郡王,行營副都部署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封岐國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營馬步軍都虞侯李文革,擢雲麾將軍,行營馬步都監靈州節度留後馮繼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餘各將校擢關北行營及各鎮節度酌情擢賞,報吏部兵部備案;第三件事,靈州節度留後馮繼業拜朔方軍節度使,襲爵陳留郡公,延州節度留後李文革拜彰武軍節度使,兼本州防禦、團練二使,知本州事”
郭威默默聽著,初時麵帶微笑,等到王峻說完,神情卻變得肅容起來,他緩緩開口道:“秀峰兄此議不差,然則細節處略可商榷,朝廷賞罰,當示天下以公”
說著,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道:“高家守土多年,雖無功勞卻有苦勞,高允權著封延安郡王,贈太師,李文革晉冠軍大將軍,除右驍衛大將軍,拜八路軍節度使,知本州事,檢校太保,另外”
皇帝遲疑了一陣,道:“李彬數十年來為朝廷安撫藩鎮,勞苦功高,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方才皇帝改變對高允權的追贈和對李文革的封拜拔擢,王峻都安之若素,這是題中有之義,臣下擬製的封賞水準總應該為主上留下些許腐的空間,這是政治常識,甚至對於皇帝改變了李文革的軍鎮名號,他也隻是微微愕然了一下,倒也不以為意。直到皇帝提及對李彬的拔擢封拜,他才真的大吃了一驚。
李文革畢竟已經是節度使,即便掛上平章事成為使相,卻也沒甚麽了不起的,如今天下這樣的藩鎮並不在少數,然而李彬卻並不是節鎮,更加不是中央官員,幾個月前這個邊遠的文官不過小的七品觀察判官,隻能身穿綠袍,甚至連朝廷大員都算不上,這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時光,由七品禦史做到三品觀察使已經是超拔了,如今竟然被拜為同平章事,赫然加入了宰相行列,雖說恩賞自上出,但皇帝此舉究竟是何用意卻是頗值得玩味。
而且,以觀察使兼平章事,李彬乃是自武皇創立“同中書門下承受進止平章事”這一宰相名號以來數百年間的第一人,這個例破得實在有些莫名其妙。
他抬頭打量了一下皇帝的臉色,問道:“陛下,觀察使同平章事,自唐以來無此規製☆彬以觀察使兼列台閣,是否立為成例?日後他州觀察使是否可依此例為使相?另外,觀察使為從三品,同品之刺史、都督、都護是否皆可為使相?”
郭威淡淡一笑:“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李文質在延州幾十年,無論是周密、高家還是現在的李文革,其都能於其中折衝樽俎,為朝廷維持此九縣之土,幾十年了,說一句‘勞苦功高’並不過分,更何況如今的節度使李文革原先乃是其家中奴仆,奴才是節度使,家主反倒隻是個觀察使,如此措置雖然不錯,卻令雙方都有些尷尬☆文革時任節度使,李彬拜相,如此理論上李彬的官位還是高於李文革,上下綱郴至於差異紊亂”
“更何況”,皇帝頓了頓,繼續道:“李文革是個軍頭出身,對朝廷若即若離,一州軍政握於此人之手,朝廷終究難以放心,李彬加了相銜,就算不能過問軍事,庶政大事上發言權便可重上幾分,以宰相身份用人行政,李文革就算不滿,隻要他不敢公開叛反朝廷,便不敢做出甚麽出格的事情,隻要有李彬在延州製約著他,西北邊事,朝廷大約可以放心地委諸此人。”
王峻默然半晌,又問道:“陛下既然對李文革並不放心,為何又要允他做節度使?並賜以高官厚祿,連軍鎮名號都允他改了?”
郭威看了王峻一眼,歎息道:“天子乃是天下之主,不能像原先做一方諸侯那般想事情做事情。天子個人的喜好善惡並不重要,軍國大事必須謹慎為之,否則便要傾覆☆文革此人雖然未必有多麽靠得住,但是有此人在延州,定難軍便連連敗績,攻不成攻,守不成守,西北局麵為之一變,使朝廷可以全心全意平息泰寧之叛亂,抵禦契丹之寇邊,還擊北漢之覬覦’廷沒有給李文革和李彬一文銅一兩黍的錢糧,他們便替朕和中書穩定住了西北邊境,這是大功,必須要重賞,不賞便是不公☆文革連連大捷,在邊境上早已得了軍心,朕即便不讓他做節度使,地方軍民也會主動推舉他為藩鎮,那時候朝廷便與之結怨了若是內地州郡或者尋常邊鎮,倒也無妨,偏偏延州扼守著關中門戶,是萬萬叛不得的,朝廷目下無力西顧,不允他為節度,又當如何?”
王峻啞然無語,郭威又道:“至於軍鎮名號哈哈,這個後生倒也執拗得可愛發誓賭咒般表示願意為朕守好這八路的門戶,一點都不顧及關中那些地頭蛇們的臉色和心思,這個想頭稚嫩了些,不過誌向卻是頗可嘉許”
王峻道:“一張嘴便是八路,此子誌向恐不在小”
郭威欣然道:“誌向太小的年輕人,朕還真未必看得上!此子倒是頗有些朕早年為軍頭時的風範,若是有機緣,朕倒是想見見此人。”
王峻道:“這個簡單討北得勝、繳俘頗盛、加官晉銜、授受旌節李文革總要向朝廷獻四馬,詔其親自進京獻馬便是了!”
郭威搖了曳:“從來不曾進京覲見的邊鎮,初次進京隻怕會心存疑慮,進京的事情不要寫在詔書裏,隻要讓宣詔使私下向其說明便可,若是李文革心存疑忌,不要勉強,總之對延州要以善加撫慰為要。如今天下分崩割裂,中原百廢待興,穩定的時局乃是朝廷行政的重中之重,西北不能亂,關中不能亂☆文革這枚棋子,用得好了或可成為西北和關幟一道屏障,若是措置不當使其對朝廷存了猜忌之心,便反為不美了!”
王峻點了點頭:“陛下若是沒有其他的旨意,臣這便回中書擬製了!”
郭威擺了擺手:“靈州馮繼業那邊,不要寫進製文裏!”
王峻一愣:“這”
郭威冷冷哼了一聲:“朕說過了,朝廷賞罰要公正,否則天下便會不服。北麵行營這一仗,馮繼業有何功勞?那臭杏連一兵一卒都未曾派,一錢一粟都不曾出,隻顧著在州治大肆屠戮兄族和他爹留下的元老重將,眼巴巴隻等著朕扶正他的藩鎮位置,準備坐在靈州承襲他爹的王位——他做夢!朕還不曾老糊塗,是非功過還不至於混淆∠馮暉留下的大好局麵,他不能善加經營,刀子雪亮卻不肯去砍黨項,反倒轉過頭去砍自家的兄弟親族,這樣的畜生,也想做節度使?朕暫時不動他,是因為一時間騰不出手,靈州又實在太遠。他若是在內鎮,朕早就替老馮頭清理門戶了”
王峻一時目瞪口呆,不明白郭威為何對馮繼業這個故人之子如此厭憎。
他試探地道:“陛下折從阮就在延州,或可由他”
郭威擺了擺手:“折家不是關中本地人,由折從阮出手,會引起整個關中藩鎮對朝廷的疑懼和猜忌,折家如今客居延州,正是結好諸鎮的時候,不會奉這個詔的。”
他恨恨哼了一聲,道:“此事先放一放再說,詔書裏不要提,宣詔使銜級升一格,不要陶穀去了,以端明殿學士王溥檢旭部尚書,去延州宣詔”
[記住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