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洪災
字數:5128 加入書籤
1911年10月19日,早晨,北京紫禁城太極殿
隆裕太後剛剛起床就有太監匯報說攝政王載灃協諸位軍機大臣******奕劻、貝勒毓朗、那桐、徐世昌求見,隆裕太後知道是大事趕緊命太監把攝政王載灃諸人請進了太極殿。
沒過一會就有一個太監領著載灃和一班軍機大臣進了太極殿,載灃領眾大臣跪拜道:“微臣攝政王載灃叩見太後,太後千歲千歲千千歲。”後麵眾大臣也是一陣山呼千歲。隆裕太後道:“攝政王快起來吧,哀家給你說過這些虛禮就免了吧。諸位大人也起來吧。”眾人謝過恩之後就站了起來。
隆裕太後又道:“大早晨的找哀家有什麽事嗎?政事由攝政王和眾大人處理就好了,哀家一個婦道人家也不懂政務。”載灃道:“是有大事,請太後定奪。”隆裕太後問道:“又出什麽事了。”載灃道:“今日早晨長江英艦和海軍統製薩鎮冰都發來電報,說陰昌的討逆軍在昨天夜裏和叛軍一交陣就敗了。”
隆裕太後大驚道:“什麽!敗了!這可怎麽辦?陰昌誤國!陰昌誤國!”載灃辯解道:“這也不能怪陰昌,他昨天還給我發電報說第二軍的馮國璋不聽命令,置陰昌的進軍命令不顧,停兵於灄口駐足不前。”隆裕太後道:“那可怎麽辦?難道要重新啟用袁世凱?”載灃道:“北洋六鎮唯有第一鎮多是旗人還能聽命令,其他五鎮對朝廷的命令皆是陽奉陰違,也隻有袁世凱能指揮的動,雖然袁世凱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國事萎靡無一人能定國安邦,隻有重新啟用袁世凱了。”隆裕太後無力的擺了擺手,靠在臥榻之上道:“攝政王看著辦吧。”載灃看了看隆裕太後歎了口氣,謝了恩就領眾軍機大臣去了軍機處。
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懷疑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致使光緒被慈禧太後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現在的國事也容不得載灃對袁世凱的偏見了,剛才對隆裕太後說的英艦電報不僅僅是陰昌兵敗,還有英領事館總領事朱爾典的電報,揚言中國之局勢唯袁世凱不可收拾,載灃繼承了慈禧的弱點懼怕洋人雖然對袁世凱萬般痛恨也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了。
其實在派兵鎮壓武昌起義的時候載灃就派人任命袁世凱為陰昌的副手,但袁世凱言腳疾複發拒不受召。載灃回到軍機處就讓人起草詔書,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總督討逆戰事。
在這四九皇城雖說很大,但是想瞞住一點事情卻很難。載灃早晨剛剛下的啟用袁世凱詔書,到中午已經是鬧得紛紛揚揚了。此時的恭王府早就鬧翻了天,一班載字輩和溥字輩的宗室貴胃聚在一起大罵袁世凱是曹操,攝政王是重用奸臣。其中鬧得最凶的就屬小恭王溥偉,他大聲道:“朝廷重用袁世凱是自毀江山,我們作為愛新覺羅子孫不能眼睜睜看著這大清江山被袁世凱這個曹操奪去。太後和攝政王一定是聽信了親附袁世凱的奸臣的蠱惑才做出這等昏庸之策,我等身為宗室世受皇恩豈能不管,你們敢不敢與我進宮向太後和攝政王納言。”
眾宗室子弟皆是酒囊飯袋之輩,又都是權貴之家已然成為了混世魔王,見有熱鬧之事哪敢落後,都言願往。於是溥偉就領著一班總是子弟群出恭王府,讓家仆抬著轎子浩浩蕩蕩的向皇宮奔去。進入皇宮,侍衛太監見人多且是當政的宗室子弟都不敢攔,紛紛快跑報於隆裕太後和載灃。
載灃聽到恭王爺大鬧皇宮正向太極殿走去,他趕緊出了軍機處命人把他抬到太極殿,爭取在路上截住小恭王溥偉一行人,免得這幫混世魔王驚擾了隆裕太後。但最終還是晚了,載灃在太和殿門口就聽到一陣陣的吵鬧聲和隆裕太後的哭啼聲,其中以溥偉的聲音最大。
隆裕太後性情溫順,準確地說有點懦弱,一遇到事就沒有主張。現在被小恭王溥偉等人說的委屈至極,又不善與人爭論隻能哭啼,哪裏還有一點太後的威儀。載灃一看這還了得,他們將皇家的臉麵置於何地。載灃立馬抬腳進了太和殿暴怒道:“你們成何體統,眼裏還有沒有國法家規,還有沒有上下尊卑。”載灃向來以溫和著名,連刺殺他的汪精衛也沒殺,但畢竟是攝政王眾人見載灃發怒頗有威儀嚇得都不敢出聲。載灃把他們都轟了出去,向隆裕太後告罪道:“微臣死罪,讓太後受驚了。”隆裕太後道:“與攝政王無關,他們這些宗室向來如此。哎,看看現在的八旗子弟哪裏還有當年入關時的英勇,連一個能領兵的人也沒有。現在我們孤兒寡母的也鎮不住場麵,國事還要賴攝政王費心。”載灃連聲唱諾,忙說太後要保住身體,聊了一會話也出去了。
太和殿隻剩下隆裕太後,隆裕太後環顧空蕩蕩的大殿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不幸,不由得淚流滿麵,周圍一幫太監宮女見太後哭啼也不敢勸。
且不說隆裕太後哀歎自傷,現在的袁世凱也是喜憂參半。在載灃收到灄口兵敗的消息的同時袁世凱也收到英領事館總領事朱爾典的電報,得知了討逆軍的失敗,袁世凱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怒。喜的是自己終於又有了複出的機會了,憂的是馮國璋的第二軍也在這次的敗軍之中,那可是自己的嫡係北洋新軍第五鎮組成的。
袁世凱指示馮國璋按兵不動隻是不想讓陰昌成事,對於革命黨的軍隊袁世凱是不屑一顧的。袁世凱認為革命軍都是一些烏合之眾不足為患,倒是他們這次的起義卻給自己搭建了一個複出的平台,所以他才命令馮國璋按兵不動好讓朝廷重新啟用自己,但是對於北洋新軍的戰鬥力袁世凱還是很有信心的。誰知局勢竟然拐出了袁世凱的預料範圍,不僅陰昌擋不住革命軍,就連馮國璋也沒擋住。
袁世凱馬上召集自己的幕僚楊士琦來商討對策。楊士琦道:“宮保不必著急,馮國璋敗了也就敗了吧,雖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對宮保複出幫助很大,發對宮保出山的聲音在朝中肯定會少很多。既然討逆軍都敗了,那宮保的請宮保出山的聖旨也就在路上了。”袁世凱道:“杏城(楊士琦的字)雖然說得在理,但北洋諸鎮皆是我的心血,就此敗在漢口我心有不甘。”
楊士琦又道:“宮保說得也在理。此次革命黨在武昌暴動成功必然會刺激其他地方的革命黨,到時候他們就會紛紛效仿武昌發動叛亂。這股勢力肯定還有立憲派加入,湖北的湯化龍就是代表。所以革命黨的暴動僅靠北洋六鎮和一些舊軍壓是壓不住的,關鍵是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多少的好處。”袁世凱聽出了興趣,忙道:“杏城接著說對我們有什麽好處。”
楊士琦道:“革命黨暴動成功後會形成諸省響應之勢,但諸省之中立憲派是最有勢力的,那麽大多數省份的當權者肯定是立憲派而不是革命黨。革命黨有什麽?要槍炮沒有槍炮,要糧餉沒有糧餉,如無根之浮萍,隻可興於一時,不可興於一世。宮保想一想如果革命成功,這些立憲派是投靠孫文這些無槍無餉的革命黨,還是會投靠兵強馬壯又有洋人支持的宮保。到時候民國建立,宮保憑我北洋諸鎮之兵力和洋人的支持,這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就非宮保莫屬。”
袁世凱大笑道:“好,杏城這番話可解我心中之憂,那武昌的革命黨就讓他們折騰去吧。。”楊士琦又道:“宮保不可。”袁世凱疑惑道:“為什麽?”楊士琦道:“剛才我隻是說革命黨成事,如果革命黨不成事,宮保當以雷霆之勢將叛逆剿滅,來向朝廷和天下表達宮保的忠心。而且革命黨縱然成事,宮保也要以大軍相要挾,令革命黨讓步。所以宮保應該兵發河南,做大軍壓境之勢。”袁世凱大悅,大大賞賜了楊士琦一番,在安陽靜等朝廷的聖旨。
果然,天還未黑聖旨就到了,袁世凱領了聖旨回京謝恩。
自從陰昌和馮國璋的討逆軍被孫偉在灄口擊敗以後,陰昌和馮國璋便如喪家之犬,不敢在湖北停留片刻。及至10月20日,陰開始昌和馮國璋才退入河南境內,駐紮於戰略要衝信陽,補充丟失的輜重彈藥。
等他們心神安定之後清點部隊,才發現出征時四萬多人的部隊現在還剩下不足兩萬人,大部都死的死逃的逃,雖然陸續還有小股士兵歸隊,但士氣卻是一點也沒有了。其實馮國璋是心有不服的,他感覺自己敗得委屈。
對方的指揮官明顯不懂軍事,軍隊全是一窩蜂進攻,全賴士氣高昂又有大口徑火炮。但是敵方縱然士氣高昂又有大口徑火炮馮國璋也不怕的,馮國璋對自己的指揮才能還是有信心的。
但是俗話說的好,不怕狼一樣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馮國璋認為如果沒有陰昌的部隊把自己的軍營衝散,縱使對方有大口徑火炮自己也不會敗得這麽慘。馮國昌現在很糾結,不知道怎麽去見袁世凱。
此時的袁世凱還沒有精力管馮國璋這彪人馬,隻是發電報讓他們駐防於河南休整隊伍。現在的袁世凱正在太極殿內據理奮爭,以強硬的手段迫使淸廷同意了袁世凱提出的六大條件:召開國會、重組內閣、寬容武昌革命黨人,解除自戊戌變法以來對黨群社團的禁止令、補足軍餉等等。
六大條件提出以後,袁世凱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他既不想匍匐於清王室腳下,也不想投靠革命黨人分一杯殘羹,看人臉色行事的日子他已經受夠了,他要借武昌起義撼動狂飆驚雷,造一個歸屬自己的改良主義中華帝國。
淸廷雖然百般不願,但形勢比人強,一邊是要愛新覺羅江山的革命黨,一邊是要權的袁世凱,兩害取其輕隻有向袁世凱委曲求全,使愛新覺羅的江山苟延殘喘。
袁世凱迫使淸廷妥協之後立即回到軍中,整頓舊部,厲兵秣馬,準備大幹一場,以便在以後的南北談判中爭取更多的利益。
當天袁世凱就電令段祺瑞為討逆軍第一軍統領,統帥第四鎮和駐防於河南的暫編陸軍第七鎮,屯兵信陽等待命令。袁世凱又改組原討逆軍殘部為討逆軍第二軍,罷免戰敗的馮國璋,任命王士珍為第二軍統領,馮國璋仍為第二鎮統製聽命於王士珍。
在清軍敗退時水師艦隊避禍於九江,現在袁世凱命令薩鎮冰帥艦隊溯流而上重新向武漢集結。
布置完一切之後,袁世凱在北京城呆了幾天,一方麵是等待軍隊的整編和士氣的回複,另一方麵應酬那些心向袁世凱的王公貴族和朝中重臣,以感謝他們對自己的支持。袁世凱在北京的這幾天還拜訪了刺殺載灃未成被判終身監禁而聞名於全國的汪精衛,對汪精衛的魄力和風骨大感讚賞,並且和汪精衛成為了朋友。這個放下豪言“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革命之士對袁世凱也是引為知己,與袁世凱向談甚歡。
10月20日下午王士珍就到了信陽,會見了陰昌和馮國璋,傳達了袁世凱的意思。馮國璋看到來的是王士珍頓時有了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向王士珍大倒苦水,努力表示自己有多倒黴,自己敗得有多憋屈,自己這職撤的有多冤枉,最後請王士珍幫自己在袁世凱麵前多美言幾句。
看在多年老哥們的份上,王士珍都攬到自己身上,向馮國璋拍胸脯表示一定會在袁世凱麵前幫馮國璋美言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