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學出少林
字數:2164 加入書籤
A+A-
少林千載寺,少室一房山。
禪悅偶重叩,秋岩此乍攀?
樹姿紛綺繡,澗響靜潺湲。
卻見來時路,轘轅雲外關。
少林寺乃千古第一刹,武林之尊,更是泰山北鬥,武學造詣深不可測,追溯其起源,有如下一說: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為擺脫舊派保守勢力,假借南征之名,率眾遷都洛陽。次年,以太子元恂為首的保守派,意圖弑帝,北返平城(原北魏都城)。後被孝文帝得知,廢除其太子之位,並以鴆酒賜死,穆泰、陸叡等黨羽一並斬首。本應舉杯同慶,不料孝文帝卻忽染頭疾,終日噩夢纏身,太子切齒碎語,魚貫入耳。滿朝太醫之眾,亦抓耳撓腮,束手無策。
一日,孝文帝夢中見太子披頭散發、鮮血淋漓,直呼索命。正慌亂間,孝文帝背後金光一閃,走出一位僧人,麵容慈祥卻一身剛正之氣。目視太子元恂說:“汝父屢施仁政,厲行改革,天下之眾,不分卑賤,是為蒼生之福;汝為一己之私,欲弑父篡位,置眾生於不顧,是為天下之禍也。吾感汝年少,世經淺顯,受人蠱惑,尚有回頭之念,意欲傳汝《阿彌陀經》,終日誦讀,悟醒之日,是為小乘。”言畢,雙手合十,誦經念咒,太子隨即化作一縷紫煙消散。
孝文帝問此人是何方尊駕。那僧人不語,隻是將一本經書放入孝文帝手中,並將袖中一串佛珠套入其項。孝文帝忽感項中冰涼,猛然覺醒,原來是入夜時分,帳外起風,遂命人關窗。正欲入睡,發現枕邊放一經書,名曰《阿彌陀經》,其上置一串佛珠,珠上刻有“少欲清心,林下正風”字樣,字跡飄逸卻剛正有力。孝文帝感念菩薩顯靈,之後每日誦讀經書,頭疾漸愈。後有能者進諫,據樣貌斷定,此夢中之人為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
公元495年,孝文帝為感念跋陀高僧恩德,於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寺廟,取佛珠所刻“少欲清心,林下正風”每句首字為名,曰“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達摩祖師為傳經送道,遠涉重洋,抵達中土。後經梁武帝由廣州遣使請至金陵,談經論佛。由於梁武帝隻注重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相互談論甚是不投心意,終不歡而散。達摩祖師遂一葦渡江,北上嵩山,下榻少林寺,麵壁九年,創立中土禪宗。公元536年,達摩祖師於空相寺圓寂。
就在達摩祖師圓寂之後,少林寺內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北周建德三年,武帝禁佛,少林寺內大量寺宇被毀。大象年間,有召惠遠、洪遵等120餘僧人化名“菩薩僧”隱秘修建少林寺,於達摩洞(達摩祖師麵壁之所)中采取土石。一日,洞中牆壁忽然坍塌,露出一道暗格,暗格上方刻有“天”字,下方刻有“地”字,左側刻有“星”字,右側刻有“辰”字,正中刻有一個“日”字,落土碎石上隱約可見一個“月”字。暗格內置有一鐵盒,約一尺見方,盒上無鎖,眾僧人卻無法打開,後用火烤之,有液體流出,原來是用石蠟密封,打開鐵盒,內置經書兩本,用梵文撰寫,外加一封書函,內容大致如下:
“汝等得此鐵盒,必定已遭劫難。吾在麵壁悟道之時,創出兩本武學,一本名曰《易筋經》,主修易筋鍛骨之術,以陽剛之氣為盛,修習者,小成可強身健體,百病不侵;大成者,可內壯神勇,外壯神力,單手舉鼎,開山劈石。另一本則名為《洗髓經》,主修內神之氣,以陰柔之氣為形,習成者可移形換位,摘花飛葉,無所其及,修習者,需心中無雜念,清五髒之氣,淨六體之神,否則經脈逆行,走火入魔,非日月顛倒,難以製止,凡未悟我修禪真諦者,不得擅自修習。汝等得此兩本經書,可潛心鑽研,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待百年花開之時,可再重振我少林聲威。達摩多羅以此囑之。”
眾僧讀畢,皆感歎達摩祖師修為,可通曉百年之事。後由二祖慧可禪師將《易筋經》翻譯為漢本,同書函留在少林寺。因未在寺內覓得修禪真人,慧可禪師攜帶梵本《洗髓經》,雲遊天下,以求有緣人。後其蹤跡,無人可知。
百年之後,眾僧不負所望,修習《易筋經》各有小成,後又衍生出各類武學,包括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等。最為有名的乃少林七十二絕技,各有神通,各路武林好手無不敬佩,江湖之人更是望其項背,爭相借鑒,更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說。至此,少林門派的江湖地位已無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