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放榜

字數:3536   加入書籤

A+A-


    科舉試結束沒幾日,薛光裕作的《阿房宮賦》開始在朝臣之中小範圍的傳播。一時之間,戴胄手中的試卷成了搶手貨,引的眾人爭相抄閱。朝臣們都想瞧瞧這曆屆秀才科中,迄今為止,唯一被評為上上等的好文章。

    也正因為如此,本來占地不大的吏部,接連好幾天,擠滿了人。就連左右兩邊十六衛的將軍,都來了不少。雖說是武將,但大多數人的出身不差,欣賞水平也不在文臣之下。

    與吏部同樣熱鬧的還有左屯衛官署。這要說皇城中最得意的人,定然要數薛萬均了。父憑子貴,到他這來求著薛光裕所寫《阿房宮賦》的人,可一點不比吏部少,雖說眾人等了幾天,見什麽都沒有得到自然也就散去,但薛萬均可是實打實地漲了臉麵。而諸位朝臣不知道的是,薛光裕唯一多寫的一篇《阿房宮賦》,已經被張氏差人送往了汾陰薛氏。

    而朝臣們關注的焦點:薛光裕,在科舉試結束後,便被謝文義三人拉著一起遊玩長安城。在這長安城住了數年,這也是他第一次出現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往些時候最遠也不過是走到了皇城。

    是以一些頗有名氣的地方,薛光裕是從沒有去過,這一點,比著謝文義這三個外地人都遠遠不如,為此,也沒少被他三人嘲笑。

    如今的長安城裏,沒有大慈恩寺,更沒有什麽大雁塔,玄奘法師也不過出發兩年,這座他督促修建的大雁塔還得等三十餘年後才能督促修建。而與大雁塔齊名的小雁塔,更是在它之後修建的,“雁塔題詩”自然無從說起。

    盡管如此,好去處還是不少,離著長安城三四裏處,便有一處高地,名為樂遊原,是士人們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據說站在那裏,眼力好的,可以望見遠處連綿起伏的秦嶺山脈。是真是假,旁人卻是不知,隻知道遠來長安的,都要登上這樂遊原,遠望一番。

    有了好風景,自然是少不了名人佳作,“一句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便是出自“小李杜”中李商隱所做的《樂遊原》。同樣留下詩作的還有李白、杜牧。這樂遊原,論名氣,在這之後一點則不輸於大雁塔,可惜未能熬過時間的侵蝕,泯然於世。

    在離長安城更遠的地方,還有灞橋風雪、草堂煙霧、驪山晚照。

    四人在遊覽過三論宗祖庭草堂寺後,因其美輪美奐的景色,一發不可收拾,趁著興致,將長安城內為數不多的三四寺廟、兩處道觀盡數遊覽了一遍。

    但不知為何,這幾日接連遊覽的各個寺廟的主持、高僧都不在寺,向沙彌問起,都說是外出,至於何事,卻不知曉,繼續向小沙彌追問,也隻是口稱不知。

    仔細查探,才發現近日以討論佛學為目的的高僧大德,不知不覺間竟多了不少,奇怪的是,入了這長安城後,就沒了蹤影,許久也不露麵,討論佛學的消息也隨之消散。

    這一番打探,到讓謝文義三人興奮不已,像是接觸到了什麽大秘密一般。三人湊在一起,討論著各自的看法,鬧的個麵紅耳赤。到是一旁的薛光裕猜到了什麽,心裏暗暗佩服李世民的執行力。

    五月二十七日,時間悄然劃過了十多天,幾人一開始的興奮勁也少了許多,已經幾日沒出邁過大門,都在等著幾日後的科舉放榜。但在這些日子裏,皇宮中卻一點也不平靜。

    皇城含光門一側的鴻臚客館,平素裏住的都是外來的使臣,或是進京停留幾日的官員們。

    自五月十二日起,往來的都是披著各色袍衫,頂著個大光頭的和尚。若是有各宗的信徒見了,定會認出這些知名的僧人:道信禪師、灌頂禪師、碩法師、杜順禪師。

    各宗高僧就在鴻臚客館中辯論了十餘天的佛經,除了朝臣、陛下相邀,就沒有再出過客館的大門。

    時間慢慢流逝,在經曆了十多天的商議與辯駁,五月二十七日這天,李世民將道信與杜順二人請到了甘露宮中,到了戌時才離開,其餘各宗,則是陸續離去。

    二人,一個是禪宗四祖,當年發生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一事的,大多是他的師兄弟們;一個是華嚴宗初祖,世人稱之為“文殊化身”,且此人論起輩分,還是杜如晦的堂叔。也正是因為杜順的這個特殊的身份,使他獲得了朝臣之中多過半數的認同。

    商議的結果,大多數人都不了解,隻知道,在這之後幾年,長安東郊外,修築了一座頗為宏大的寺廟,寺名華嚴,寺廟的主持名為智儼,是杜順定下來的衣缽傳人,而杜順,卻不知去了何處。

    六月一日,每年科舉試放榜的日子。薛光裕起了個大早,在醜時六刻就起床穿好了衣物,等到寅時三更鼓一到,跨上了烏騅馬,溜達著往龍門客棧而去。

    長興坊離的近,薛光裕騎的又是好馬,是以一柱香的功夫就到了龍門客棧,向茶博士要上一個好位置,要了些吃食,等著謝文義三人的到來。

    漸漸地,進京赴試的士人們絡繹不絕的朝景風門趕來。雖說放榜的時辰是在巳時四刻,時間尚早,但則架不住人數眾多的考生。大約到了卯時,這景風門周圍大大小小的客棧就坐滿了人,來晚了的,就隻能站在皇城腳下,等著榜文貼出。

    也有似薛光裕這般出身高貴的士人,大多是遣了幾個仆從看榜,自個則是跟著朋友四處遊玩。

    而在景風門內,卻與城門外有所不同。在城牆裏的另一側,站著幾個宮女打扮的女子,其後的則是一些內侍,他們都是被自家主子打發過來看榜的。這中間有一人,還是李長樂的貼身侍女,今日也被她打發過來,但任務卻是比其他幾人輕鬆的多,隻需知曉薛光裕一人的成績便可。

    等到卯時四刻,吏部的官員拿著榜文踩著步子慢悠悠的走來,身影剛剛出現在門口,就引得人群騷動,眾人都將目光緊緊鎖在官員的手中,心跳也慢慢加速。

    來人走到地方,將榜文遞給士兵,將其張貼在了城牆之上。從上至下,依著科目、成績的高低排了下來。在榜文的最上方,是秀才科及第的人,隻有兩個名字孤零零地掛在上麵:薛光裕,上中;馬哲,中上。

    榜文貼好之後,又接過一張紙,自己動手張貼在一旁。但眾人都隻顧著在榜文上尋找各自的姓名,一時半會兒也沒有注意,而查探到想要的訊息的內侍、宮女們也接二連三的入了皇城。

    很快,薛光裕以上中等的成績,秀才及第的消息從景風樓向外輻射,連帶著的還有一篇《阿房宮賦》,使得士林中的議論聲降低了不少。

    薛光裕秀才及第的消息到來不久,謝文義三人的成績也被仆從找到。蕭元道、王何為明經甲等,謝文義卻是進士甲等,薛光裕聽到後還有點愣神,待反應過來,心中也是一暖。

    及第之後,眾人還得去吏部,“運氣”好的,隨後不久,便可以入朝為官,節節攀升。

    薛光裕卻要回府與祖母、父親商議片刻,出任何職,他心中早已有了定數。(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