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節 木藝中的‘俏色巧雕’

字數:5442   加入書籤

A+A-


    “別急著拍,還沒結束呢。”

    秦淮攔下了商雅,轉身自櫃台中取出木蠟顏料。

    “不都已經雕刻完畢了嗎?”

    商雅狐疑的問道,美眸落在這件木雕上。

    遠看,端莊肅穆。

    近看,細節逼真。

    連蛇尾的鱗片,亦在台燈的光芒下,纖毫畢現。

    隻需一眼,滿目驚豔。

    都到如此程度了,秦淮覺得還不滿足?還有進步的空間?

    “雕刻完畢了,但後期處理還未結束。”

    秦淮搖頭微笑。

    當初他雕刻家具時,雕刻的圖案一切從簡,雕刻過後也隻塗了一點木蠟油襯出原色。

    對於玉雕,秦淮也很少用細砂紙打磨,而是直接用刻玉刀打磨。

    這兩種修光方式還是有不小差別的。

    細砂紙是無差別的打磨。

    而使用清刀技法,則是用刀打磨作品,靠刀尖或刀刃逐個細節逐個細節的打磨,追求千刀萬刀,化作一刀,渾然天成的境界。

    上色打蠟相當於加特效,而清刀的打磨方式更細膩,更體現匠心,驚人處尤顯美感!

    就是比較耗時耗力。

    當然,兩種方法都有可取之處,須看情況使用,用對了地方,恰到好處,用錯了,一件精品也能變成殘次品。

    而對於這件伏羲女媧圖,秦淮不打算止步於清刀磨砂修光,他還將上色打蠟。

    何謂上色打蠟?

    其實就是字麵上的意思。

    上色打蠟由來已久。

    因為木雕極易受潮,蟲害……等等原因,所以為了木雕的保存、防腐、美觀,木雕工匠們往往會給作品上色打蠟。

    現今的上色打蠟,是後來展起來的。

    最初的防腐方式叫上漆。

    也就是說,在一千年前,木雕的上色顏料使用的是天然大漆。

    如此一來,木雕便於另一種傳統技藝,息息相關了。

    對,就是漆藝。

    漆藝工序繁雜,每一道工序,都要用掌心摸索十天半個月。

    三十道工序下來,差不多一年半載,遇上特別的作品,一年都隻能做出一件漆器。

    木雕工匠顯然沒有這麽多時間,故而在古代,木雕工匠和漆藝工匠是一家人,木雕工匠雕刻結束,往往將交給漆藝工匠加工。

    但後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處理方式的變遷,木雕工匠們為了適應時代,就簡化了工序,這便是現代的上色工藝。

    當然,現在依舊有木雕工匠給將作品拿給漆藝工匠上漆。

    這種古老精致的合作方式並未滅絕。

    隻是較之現代上色工藝,要少見了很多。

    而秦淮要使用的,則是簡化版的上色打蠟工藝。

    ——先,把滲透性頗強,而且不會輕易暈染開的水粉顏料放在桌上。

    然後在小白瓷碗中倒入果漆,慢慢加入顏料調和。

    秦淮舀的顏料很少,隻在一碗果膠中灑了一點點顏料。

    相比於果膠,顏料的分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調製出來的顏料,也隻是半透明的淺色。

    之所以如此調製顏料,也是有講究的——

    因為這不是給油畫稿圖覆上穠豔的色彩,而是為了將木紋的本質美感更好的烘托渲染出來。

    故而一般來說,顏料與果膠的比例都會保持在一比三十五。

    最後得到的顏料顏色也必須盡量稀薄。

    這也是有講究的!

    顏色稀薄的好處很多。

    其一,如果第一次上色太淺,還可以再上一次甚至兩三次,但若是第一次上色太穠,那麽卻無法更改了。

    除非你把這片料表呢刮掉。

    然而這樣一來,就把作品完全破壞了。

    很顯然,調製淺色顏料比濃色顏料容錯率高。

    其二,使用淺顏色上色,還可以有意識的在某些地方多上色幾遍,營造出色彩漸變的效果,以增加作品層次感。

    基於以上兩種原因,木雕工匠們都會選擇一比三十五左右的比例。

    當然,這些都是藏在小小一道工序裏的一個小細節。

    而一件精品木雕作品的背後,需要講究的細節有上百處,少一處都不行!

    可以說是十分繁瑣了。

    初學時,很多木雕工匠心態都會崩潰。

    不過正是這一個一個飽含匠心的細節,讓得原本醜陋不堪的木料,生了脫胎換骨的蛻變。

    最終驚豔了時光。

    ……

    秦淮坐在書桌前安靜調製顏料,目光微微凝肅,偶爾在一旁的邊角料上塗抹試色。

    一份從骨子裏流出來的認真,如檀香蔓延開來。

    看得商雅情不自禁給自己加戲。

    不過秦淮很少抬頭看商雅,甚至就忘記了旁邊還有一位膚白貌美的美人兒。

    秦淮耐心試了許多遍,調了半個小時,終於調製出了他所滿意的六種顏料。

    色彩無非是白和紅。

    但紅與白又有淡,更淡的漸變,故而秦淮書桌上有六碗顏料。

    ——這也是藏在細節中的匠心。

    調好顏料,秦淮拿起木雕,一遍一遍用小綢緞沾酒精擦拭作品表麵,擦得幹幹淨淨後,才取出小兔毫毛筆在蛇尾處勾勒。

    此處,秦淮用的是毛筆,而且是那種用於書寫蠅頭小楷的小筆,在碗中沾顏料,輕輕點勻,爾後給木雕上色……

    第一遍過後,放置風幹。

    第二遍,隻點某些局部,放置吹幹。

    第三遍,秦淮似乎在鱗片的細節做功夫,放置吹幹。

    第四遍……

    直到尾部全部竣工,秦淮依舊是把木雕放在桌上放幹。

    此刻再看,蛇尾的木紋清晰了不少,也更加光潔。

    “好逼真啊!”

    商雅慨歎道,小嘴微張。

    秦淮嘴角劃過微笑,其實也不是刻意寫實,而是……

    秦淮從冷軍的油畫偷師了一手。

    在這一次雕刻中,他故意讓每一片鱗片的反光都不盡相同,有細細的角度差別……

    這就是在模仿現實世界,真實的蛇,它每一片鱗片的反光絕對都不會一模一樣。

    亞裏士多德曾說:世界上沒有兩塊相同的樹葉。

    而真是因為這種奇妙的寫實,讓得蛇尾足夠冷豔擬真!

    與此同時,秦淮還運用了俏色巧雕,也即,雕刻時利用自然的形成的年輪線條充當鱗片的分界線。

    因為崖柏的年輪是被貧瘠太行山擠壓而成,充滿了力量感,所以蛇尾也因為這些線條的存在,而表現出了一種肌肉勒實的緊致。

    這種表現張力,是尋常雕刻所表現不出來的。唯有利用崖柏的年輪,利用崖柏的自然趣味,才能表現出來!

    秦淮仔細打量著伏羲女媧木雕纏繞著的蛇尾,忍不住頷。

    這才對嘛,這種力量感,與蛇的肌肉太契合了!

    崖柏明明還有更好的用途,為什麽要用來雕刻千篇一律的內容?

    秦淮實在想不通。

    希望這件作品,以及他今後的作品,能為木雕界,帶來一股新風氣——認真創新的新風氣。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