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地宮 9
字數:5979 加入書籤
() 《山海經》是國誌怪古籍,大體是戰國後期到漢代初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曆史、地理、天、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麵的百科全書。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說,《禹本紀》和《山海經》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山經》五篇是為一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一節和後一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係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的《海外經》五篇是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一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五篇為一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俗。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係、水係、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製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00條水道,100多位曆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一一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曆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獻記載,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事實上,即使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一一坐實。就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禹本紀》和《山海經》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山經》裏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一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隻能憑借想象向壁虛構了。到清人編《四庫全書》,則說其“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之祖耳。入之史部,未為允也”;遂改列子部家類。
。。。。。。。
王教授一口氣,將這《山海經》的來曆和內容作了大致介紹,最後說道:“說到底,這《山海經》是一本國上古神話、人類社會生活、山川地物集大成之書,但裏麵的內容將真實的山川地貌和生活畫卷與神話傳說全部糅合到一起,讓人辨不清真偽。
殿牆上的浮雕,基本就是依著《山海經》的記載,雕刻而成,糅合了書各篇章的內容,可謂是對《山海經》的濃縮!”。
王教授頓了頓,道:“隻是。。。。。。這浮雕之上並無人類的內容,似乎更偏向上古神話內容和一直無法證實的地理位置!”。
這《山海經》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了,隻是對書的內容,卻不甚了了,沒想到在這地宮之卻將書龐雜的內容,通過壁畫展現了出來。
地宮的設計者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難道是要向後來者暗示什麽嗎?
難道《山海經》的神話傳說、奇珍異獸、未知的山川都是存在的?
。。。。。。
“大家還是看看那殿尾的雕像吧!”,陸教授不經意提醒了一句,似乎不太滿意在殿門口耽擱太久。
眾人這才從對壁畫的猜測醒過神來,齊齊向內殿最深處看去。
隻見在這內殿的最深處,在那殿牆前,立著一尊純黑色的巨大雕像,這雕像腳踩大地,上邊一直快要頂到殿頂,按這宮殿高度推算,這雕像足足有**百米高。
現在大家都在內殿的大門前,而這雕像在內殿的最深處,根據之前的測繪數據,之間足有2400米,所以看得並不真切,隱約應該是人像,會不會是成吉思汗?
帶著疑問,眾人快步向雕像走去。
距離越來越近,眾人的表情也越來越肅穆,不為別的,就因為隨著距離的推進,這雕像看的也越清楚,不知為何,雖然隻是尊雕像,但氣場卻無比強大,給人以強大的威壓,讓人都有些透不過氣來。
最終,眾人在離這雕像幾百米的距離停了下來,這雕像太高大了,如果再向前走,恐怕隻能看到下半身,隻有在這個位置,才能將雕像的全貌看的清楚。
這裏已經到了內殿最裏側,雕像背後就是內殿的牆壁。
雕像不知是什麽石材雕鑿的,似乎是由完整的一塊巨石雕成,表麵烏黑,黯淡無光,沒有一絲雜質,即使靠近殿頂,光線最強烈的地方,都沒有反射一絲光線,仿佛這雕像將光線全部吸入體內一般。
這是一尊武士立像,頭盔、甲胄、戰靴一應俱全,將全身各部位遮擋的嚴嚴實實,甚至是指都被盔甲覆蓋著,雕工極其精細,連甲胄葉片連接處的絲線都清晰可辨。
這武士一自然下垂,攥著拳頭,小臂上有一麵小型盾牌;另一攥著一柄巨劍,劍尖直至地麵側前方的地麵上,劍尖沒入地麵。
往上看,胸前有一塊巨大的護心鏡,護心鏡的正以凸雕形式雕刻著與殿頂相同的星狀圖案,看來這星狀圖案確實是某種符號或徽章了,一路走來,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有它。
將頭仰到最大,不禁身子向後退了若幹步,終於可以完整的看清這武士的麵部,令人遺憾的是,臉部也完全被頭盔的護麵遮擋住了,隻留下眼睛鼻梁位置那一小條,裏麵空空洞洞的,什麽也看不到,但眾人似乎從這空洞的眼眶處,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傲氣,直射眾人,銳不可擋,不禁肅然直立。
這武士像最奇特的地方是,居然從它後背生出一對翅膀來,巨大的翅膀半展開著,形成一個“”型,這翅膀無比巨大,頂端比武士的頭部還高,而末端幾乎到了腳踝,如果完全伸展開,那一定是異常偉岸,這翅膀似乎也覆蓋著鎧甲,見棱見角,並沒有翅膀上羽毛的輕盈感。
趙梵音和歐陽對望了一眼,又看看旁邊的白青嵐,這雕像與自己夢黑色颶風忽閃著翅膀的人是何等相似,隻是wǔ qì不同。
“這雕像,不就是甬道壁畫成吉思汗參拜的那位天神嗎?”,馮少校端詳了半天,說道。
“是啊,沒想到他又在此出現了,地宮走到這裏,似乎已經到了核心位置,但既沒有棺槨,也不見陪葬之物,成吉思汗更是再沒了蹤影,這地宮仿佛再與他無關,而這天神卻成了主角,難道我們都猜錯了?難道這並非陵寢,而是。。。。。。”,王教授接著馮少校的話茬,將心的疑惑說出。
“這恐怕不是雕像吧!”,許久都未說話的陸教授突然開口,“你們看這雕像的,左握劍,右攥拳,看似是人的動作,但從指關節的雕刻方式來看,似乎裏麵應該是空的,而非指;再看這巨劍,好像是被握在,但站遠些看就不是這麽回事了,應該是以地麵和劍柄為支撐,靠在那裏,而非提著,劍柄隻是穿進了的空隙;還有那眼部,給人以被盯著的感覺,但那些似乎都是由於麵部雕刻角度營造出的感覺,護麵上方,眼睛的部位應該也是空無一物的”。
聽了陸教授的話,眾人這才再次上下打量雕像,又退後幾步,從更全麵的角度觀察,確如陸教授所說,這並不是一個人像,而是一個盔甲雕像,隻是按照人穿著的造型雕刻而已。
為什麽要雕刻一尊鎧甲的立像?
從甬道壁畫來看,鎧甲是穿在天神身上的,為什麽這裏不是天神身穿鎧甲的立像,而隻有鎧甲?
難道這裏是天神的衣冠塚?
天神哪去了?
。。。。。。
“你們看,這岩壁上有字!”,齊教授突然叫了起來,眾人尋聲音的方向看去,隻見齊教授正站在雕像的腳邊,這雕像太過巨大,齊教授站在旁邊,似乎都沒有它鞋底高。
此時,他正回頭看向眾人,卻指向了雕像背後的岩壁。
齊教授是清大的建築專家,這一路走來,感官頗受刺激,古今外的建築或雕塑,與這地宮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難怪當初歐洲人稱蒙古人為黃禍,這巨大的建築,也隻有在鼎盛時期的蒙古,才能建造的出來。
天神雕像固然可觀,但齊教授更關注的卻是這宮殿的建造方式,簡單看了看雕像,便向最後麵的岩壁走來,希望看看這宮殿建造者是如何處理這牆壁與殿頂連接處的。
沒想到走到雕像腳下時,抬頭看到這後麵的岩壁並非光滑如鏡,而是在雕像的正背後,大概後背的位置,似乎有密密麻麻的凸起物,仔細辨認,似乎就是字!
眾人來到近前,隨著齊教授的指向上看,確實好像有些東西雕刻在上麵,隻是太高,基本看不清楚。
歐陽娜娜的專業是考古,對於古字的研究很有心得,上次與趙梵音在國圖,之所以能很快破譯出那本書封底的字,就得益於此,所以聽齊教授推測是字,便來了興趣,站在雕像腳下離石壁太近,不易觀察,她就左走走,右走走,或者往後退一退,尋找著合適的角度,最終她站在了雕像背後伸展出的巨大翅膀最外側羽翼處,這裏的角度最好,依稀能夠辨認出最下麵的浮雕。
一番辨認之後,歐陽突然驚喜的看向趙梵音,說道:“梵音,上麵果然是字,你猜是什麽字?”
“不知道,是不是介紹這雕像人物的?”,趙梵音道。
歐陽娜娜搖搖頭,說道:“我也認不出來”。
趙梵音一翻白眼,“這丫頭,開玩笑不分場合啊,這個時候,還顧得上拿我開涮!”。
隻聽歐陽接著道,“雖然認不出來,但我覺得這字與國圖看到那本書封底的鋼筆字非常近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